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草双高饲料大麦新品种皖饲啤14008选育与应用
2018-05-16季昌好陈晓东
王 瑞,季昌好,陈晓东,赵 斌,朱 斌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1)
皖饲啤14008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1995年配制组合92342//(法国Mola/法国SHYRT)F1,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粮草双高大麦新品种,其亲本92342为自育品系,Mola、SHYRT是由国家轻工部引进的法国品种。皖饲啤14008在2016年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登记,适宜黄淮中南部晚茬田、江淮及沿江地区种植。
1 皖饲啤14008选育过程
20世纪90年代,安徽饲料大麦种植面积13.5万hm2左右,农户消费以籽粒为主。根据草食畜牧业迅速发展实际,确立了以选育粮草双高饲料大麦新品种为主要育种目标的育种思路。皖饲啤14008从1995年开始配组到2016年通过安徽省鉴定,前后历时21年,期间由于安徽大麦科研长期缺乏项目资金支持,大麦品种鉴定登记工作被迫中断,育种以优中选优为主。皖饲啤14008整个选育过程如图1。
2 皖饲啤14008特征特性
皖饲啤14008为六棱皮麦,春性,幼苗直立,叶色青绿,叶片宽厚,抗寒性较好,分蘖力中上,成穗率中等,再生性强,全生育期平均173 d,株高90 cm,茎秆粗壮,耐肥抗倒,成熟不折穗。穗长5 cm左右,穗数30万~35万/667 m2,每穗实粒数55~60粒,千粒质量35 g左右,主要农艺性状见表2。据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酿酒技术中心实验室2016、2017年2个年度检测,该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14.1%左右,总淀粉(绝干)含量72%,β-葡聚糖3.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饲料安全检测实验室2017年检测结果显示,氨基酸含量9.77%,其中9种必需氨基酸含量3.86%,第一限制氨基酸含量0.43%;饲草品质检测结果显示,苗期粗蛋白含量28.00%,粗纤维含量15.30%,中性洗涤纤维含量32.60%,酸性洗涤纤维含量17.20%,钙含量1.67%,磷含量0.40%。乳熟期全株大麦蛋白含量11.30%,粗纤维含量25.80%,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8.10%,酸性洗涤纤维含量27.70%,钙含量0.37%,磷含量0.29%。轻-中感白粉、赤霉病,条纹病较轻。
3 皖饲啤14008产量表现
合肥点2011—2012年观察试验,平均385.8 kg/667 m2,较对照西引二号增产10.1%。2012—2013年品比试验,平均产量412 kg/667 m2,较对照西引二号增产5.4%;2013—2014年品比试验,平均产量408 kg/667 m2,比对照西引二号增产5.9%。2015—2016年参加安徽省联合鉴定,平均产量571.5 kg/667m2,较对照西引2号增产11.1%。在多年选育、观察、品比及安徽省联合试验中,该品系表现综合性状突出,抗病抗逆性优于对照西引二号。
2015—2017年参加国家南方片大麦区试(表2),共10个试点(保山、昆明、成都、武汉、驻马店、扬州、盐城、合肥、上海、杭州),其中 2015—2016年,皖饲啤14008产量变幅241.3~429.1 kg/667 m2,平均产量349.7 kg/667 m2,比对照苏啤3号增产3.8%,比参试品种均值增产2.4%,6个试点增产,4个试点减产,居第6位;2016—2017年度,皖饲啤14008产量变幅186.7~557.6 kg/667 m2,平均产量368.4 kg/667 m2,比对照苏啤3号平均增产11.0%,比参试品种产量均值增产2.3%,8个试点增产,2个试点减产,居第5位。2年平均产量359 kg/667 m2,比对照平均增产7.4%,比参试品种均值增产2.4%,居参试品种第1位。在适宜区域,大面积生产中籽粒平均产量为400 kg/667 m2左右,乳熟期植株生物产量(鲜质量)达3 500 kg/667 m2以上。
表1 皖饲麦14008选育过程
表2 2年区试(10个试点)皖饲啤14008主要农艺性状
表3 皖饲啤14008在2年各试点中的产量
4 皖饲啤14008推广应用
皖饲啤14008自育成以来,在安徽淮北、沿淮、江淮及沿江地区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通过“冬放牧—春青割—夏收粮”的技术模式,用于羊、牛等草食动物养殖,为种植、养殖户提质增效提供了较好的途径,目前已推广2 000 hm2。
