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的实施模式
2018-05-16陈林霞
陈林霞
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先进的学习理念,不仅有助于实现选修课的价值,而且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激发创新意识方面显示出了更强劲的势头。毋庸置疑,研究性学习在选修课教学中实施模式的探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选修课教学 实施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051-02
2003年教育部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本次新课改的亮点。课程理念的革新必然要求教学方式的变革,但目前大部分一线教师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处于茫然无措的状态,教学方式的单一和滞后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新课改的推进。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的三大模式:
一、单篇课文教学模式
单篇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以课文中的难点问题或课后练习题作为探究对象,在选修课文的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单篇教学模式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目的,既突破了教材内容的有限性,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整个学习过程就是问题的生成与探究的过程。
具体来说,每一篇选修课文,都是供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知识宝藏。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课文中的重难点问题或课后练习题转换成研究课题。如对《长恨歌》的主题探究。从诗眼看,这篇作品就是歌“长恨”,但是为什么要“长恨”呢?一般的课堂教学是先由老师介绍作者、背景知识,再通篇进行翻译,最后得出结论:作品表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回肠荡气的感人爱情。到这里问题似乎解决了,但是如果我们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将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多查一些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答案没那么简单了,除了“爱情说”,还可得出“荒淫误国说”“讽喻说”等不同的主题。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更值得学生探讨,以《玩偶之家》为例,课后练习第四题:“鲁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娜娜走后怎样》,谈到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出走的娜娜只有两条路:堕落或是回来。如果放在现代社会,她出走后会怎样?”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围绕文本进行二次创作。学生可以试着以剧本的形式为娜娜设计一个结局,同学之间比较,看谁的设计更巧妙更合理……这些活动不仅使学习形式新颖独特,更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研究的过程。
二、单元教学模式
单元教学,一般说来就是以一个单元作为选修课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以单篇教学带动整个单元教学,把读、讲、议、练等环节有机地穿插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教学方式。
单元教学最重要的是目标定向。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介绍课文类型、公布单元课时计划、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具体做法是以一个单元内容为单位,确定一个总的单元教学目标,然后在单元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各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间是“总”与“分”的关系。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时,要仔细研读单元提示,筛选出重要信息,作为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的依据。其次,要看课文组元特点,不管何种类型的课文,其教学目标都是通过教学实现的,所以,要确定正确的单元教学目标,就要认真研读课文。不是读一篇两篇地读,而是要通读本单元所有的篇目。既要对每篇课文进行独立研读,把握其特点,又要明确各篇课文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对这些问题了然于胸,才能把单元提示中的概括性提示具体化,单元教学目标才会清晰地呈现出来。最后,从练习设计看教学内容。选修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就是针对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所以,它既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又直接体现教学目标,是制定单元目标的重要依据。
在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后,就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形成一个单元教学的统筹计划。内容的统筹就是对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做一个整体分析,既要根据每一篇课文的特点确定其教学重点,又要弄清楚篇目与篇目之间的关系;对于整体单元的教学过程也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包括每个环节的目的、内容和基本方法;最后,对各环节所需要的课时作出合理的分布。这样,整个单元及其教学过程的计划就形成了。
有了目标和计划,接下来就是实施。教师要创设情境,诱导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如利用多媒体激趣导入,巧设疑问、制造悬念,强化操作环节,创设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識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学习速度不同,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又要区别对待,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在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体现出针对性,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三、专题探究模式
专题探究模式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选修课程的学习,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同一类型的问题或前后有关联的问题进行整合形成专题,通过自主探索完成课题的教学模式。相对于前两种教学模式,这种研究形式由课文的研究到问题的研究,由课内到课外的研究,体现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序列性和递进性。专题研究可以分为课内整合式和课外拓展式。
课内整合式。选修课内容丰富多彩,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中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研究专题。比如李清照的作品中的“愁”,在《一剪梅》《醉花阴》《声声慢》等作品中都有表现,但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所表现的愁的内涵不同,愁的根源不同,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分析归纳其中蕴含的不同内涵的“愁”,由此得出“一样的清照,不一样的愁”“乱世女神话愁情”“黄花和海棠背后的愁”等研究专题;再如《项羽之死》中对人物性格的分析,结合课后练习题补充的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咏项羽的诗和必修阶段学习过的《鸿门宴》,可以得出“性格决定命运”“谁是真的英雄”“时势造就英雄”“得人心者得天下”等不同的研究专题;对古诗词中运用的典故进行归纳和概括,可以得出“典故研究”的研究专题。
课外拓展式。在专题探究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突破教材限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比如老舍作品的“京味儿”,金庸和古龙武侠小说中的“侠”文化比较,从《红楼梦》看我国的饮食文化,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复仇者”形象分析等;还可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研究中去,将课内学习与课外研究结合起来。比如结合对课文《鸿门宴》《项羽之死》《苏武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的学习,可以确立对《史记》的人物专题研究;根据古典诗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作诗填词或进行鉴赏活动。课外拓展研究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外广泛地、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博览群书,既拓展了学生选修课学习的时空,丰富了选修课学习的外延,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上这三种不同层级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区别在于探究梯度由单一到综合不断递进,探究空间由课内到课外由校内到校外不断延伸,探究内容由单篇课文到一个单元到专题不断深化,探究方式由个人探究到小组、班级合作探究不断丰富,探究的步骤由少到多不断增加。这三种模式也是有联系的:“单篇课文教学研究”是经常性的、简单的研究,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常态,兼有为后面较复杂的探究在方法上打基础的功能;“单元教学模式”主要解决单篇课文教学中需要拓宽和加深的难题,同时为“专题教学模式”提供程序上的参考;“专题教学模式”是最高层次的探究方式,从中形成的探究能力反过来可以进一步指导“单篇课文教学模式”和“单元教学模式”。三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只有以不同模式、多样化地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才能保证探究性学习在选修课教学实施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