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贸易战”将去向何方?

2018-05-16郭可为

银行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贸易战贸易特朗普

郭可为

2018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总统备忘录,依据“301调查”结果,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涉及征税的中国商品规模可达600亿美元。此外,美国还将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美国政府对华发动的“贸易战”的动机是什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国又应该如何应对。

特朗普对华发动“贸易战”的主要原因

内政维度

从对内施政的维度看,特朗普发动“贸易战”主要是为了竞选政治、配合扩张性财政政策。

第一,贸易保护政策被特朗普作为取悦部分选民的重要筹码。2018年11月将举行的美国中期选举,以及2020年的总统大选对于特朗普来说至关重要。目前特朗普所在的共和党在国会两会都占据多数党的优势地位,中期選举中是否能保持优势,对于其未来两年是否能顺利推行各个政策将至关重要。共和党的传统票仓是美国中部和南部,代表着制造、能源、钢铁、运输、军工、农业等传统行业的利益。特朗普在总统竞选期间喊出了“贸易保护、美国制造”的口号,也成功打动五大湖区“铁锈地带”的选民,助其赢下入主白宫的重要举措。因此,随着中期选举拉开序幕,贸易保护将再次成为特朗普向选民拉票的重要工具,并为未来连任美国总统蓄势。

第二,贸易保护政策被特朗普作为配合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要举措。2017年末,特朗普税改计划通过国会审议,财政赤字将随着减税政策落地而迅速扩张。此时,特朗普政府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可以在短期内压缩贸易逆差,增加进口关税收入,国内相关产业的盈利将会转好,也会增加税收来源,总体上使财政赤字规模有所收缩。

对华关系维度

从对华关系的维度看,特朗普发动对华“贸易战”主要是由于对华外交战略改变、扭转巨额对华贸易逆差、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等。

第一,美国在国家战略上已经把中国列为主要竞争对手。随着中国的日益富强,将不可避免地冲击已有的由美国主导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面对这种冲击,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已经发生明显变化。2017年末特朗普签署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与俄罗斯列为试图改变国际秩序现状的“修正主义国家”,并把中俄两国列为三大对美威胁中的第一大威胁。美国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也在众议院作证时再次强调,美长期首要战略竞争对手为中国与俄罗斯。因此,对华采取强硬的贸易政策,绝不是孤立的措施,而是针对中国崛起的一系列遏制手段之一。

第二,美国迫切希望缩小对华巨额贸易逆差。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后,多次强调中国对美贸易顺差问题。美国此次对华301调查的重要借口之一,是美中之间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美国商务部2月6日公布数据认定,2017年美国对华货物贸易逆差高达3752亿美元,同比增加了8.1%。这成为美国近期对华挥舞贸易制裁“大棒”的重要依据。但是,美中贸易逆差是系统性的经济问题,是由中美双方的经济结构、国际分工所决定,由市场自发引致的结果,并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中国。

第三,遏制中国高新技术领域和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势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此次挑起的“贸易战”并非完全针对此前受到“双反”调查较多的钢铁、铝等行业。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在3月22日参议院作证时列出了对中国征收关税可能覆盖的十大高科技产业,称它们是中国在《中国制造2025》中计划主要发展的产业。此外,美国财政部也将在60天内拿出对中资投资美国科技领域设限的方案。这主要是由于当前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呈追赶态势,不断挑战美国的技术领先地位。美国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精准打击”,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中国制造一旦走向高端化,会直接威胁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利益。

中美爆发“贸易战”影响深远

中美两国既是全球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同时也是贸易额居全球前两位的贸易大国。2017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超过5837亿美元,中美互为对方的最大贸易伙伴,对彼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双方经贸关系的体量和紧密程度,中美爆发大规模“贸易战”无疑会“两败俱伤”,并对全球经济和贸易格局造成重大影响。

“贸易战”对中国钢铝产业冲击有限,全面开战将冲击中国经济。“贸易战”对中国的影响可以从钢铝产业、对美出口的相关产业、金融业、国内经济四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仅就钢铁和铝行业来说,中国受到的冲击比较有限。美国3/4的钢铁进口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大陆仅为1.4%左右,排在第11位。在进口铝产品方面,中国是2017年对美出口铝产品最多的国家。2017年中国对美铝及其制品出口占中国铝出口的16.57%,中国对美出口的铝及铝制品占铝总产量的2%左右,因此与钢铁相比,铝行业受美国征收额外关税的影响更大,但与国内的产量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

