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基础与结构特征:建构主义下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2018-05-16辛旭东江洋洋

现代交际 2018年5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建构主义

辛旭东 江洋洋

摘要:儿童的发展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领域,而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的类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儿童的教育领域和生活领域,媒介的作用日趋强大。本文将从儿童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两个方面出发,以建构主义为出发点对“儿童媒介素养”进行解读,力求顺应儿童发展,为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建构主义 儿童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048-02

在现代媒介化的社会,儿童通过大众传媒了解社会热点、获取信息、享受娱乐,改变了以往家庭和学校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媒介在儿童社会化的进程中起着加速剂的作用。研究表明,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媒介的作用更是明显,儿童使用媒介的时间接近于上课的时间,媒介成为他们课余生活的重要部分。这就要求对儿童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儿童正确的媒介使用观念和方法,更好地利用媒介助推儿童的成长。

一、皮亚杰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

我国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整体起步较晚。在我国,家庭对于儿童有很深的保护情结,再加上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媒介使用方面体现为:家长担心孩子会被网络的不良信息所影响,他们不愿意孩子接触网络,希望通过制止儿童上网来阻断不良信息的侵扰。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忽略了儿童的选择性,更多的是强加家长个人的主观性。没有想办法提高儿童的辨别和自控能力,而是采取回避和制止的强硬手段,忽略儿童真正的媒介需求。

因此,当我们在讨论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时,应该考虑个体的差异性,分析儿童的独特性,满足儿童的内心需求。和成人相比,儿童的思维、能力還不成熟,生理和心理还处在发展阶段,和成人有很大的差异。

建构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皮亚杰、埃里克森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要遵循规律的,正在发展的阶段可以包含上一个阶段的能力,但是不能包含下一个阶段。这种超越儿童阶段发展能力的要求是违背儿童发展的伦理的,会对儿童产生有害的影响。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论证中,最适用于本文所要探讨的儿童媒介素养,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抽象逻辑运算阶段,儿童认知发展是连续的,按固定顺序进行。而媒介的发展,应该考虑儿童所在的发展阶段,适应儿童该阶段的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儿童媒介素养可以理解为“儿童对媒介组织及其形式的理解能力、对媒介文本及其形态的识别能力以及对传播过程的理解能力。儿童接触媒介信息时所具有的解读能力、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使用各种媒介资源的能力以及适当地使用媒介及其技术发表意见进行传播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建构过程转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二、建构主义视角下儿童媒介素养培养的结构特征

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是面向儿童的一种教育。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故而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把成人的一套标准强加于他们。儿童有其自身特有的特性,他们爱模仿,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好奇心强,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发展。那么针对儿童进行的媒介素养教育就不能是枯燥呆板的教条式、填鸭式的教育,也不是对儿童的操控、训练和检查。

其次,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更重要。目的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儿童具备媒介使用能力和较高的使用水准,表现为媒介素养高。这个过程不是通过纸上谈兵、熟读熟记而实现的。而更多的是经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儿童有这个意识,让儿童具有媒介批评与判断能力,能在实践中体现出较高的水准。正如美国著名的媒介素养教育专家所认为的:“媒介素养是人们用工具和原始资料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工具就是面对媒介和媒介信息时所有的技巧,原始资料就是一来自与媒介和现实世界的信息,主动采用就是和信息的互动交流。”

最后,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正是这样,它是多学科的集合,也是一种教育方法。

三、 儿童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基础:提升家庭媒介素养

家庭是儿童进入社会的桥梁,在儿童发展的初期对儿童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家庭的认知水平、家庭教育、思想观念,都会改变儿童的认知。在媒介使用方面,儿童的媒介素养、使用偏好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因此家庭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

1.改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在实践中具有思想导向作用,可以导向实践的内容、目标、态度、结果。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古语说“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因此家长要在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中负起责任,贯彻执行。家长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以身作则,努力学习相关的媒介素养知识,从知识层次提升自己的能力。

改变以往对媒介的“感性认识”,“理性”地看待媒介和媒介所带来的影响。家长还应该与时俱进,多接触最新的媒介产品,只有自己会使用,使用价值大,才能影响和带动儿童使用媒介产品,为媒介素养的提升提供物质保障。

2.培养健康的媒介消费习惯

媒介消费习惯是儿童在媒介使用的过程中,对媒介使用的偏好、特点、内容等有自己的特点,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个人风格。这种习惯,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儿童的认知与思维。对儿童媒介素养的结构和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媒介消费习惯,可以促使儿童心灵健康与思想进步,提高媒介素养使用水平;而不良的媒介消费习惯,会对儿童的认知产生偏差,使儿童的媒介使用显得被动,单一,且沉迷于其中,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困扰。

家长应该超越保护主义,给儿童更多的空间,让孩子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余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接触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只有多接触才能更好地获得相应的使用技能。经验的积累可以让儿童对媒介逐渐产生认知与判断,这对儿童的媒介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渠道:学校教育坚不可摧

教师是儿童媒介素养形成的关键人物,教师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除此之外,教师的责任意识也有待提高。另外,学校在课程安排中,应该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加大媒介素养的教育力度。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开发出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应安排和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如:媒介类型学习——手机、电脑、互联网、VR等,如何区分?以及发展的历程和未来展望等;媒介基本常识——媒介的概念、媒介的意义、媒介的特征等;媒介辨别——什么是优良信息?对错误信息产生质疑。

(三)后盾:社会提供保障

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教育是教育的延伸,也是最复杂最难控制的一环。纵观社会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整体效果不佳,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都不够大,也正是媒介素养教育最为薄弱的一环。因此,三者共同进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教育网络十分必要。

民间要形成各种自发的组织机构,在正确、科学的领导下助推媒介素养教育。政府要加快制度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为儿童媒介使用提供健康绿色的环境。政府还应重视媒体的力量,扩大宣传。在电视、广播、网络等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让孩子和家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学习媒介素养,沐浴健康积极的社会氛围。这也符合教育的规律。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35

[2](美)尼尔·波兹曼.吴燕筵译.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7

[3]白传之,闫欢.媒介教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27.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教育建构主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浅论信息时代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析研究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刍议
新媒体视角下的我国媒介素养教育
建构主义与高中生物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