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墨朝华 香颂吴门
2018-05-16如是
如是
一百八记钟声,唤起万家春梦
二十四番花信,吹香七里山塘
一场春雨,一阵春风,红的绿的都冒了出来,春在各色新芽中吐露。夜里自独走在拐巷,微微拂来平江的水,也是暖和的。柳在前几日还萧疏,细细的雨润过后,也泛着鹅黄,梳理出点点丝绦,拂过水面时映着黛瓦白墙渲成了一幅姑苏水墨。
浓浓春韵中的姑苏城,拢著淡淡恬静的味道。夜里与迎新老师吃了口2015年的“惠风饮”,云南的茶走进姑苏,沐了这吴门的雅水之汽,也变得温婉起来。燕子渐渐南归,翩跹身姿划过燕如初花窗外,觅见旧巢还兀自寻着旧相识。这口茶香,也渐入佳境,滋味缓缓,听着那窗外燕语呢喃,美好如初,相识如初。滋味虽变了些,却仍是那熟悉的滋味。
一碗茶吃至尾水,天色渐渐暗淡。暮色下,燕如初的花圃里竟相开着些花,或粉或红,或浓或淡,和着些须燕语春风。既到姑苏,自是不能辜负韶华,赏花瀹茗自得其乐。缓缓散着步一路的红叶李。落下脚,餐间白灼湖虾一道,壳若玲珑近琥珀,只葱姜相佐,淡盐相融,鲜美异常,细尝下清甜生唇齿。又有椿芽一道,虽不似湖虾鲜醇,却得春味,细来椿与春同音,倒该如此。
此番入苏,恰逢春归,茶的芬芳早早弥散在空气里边,海棠姊在与迎新老师碰面时就笑言: “在姑苏城里就嗅得到东山上碧螺春的清芬”。想见山间抽芽的茶树摇曳身姿,果木在旁,青松在侧。偶恩于上苍恩赐,雨露滋养,每一片都浸润着自然风雅,在杯中于壶内释放菁华。
众人共赴东山,同访碧螺春。出发时,还飘着雨丝,落在树梢草尖凝成了珠,微微泛光。不几时,沁入土壤,泥土味儿也跟着散发出来。东山之上,满目皆绿,细雨将茶树洗净,碧绿的叶承着雨娇嫩异常。就满山新绿,迎新老师自起源到传承,从制作工艺到冲泡技法,向大家细述碧螺春的前世今生。“茶王”施跃文先生为大家讲授碧螺春,从采摘到挑拣再到炒制,无不严苛。从山上下来,在东山茶厂旁吃过便饭,便涌入茶房,跃文先生现场炒制碧螺春,炒制中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一锅茶四两鲜叶出一两茶,一嫩三鲜,粒粒辛苦。
东山之行,虽遇雨而不减兴致,先生躬身制茶,老师亲自瀹茗,俯仰之间满满的欣悦。一盏汤暖,春芽滋味荡开。执杯轻呷,春之鲜,茶之味,于此间更显悠长。先生说: “炒茶,三分炒,七分火,烧火人比炒茶人还更清楚锅里的茶”,其中奥妙与行茶亦有相通之处。众人感茶之不易,茶人不易,更增爱茶之心。而后,一行人先访耦园、留园,流连之际知治园精神。耦园中玉兰、茶花正放,玉树银华,于堂内瀹“老班章”一壶,对花荫听风吟,不闻园外喧嚣但知茶语。园林之美,在静在幽,移步换景。
于留园,过“古木交柯”,一地阴翳,苔痕斑驳,偶有叶落,可辨其声。生活大抵如此,一窗一几,一案一屏,美是生活的细节,是不经意的瞬间。
翌日为花朝节,本花神诞辰,诸人定于墨客园雅集,以应花朝。迎新老师为茶会定下“濡墨朝华”之名,以玉兰花窨碧螺春,以期不负春光。玉兰素雅高洁,瓣若荷,色胜雪,取玉树涵春之意,以青花釉里红罐封存助其味郁。
墨客园,位于平江路历史街区,园前是平江,正是枕河人家。院内曲径通幽,花木繁盛,有山石嶙岣,有流水潺潺,一如江南温婉。主人家有苏作七巧桌一组,可谓匠心独运,足见吴门精工巧思,合雅集之用。就假山曲水布席,或于水榭,或于廊间,或于山亭,折青松翠柏取玉兰桃花作景。春风过处,情暖兴盛,诸席安毕。
风过疏竹,光穿密林,皆吴地书香墨韵。竹音堂主箫声渐起,圆润轻柔,涤荡于园间。箫声不绝,炉上涌泉汨汨,水入壶内升腾起水汽,茶香四溢。与坐者皆陶陶然,沉浸于箫声茗烟内。数盏茶后,清风生腋下,不知是春风还是茶息。茶歇,奉上姑苏二月二龙抬头必吃的小点“撑腰糕”,入口绵软,细嚼糯香满口,亦合时令应花朝。
一席茶,无甚言语,只箫声绵绵,茗烟淡淡,清心应花朝,奉茗侍花神,年年岁岁风风雨雨暮暮朝朝。茶事不绝,习茶不止。
风缓缓吹,柳芽从嫩黄晕成新绿,站在树下远远似嗅见东山上碧螺春与藕园玉兰花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