第二,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将对中国对美出口的主要行业产生较大冲击。按照出口品类划分,中国出口至美国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机械和电气设备、杂项制造业、纺织、贱金属、车辆和飞机和轮船及运输设备,分别占2017年出口至美国总额的45.8%、12.0%、9.8%、5.3%和4.5%,一旦美国对中国采取针对性关税政策,预计首当其冲的会是机械、纺织制品、塑料橡胶这些行业。

第三,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将对中国金融业带来负面冲击。首先,对我国当前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带来不利影响。中美贸易冲突加剧与美联储不断收紧货币政策将有可能迫使我国货币当局刺激经济增长与应付美联储加息之间的平衡点上进行相应的货币政策调整,货币政策的波动性将会增大,对中国金融业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形成较大压力。二是会对国内银行业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形成制约。中美贸易争端升级会对我国外向型企业带来较大的打击,有可能引发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出现大幅反弹,经营效益下降,使银行业进入新一轮经营不景气周期。

第四,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会制约中国经济增长并加大通胀压力。净出口是2017年中国经济复苏的主要驱动力之一,2017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1%,创下自2007年以来的新高。中美“贸易战”一旦全面展开,中国的净出口或将受到显著影响。另外,中美“贸易战”一旦升级,由于中国可采取的贸易反制手段多分布于农产品及油气、矿产、林木等原材料领域,所以这些反制手段或造成上述领域产品价格的显著上涨,考虑到农产品价格对通胀的影响,“贸易战”升级或将显著抬升中国的通胀水平。

“贸易战”对美国有诸多负面影响,难以长期持续开展。对美国而言,发动“贸易战”从短期来看似乎保护了美国本土企业的利益,但全面分析,“贸易战”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据彭博的研究报告显示,假设特朗普政府挑起的“贸易战”令全球关税水平提高10%,美国经济将损失0.9%,幅度超过全球经济损失,成为“贸易战”最大受害者之一。“贸易战”对美国经济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高通胀,抑制消费。消费占美国GDP的比重高达7成。而“贸易战”无疑将会推高通胀,一是进口成品价格上升会直接导致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下降;二是进口原料或半成品价格的上升也可能会反映到最终消费品上,从而导致消费品价格上升,还是会导致消费者消费欲望的下降。“贸易战”导致通胀升高,消费下降,美国经济也将受到影响。

第二,相关产业的出口竞争力下降。提高钢铁和铝的进口关税可能会大幅提升相关行业的生产成本,例如汽车、飞机等行业,导致相关产业丧失比较优势,从而将拖累美国经济增长。

第三,影响美元国际货币地位。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美元一直都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货币,在全球外汇储备、外汇交易、贸易结算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对美国出口商品成为别国获得美元的重要途径,也导致了美国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如果全面开展“贸易战”,虽然短期内美国的贸易逆差会缩小,但美国向全球输出的美元也会减少,其他国家必须寻找美元的替代品,比如欧元来进行国际结算与交易,这样会削弱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贸易战”将重塑全球经济与贸易格局。中美“贸易战”不仅将对中美两国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将重塑全球经济和贸易格局。对全球经济而言,一旦特朗普政府挑起全面“贸易战”,全球经济将受到重创。彭博的研究报告显示,假设特朗普政府挑起的“贸易战”令全球关税水平提高10%,2020年全球贸易额将萎缩3.7%,全球经济规模将因此缩小0.5%,经济损失可能高达4700亿美元。除“贸易战”带来的直接影响外,贸易保护还将对世界经济引发更深远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贸易保护导致竞争减少,阻碍全球技术和观念交流,从长期看来,将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削弱全球经济的增长潜力。对于全球贸易而言,美国挑起大规模“贸易战”将重创世界贸易组织(WTO)倡导全球多边贸易规则。如果各个国家在“贸易战”的情况下不得不抛弃WTO所倡导的多边贸易、自由贸易的国际规则,刚刚渐有起色的全球贸易恐将再度陷入低谷。

中美“贸易战”的情景分析

依据“301条款”的程序,中美仍有两个月的谈判窗口期。在特殊情况下,谈判期还可以延长最多不超过180天。根据中美贸易谈判的不同结果,我们可以把未来中美贸易争端可能发生的情景分为最好、次好、较差、很差和最差五种:

第一,最好情景。中美贸易谈判取得双赢结果,美方做出退让,中美贸易摩擦烟消云散。为了取得这种结果,中国需要通过针锋相对的反制裁措施,以及积极的场内场外对话沟通,才有可能使美方放弃部分不切实际的要求。未来中美贸易有望继续沿着目前的方向前进,但会不断调整双边贸易结构,实现贸易差额的相对平衡。

