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探析
2018-05-16李洁琼
李洁琼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新媒体的发展给人们获取资讯、交流沟通提供了媒介,也为其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创建平台。大学生是参与网络的特殊群体,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在网络舆情中存在着以下三种问题:非理性情绪蔓延,网络谣言、虚假信息滋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本文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舆情 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118-02
一、 网络舆情的内涵
所谓网络舆情,是指网民通过互联网载体对社会事件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进行交流或评价产生一定影响力的态度或看法的总和。大学生网络舆情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大学生的网络舆情指的就是持有特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大学生个体对自己所接触的各种社会热点话题进行选择、判断、分析和反馈,通过网络媒介传播到网络平台,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评论就是大学生网络舆情。
大学生网络舆情有三大要素,第一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由于其时间较自由和集中,是网络参与者的主体;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媒体开发应用的各种交流平台有着猎奇心理,他们能熟练运用新媒体。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工具出现,必然有其不完善性,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网络舆情的积极方面能有利于大学生为社会建言献策,表达心声,实现人生价值。网络舆情的消极方面容易引发网络动荡、社会危机,由于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还处于薄弱状态,很容易被网络上的谣言、虚假信息迷惑,跟随大流,成为网络舆情消极影响的助推器。第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客体是指大学生关注的内容,分别是有关国家大事、政策方针、外交方略等国内外重大事件,例如法国,韩国的总统换届选举、“难民问题”等;有社会爆发的有关民生、医疗、卫生、安全等的热点事件,例如“绿城保姆纵火案”、医疗改革等;有关学生利益的事件,例如撤销部分高校部分硕士点,部分高校学生、老师学术不端事件等。第三,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介体是新媒体,新媒体开发的各种软件,例如QQ、微博、微信、天涯、新闻客户端,为连接网络舆情的主体和客体提供了载体,为大学生了解社会资讯、表达观点提供了便捷。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是由大学生,共同关注的社会事件和便捷的沟通交流平台三者同时作用而产生的。
二、 大学生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生舆情表达存在非理性情绪
目前,我国正面临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高速发展的经济与人们现实的意识水平、道德观念不相符合,社会矛盾时有发生,面对社会贫富差距、就业、医疗、民生等现实问题,人们的现实诉求得不到满足,网络成为网民表达、宣泄的窗口。大学生充满着雄心抱负,充满激情,渴望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但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少,人生阅历浅,心智还不完全成熟,对事物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易受到外界负面因素影响。同时由于互联网的低门槛和缺乏完善的监管系统,没有有效的措施对言论发表者进行监督,这就使得大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言论带有情绪化,且具有较强的煽动性和影响力,进而有引发公共危机、公共事件的潜在危机。大学生主体的特殊性表现在思想活跃性与心智不成熟的矛盾;敢于表达自我与自身情感波动的矛盾,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的矛盾三方面,这些矛盾使得大学生对网络舆情事件不能客观地评价,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导致非理性和情绪化的言论随处可见。
(二) 网络谣言、虚假信息较多
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之带来了垃圾信息。信息垃圾按内容主要包含无用的信息、虚假信息、色情暴力信息、反社会信息等有害人身心健康的信息。信息垃圾按来源可以分为国内和国际两类。其一,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自由性,传播的快捷性,以及网上用户和发布的信息审查存在漏洞,使得在网络上发布谣言和虚假信息很容易。一部分人出于某种动机或为了发泄情绪而故意在论坛、贴吧、微博等媒介发布转载传播虚假信息。网络载体的“开放性”方便了谣言的蔓延,削弱了大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会造成群体的盲目跟从。其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斗争也愈演愈烈,西方反华势力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文化侵蚀,肆意传播“中国威胁论”“民族虚无主义”等危害我国形象的虚假信息;故意炒作我国社会敏感问题,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同时,大肆宣传渗透西方文明,侵蚀我国的传统文化,危害我国的社会秩序,其行为是可耻的,散发的谣言和虚假信息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威胁。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缺乏明辨是非、理性判断的能力,通常在某些特定的社会舆论和网络环境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者违背自己的观点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使自己的言论、行为和群体保持一致。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网络不仅给大学生提供了便利,同时我们也要对网络中散布的谣言和虚假信息有所警醒。
(三) 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
互联网的开放和自由,方便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使得互联网上的信息纷繁复杂,既有大量健康积极的信息,也有很多虚假垃圾信息。当代大学生受好奇心的驱动,他们极易接受来自于各方面的主流或非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念。而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网络通过各种如影视、音乐、游戏等途径,极力宣传西方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市场经济下滋生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也逐渐渗透校园网络,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迷茫,对已有的价值观产生困惑,在道德选择上出现迷惘,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进而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在网络上进行情绪宣泄,引爆高校网络群体突发事件。
三、 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中特别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作为新时代的产物,互联网媒体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原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网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价值观。首先,网络媒体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发布客观积极的新闻,而不是为了一时利益,出卖人格,发布并传播危害网民身心或虚假造谣的信息。要敢于对时事政治问题中一些错误偏激的言论进行批评教育,要努力做到客观正确地发表评论。要积极创造健康有益、生态文明的网络空间,网络监管人员要认真做好评估和审查工作,正确判断网络信息的社会价值,及时撤回并处理虚假信息和危害社会和谐的信息。其次,大学生作为网络上较活跃的群体,一方面是舆情信息的接受者,另一方面大学生还主动加工、传播信息。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不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危害,甚至在错误思想观念的误导下形成网络舆情激化。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正确导向,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更好地構建高校网络文化安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