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守疆 功勋卓著
2018-05-16张志忠
张志忠
在吉水县籍将军中,有一位将军长期率部驻守在祖国的西部边陲,在自卫反击战中,屡建奇功,他就是兰州军区后勤部原部长余致泉将军。1955年,余致泉被授予大校军衔,并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年初,余致泉晋升为少将。
穷苦出身投奔革命
余致泉,原名余大瀛,1916年8月出生在吉水县富滩乡南团茅园余家村的一户贫穷人家,参加红军后,因没有文化,“瀛”字难写,部队领导帮他改名余致泉。幼年时,余致泉的父亲早逝,母亲被迫改嫁,他沦为孤儿,在乡间村落乞讨一段日子后,由伯父找回将他抚养成人。在极端困苦磨难中,余致泉练出胆大、不畏苦累的倔强性格。土地革命时期,富滩乡属于工农红军活动活跃区域,16岁时,他参加村里秘密组织的共青团。1933年,余致泉报名参加红军,被分配在黄公略独立团当战士,参加了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不怕牺牲,表现很好。1934年由团员转为党员后,余致泉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埋头苦干,追求进步,不久,升任红六军团第十八师五十三团排长、连长。1935年11月,他随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1936年秋抵达陕北,同年12月,进入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后改名抗大)学习。在校期间,他认真读书练字,刻苦钻研军事知识,自身军事素质和文化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为日后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1937年10月,余致泉从抗大毕业后,奉命带领13名毕业学员(其中一半多是新兵)奔赴山西省汾阳县,创建抗日游击区,组建一支抗日游击队伍。他到达汾阳后,在当地党组织的策应下,根据当时国内抗日局势,一方面,进行减租减息,改善当地贫苦百姓生活,赢得民心;另一方面,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号召群众投入抗日救国武装斗争。他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发动青年积极分子带头报名参军。短短几个月,余致泉就在汾阳县拉起了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并成立了汾阳县抗日游击大队,他任大队长。在打击日伪军的游击战中,余致泉灵活运用在抗大学习时学会的战术,取得很好的战绩,彰显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受到了晋绥联防军司令、八路军一二〇师师长贺龙的表扬。后来,这支游击大队升格为正规军,被编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余致泉任连长。1938年10月,组织上把余致泉调到延安中央警卫团当连长,在一次日军飞机轰炸延安低空投弹时,余致泉冒着生命危险,用高射机枪击伤一架日机,受到上级表彰。次年,他升任三五九旅七团三营营长。1941年及1943年,他先后率部参加大牛店、何家庄两地的战斗,因指挥得当,战果巨大,受到师部表扬。1945年1月,他升任三五八旅七一八团副团长,继续率团战斗在黄河两岸,直至抗战胜利。
解放战争前夕,中共中央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提出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派出一万名党政干部和数万军队,分别从晋冀热(即原热河省)鲁等省日夜兼程开赴东北,接受日伪军投降,收缴武器弹药,并占领战略要地和广大乡村,组建地方政权,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余致泉带领一个团从山西步行到辽宁,随即投入军事行动,壮大根据地势力。1947年10月,他任东北民主联军(后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独立团团长,率团参加四平、临江等地的战斗和辽沈战役。在血与火的残酷战斗中,余致泉带领部队英勇作战,坚守阵地,打退了敌军的一次次攻击,最终促成围歼廖耀湘兵团,进而夺取辽沈战役的辉煌胜利。在战斗中,余致泉负伤仍坚持指挥,受到上级表扬。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人民解放军进入关内,随后展开平津战役,余致泉率部参加攻打天津的战斗,在解放军强大炮火攻击和坦克掩护下,只用19个小时,就攻下天津市区。后来,他又率部参加围攻北平(今北京)的军事行动,促使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4月渡江战役打响后,余致泉所在的第四野战军从武汉打到湘桂交界的衡阳宝庆(今邵阳)地区。桂系军阀白崇禧号称“小诸葛”,自以为广西是他的老巢,手中握有几十万军队,武器精良,设防严密,决心与四野部队打一仗,其结局是白崇禧损兵折将,一败涂地,余致泉率部乘胜追击,和兄弟部队一道解放广西全境。