第二,次好情景。中国在贸易谈判中让步较多,美方减少一定的贸易逆差,中美贸易摩擦形势好转。在这种情景中,我国将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投资环境并放宽市场准入,增加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汽车、医药医疗、金融、电子电器、文化产品等的进口,降低美国产品的进口关税,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将保持升值趋势。美国逐渐缩减中美贸易顺差。

第三,較差情景。中美贸易谈判破裂,美方根据征税清单对500亿~100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征税,中方予以坚决的回应,“贸易战”全面打响。根据美方的征税清单,电气设备、机械、钢铁、有色金属制品、塑料橡胶与化工、家电、纺织服装、家具、鞋类、皮革制品与非金属矿制品等行业将很有可能遭遇美国的贸易制裁。而中国可能采取的反制措施可能发生在农产品(特别是大豆、玉米与肉制品)、运输设备(特别是飞机与汽车),以及大宗商品(石油、天然气、废旧材料与矿产品等)等领域。此外,在服务贸易领域,中美逆差明显,中方可以在旅游等服务贸易领域采取反制。

第四,很差情景。中美“贸易战”升级为经济金融战。在这种情景下,美国可能采取的非贸易手段包括:拉拢欧盟、英国、日本、印度等经济体,在贸易、投资、汇率等领域针对中国采取一致行动,对人民币施加升值压力;加大中国对美投资的审查力度;对中国在美企业加强合规、税收、反洗钱等监管力度;切断从美国到中国的人力资本与技术传递,禁止中美正常的技术合作与交流。而中国的应对选项包括:人民币竞争性贬值,对冲加征关税的影响;对美国在华企业加强合规、税收、反洗钱等监管力度;抛售美国国债,限制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等措施。

第五,最差情景。中美经济金融战升级为政治外交的“新冷战”,甚至爆发局部军事冲突。美方暗中支持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在东海、钓鱼岛、南海、中印边界制造事端,破坏中国和平发展的周边环境,掐断中国的进口原油运输线。特别要警惕美国丧失底线,大打台湾牌,对台出售军备,明确支持台湾独立,军事干涉中国统一台湾的行动,使中国陷入战争的漩涡,以阻缓中国崛起的步伐。中国应对的措施可能包括加强与俄罗斯、巴基斯坦、上海合作组织、东盟等国家与组织的战略外交关系,弱化美国对日本、韩国等盟国的影响,不放弃和平统一台湾,但要做好武力统一的准备。

中国的应对策略

根据上文分析,中美爆发全面“贸易战”甚至波及到金融、政治领域的可能性较小,但未雨绸缪,中国需通过必要的反制裁手段来打击美国的痛点,同时需在其他领域做好防范措施。

首先,中国应练好内功,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来提升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能力。中国练好自身内功,是应对外部冲击的最佳方式。党的十九大为全面深化改革定下基调,2018年的“两会”后,国务院机构、国企、金融、社保、财税等方面的改革也正在陆续推进。同时,在特朗普政府采取以“美国优先”为宗旨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之际,中国应反其道而行之,与更多经济体加强经贸往来,不断推进中国开放进程,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实施,为沿线国家和人民造福,从而扩大中国抵御美国贸易摩擦的战略纵深。

其次,采取针锋相对的反制措施是应对美国挑衅的必然之举。如果通过谈判等手段仍无法避免美国发起的“贸易战”,那么中国也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反制裁措施。中国对美国实行反制裁措施应重点打击中国进口规模占美国出口规模比重较大的产业或产品。大豆、水果、棉花、谷物等农产品,汽车及零配件、飞机制造业等是美国对华出口的“七寸”,中国应对这些产品进行重点的关照。同时,我们可以从东南亚、欧洲加大进口同类产品以满足国内需求。中国还可以选择在石油、天然气、矿产品、林木产品、塑料、皮革及肉类等领域加大制裁范围。此外,在旅游等服务贸易逆差较大的领域进行反制也可以作为备选方案。

最后,中国需加强金融监管以防范“贸易战”扩大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中国在积极应对美国“贸易战”风险时,除了在贸易领域做好相关反制准备外,还需在国内经济金融相对薄弱的领域加强监管:一是高度警惕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化以及泡沫破裂的可能性。二是需要控制社会各部门的杠杆率,以防某领域的局部风险爆发而导致系统性风险。三是应对外汇占款、出口依存度较大的区域的银行资产质量保持密切关注。

猜你喜欢

贸易战贸易特朗普
中日韩贸易数据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特朗普为何执意买格陵兰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美今日重开贸易磋商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特朗普表示美国不支持G7 公报
贸易战重压市场 等待企稳再低吸
如何争取中美贸易无战事(经济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