5 皖饲啤14008栽培技术要点
5.1 种子处理
播前选晴天晾晒1~2 d,用15%三唑酮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以种子质量的0.1%~0.3%拌种,堆闷3~4 h,晾干即可播种。
5.2 整地
耕深20~25 cm,深耕耙透不漏耕,达到上虚下实无坷垃,地面平整。
5.3 播种
5.3.1 播期。以收获籽粒为目的,皖饲啤14008在淮北中南部、沿淮地区,适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江淮、沿江江南地区,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最迟建议不迟于12月10日。以秋冬季畜禽放牧和粮草双收为目的,播期可提前10 d左右。
5.3.2 播种量。以收获籽粒为目的,皖饲啤14008适播期播种量为8~10 kg/667 m2;播种期推迟、秋冬季畜禽放牧及粮草双收,可适当增加播种量至12~15 kg/667 m2。播种量可根据土壤肥力、墒情、整地条件适当增减。
5.3.3 播种方式。旱茬可进行机条播地块,行距20~25 cm;播种深度3~5 cm,墒情差时可以加深至5~6 cm。稻茬麦田,应在水稻收获前10~15 d排水,并采用浅旋耕方式抢茬适墒整地,要求地表平整,土壤细碎。如土质黏重、适耕性差或无整地茬口,可考虑采用大麦少免耕播种或板茬播种。
5.4 施肥
全生育期施纯氮8~10 kg/667 m2,五氧化二磷4~6 kg/667 m2,氧化钾 4~6 kg/667 m2,提倡施用农家肥1 500~2 000 kg/667 m2,在缺锌或缺锰的地区,可基施硫酸锌或硫酸锰1 kg/667 m2。肥料分配上,有机肥、磷钾肥、锌肥全部作基肥,氮肥总量的70%~80%作基肥,20%~30%作追肥。以收获青贮饲料为目的,氮肥应适当后移。
5.5 化学除草
当日平均气温大于8℃、返青期或分蘖盛期至拔节前期,根据田间杂草类型选择除草剂进行杂草防治。单子叶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择用75%异丙隆可湿性粉剂80~100 g/667 m2,于大麦齐苗至3叶期前对水50 kg/667 m2喷雾;或5%唑啉草酯乳油60~80 mL/667 m2,于大麦3~5叶期对水50 kg/667 m2茎叶喷雾;或5%野燕枯可湿性粉剂100~160 g/667 m2,于大麦4~6叶期对水30 kg/667 m2茎叶喷雾;或用6.9%大骠马(精恶唑禾草灵)胶悬剂40~60 mL/667 m2,于大麦3~5叶期对水50 kg/667 m2茎叶喷雾。双子叶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20%使它隆(氯氟吡氧乙酸)乳油,或用50 g/L双氟磺草胺悬浮剂6 g/667 m2,或者用56%二甲四氯可溶粉剂100~140 g/667 m2,依据说明对水防除;以猪殃殃为主的麦田,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70 mL/667 m2,或5.8%双氟·唑嘧胺乳油10 mL/667 m2,依据说明对水防除。单、双子叶杂草共生麦田:可选用6.9%大骠马加入苯磺隆、2,4-D丁酯、20%二甲四氯等混用,也可6.9%骠马浓乳剂50 mL/667 m2与20%使他隆乳油35 mL/667 m2,对水50 kg/667 m2喷雾。异丙隆可与苯磺隆、72%2,4-D丁酯、20%二甲四氯混用。南方稻作区草害严重地区应于大麦播后3~7 d内,用50%高渗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25 g/667 m2对水30 kg/667 m2喷雾,进行封闭处理。
5.6 病虫害防治
播种前用“地虫光”等药剂消灭地下害虫,用“立克秀”等药剂拌种防治条纹病,中后期视白粉病和赤霉病发病情况可选用多菌灵与菊酯类农药及尿素、磷酸二氢钾等组成的配方进行“1喷3防”。
纹枯病防治,2月下旬至3月下旬对纹枯病病株率达20%以上或茎秆零星发病田块,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 g/667 m2,或用20%丙环唑·嘧菌酯 30~40 mL/667 m2,对水 30 kg/667 m2喷雾防治。白粉病防治,可选用多菌灵、托布津、退菌特、三唑醇等,在拔节期至孕穗至齐穗时开始用药,每隔7~10 d喷1次,共喷2~3次即可收到良好效果。赤霉病防治,在齐穗扬花初期,用30%戊唑醇·多菌灵70~100 g/667 m2,或用25%氰烯菌酯200 mL/667 m2于抽穗扬花期对水30 kg及时防治赤霉病,隔7d应再施药1次,效果更好。
5.7 适时收获
以收获大麦青苗为目的,按大麦苗粉企业要求收获青苗;以收获大麦青绿干草为目的,在大麦孕穗末期收获晾嗮;以收获大麦青贮饲料为目的,在乳熟末期收获;以收获大麦籽粒为目的,在完熟期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