剿匪平叛再立新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余致泉又奉命率部开赴广西西部大山区,执行清剿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特务的任务。在一年多时间里,余致泉巧妙设计,除展开军事攻击外,还配合地方政府开展政策攻心,例如采用动员土匪特务亲属阵前喊话、书信劝降等方式,取得良好效果,最后剿灭国民党残军和土匪特务8000余人,取得剿匪的彻底胜利,还人民群众一个安定和平环境。电影《英雄虎胆》、电视剧《乌蒙山剿匪记》就是取材于余致泉当年的战斗故事。
1951年7月,余致泉因战功卓著,升任第十三兵团某师副师长兼参谋长。1952年10月,已满36周岁的余致泉以“老红军”的身份被选调成为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二班学员。他十分珍惜这次深造机会,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如期完成两年繁重的学习任务。毕业后,他任五十四军第十一师师长,驻守在祖国西部边寨。1958年夏季,甘肃省南部藏区上层反动头目发动武装骚乱,祸害当地老百姓,余致泉奉命率全师进入甘南,担任甘南剿匪指挥部司令,指挥光盖山、晒银滩、阿木去乎、扎西灘等地大小战斗一百多次,剿除了这些地方的分裂分子。1959年3月,西藏首府拉萨市发生暴乱,以达赖为首的反动头人挑动不明真相的僧侣围攻军区机关和政府部门,制造流血事件,余致泉奉命率部到拉萨参加平叛战斗,很快完成任务,恢复了拉萨秩序,后又指挥部队攻打盘踞在阿里纳木湖的叛匪,取得阶段性胜利。1959年至1961年,遵照中央命令,在成都军区司令员黄新廷的领导下,第五十四军军长丁盛带领余致泉等人继续清剿逃窜各地的叛匪,共剿灭叛匪1万余人,抓获一名英籍间谍。平叛的同时,藏区进行民主改革,推翻农奴制度,迎来广大农牧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自卫反击打出国威
中印边界纠纷是英帝国主义者蓄意炮制的历史遗留问题。1914年,在西姆拉会议上,英国代表麦克马洪私自设计了一条边界线,这就是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中国历届中央政府均未承认。1947年印度独立后,其总理尼赫鲁继承英帝国主义衣钵,妄图把这条非法的边界线强加给中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三访印度,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这个历史问题,但印方一意孤行,不但干涉中国内政,怂恿西藏叛乱,为达赖等叛匪提供庇护场所,而且在中印边界步步紧逼,不断挑衅,制造流血事件,把中国边防部队的忍让克制看作是软弱可欺,扬言清除中国边防军队。毛泽东听了这方面情况汇报后怒了,最后大手一挥说:“扫了它。”随后,中央下令反击,1962年10月20日,余致泉奉命率第五十四军十一师开赴中印边界东段,前敌指挥部作战方案是:采取两翼攻击,迂回侧后,穿插切入,分割包围的战术。
第十一师担任迂回穿插任务,余致泉现场指挥,全师指战员一道翻越海拔2000米至5500米的雪山、峡谷,走栈道,穿密林,历时七天五夜,饿了吃炒面,渴了喝冰雪,强行军250余公里,深入印军后方180公里,切断印军退路,在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等地战斗中,第十一师官兵同仇敌忾、英勇顽强,把印军打得溃不成军,全歼印军第七旅,生俘其旅长达维尔准将。接着,解放军乘胜追击,兵分五路前进,收复达旺地区,全部拔除中国境内的印军侵略据点。这场自卫反击战,解放军共击毙印军4885人,俘虏3968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和武器弹药。
在国防部召开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庆功表彰会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余致泉等作战有功人员代表,他在会上总结说:“西山口战役打得好,主要是第十一师深入敌人后面去了。”余致泉因指挥作战有功,受到记功嘉奖和提职。1964年12月,余致泉升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1973年12月,调任兰州军区副参谋長,1975年5月升任兰州军区后勤部部长。
在兰州军区任职两年多,他经常深入基层解决问题,如甘肃陇南军马场扩建与当地政府协调处理有关土地划拨及民房拆迁事宜。1977年9月26日,余致泉冒着恶劣沙尘暴天气,乘车去甘肃省山丹县检查后勤工作,返回途中遭遇车祸,以身殉职,享年61岁,被上级追认为“革命烈士”,遗体被安葬在兰州市华林山烈士公墓。当年,吉水县委接到兰州军区电报后,立即派出县委常委兼富滩公社党委书记陈诚壁等人坐飞机赶往兰州参加追悼会,表达家乡人民的哀思。1983年元月,吉水县新修县志,派人前往兰州采访,看望了余致泉将军的遗孀孟桂英及子女,再次表达家乡人民对革命先辈的缅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