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卫辉崇本书楼复原研究
2018-05-16房银华
田 林,高 泽,房银华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1 望京楼简述
望京楼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古城区望京楼后街,为明万历皇帝同母胞弟潞王朱翊鏐思母所建,于万历十九(1591年)年冬动工,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秋竣工。
望京楼主要由基座、崇本书楼、诚意坊3个部分组成[1]。基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30 m,南北深19 m,高约33 m,坐北面南,砖石结构;崇本书楼位于基座顶部,原为5间歇山式大殿,是潞王父子藏书和习书画的宫室,可惜在清朝初年被清兵拆毁,只余基址。大殿前、左、右有回廊,殿后有2个小门,现都已不存;崇本书楼殿前有诚意坊一座[2],在基座顶部与崇本书楼形成了中轴对称的院落空间(图1)。2006年望京楼被国务院列为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1 崇本书楼基址现状(来源:作者自摄、自绘)
2 崇本书楼复原研究
望京楼于万历十九(1591年)年冬动工,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秋竣工,因此其顶部崇本书楼具有明代中后期官式建筑的特点[3]。明代官式建筑做法处于《营造法式》(宋)与《工部工程做法》(清)的过渡,在大木作做法技术上大量吸收和继承营造法式的规范,如基本的构架形式、大木构件的加工形式与构造方式等,但在用材制度上有所突破。但明代并没有留下有关官式建筑的法式规定文献,因此现存的明代官式建筑遗构,对崇本书楼复原具有借鉴意义[4]。
2.1 崇本书楼基址情况
根据文献记载,崇本书楼原为5间歇山式大殿,大殿前、左、右有回廊,殿后有2个小门。通过实地测绘勘察,基址为长方形,大小为25 m×10.4 m,高约900 mm;现存柱础为4个,高约620 mm,其中明间4 280 mm,次间3 750 mm。
2.2 复原研究
根据基址状况与实测数据,推断崇本书楼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构架形式为厅堂式,大殿梁架均为彻上露明造,明间通檐用三柱,五檩、单步梁对四架梁,殿前、左、右有回廊。
2.2.1 平面
(1)面阔与进深的比例。根据崇本书楼基址,其平面为长方形,应为五间三进建筑。所调查的明代官式建筑实例中,面阔与进深的比例多在2:1~3:1之间(表1)。
表1 明代部分官式建筑面阔与进深比例
(2)柱网。明代建筑柱网布置的总体特点是规整严谨、纵横有序,即使因功能布置需要采用了柱子可随宜增减的纵架体系时,仍表现为梁架清晰、柱网规整、结构严谨。由基址现存状况看,现存柱础为4个,高约620 mm,应为崇本书楼外廊檐柱柱础,其中明间4 280 mm,次间3 750 mm,推测檐廊宽度在1 000~1 500 mm之间。根据面阔与进深的比例关系及崇本书楼藏书习画之功能,明间应为通檐用三柱,次、稍间用四柱(图2)。
图2 崇本书楼复原平面图(来源:作者自绘)
2.2.2 外观
(1)收山值。宋营造法式卷5规定:“九脊殿收山自稍间或尽间梁缝中心线向两侧挑出,尺寸依构架椽数多寡而定,一般在2~5尺。”(1尺=33.33 cm)这是以梁缝中心线为基准向外挑出多少来计算的,与清代以山面檐檩向内收山一檩径到山花板外皮的计算方法不同。宋代的计量方式一直为元代建筑所继承。至明代,歇山建筑中收山值出现大幅减小趋势。据调查数据,山面檐檩收至山花板外皮的尺寸多在1.5~2檩径,并且收山值的计算方式也逐渐采用由山面檐檩向内收进的方式(表2),故崇本书楼收山做法照此范围取值。
表2 明代部分歇山建筑收山值
(2)檐柱高与明间面阔的比例。明代建筑檐柱高与明间面阔在比例关系上仍基本遵循宋《营造法式》之“副阶,廊舍下,檐柱虽长不越间之广”的原则[5]。明代建筑在檐柱高度合斗口数多在40~60斗口之间,明间面阔则多以10~12斗口的间距为模数确定,在58~78斗口取值,二者的比例为55%~96%。现根据柱础位置确定明间为4 280 mm,可推测檐柱高度范围。
(3)檐柱、斗拱、举高之比。明代建筑在房屋立面檐柱、斗拱与屋顶举高高度之比大致有4种情况:"柱高约等于举高。实例有北京太庙戟门、二殿、三殿,北京先农坛庆成宫前殿、北京故宫钟粹宫等;#柱高约等于斗拱高与举高之和,实例有北京先农坛具服殿、庆成宫后殿、北京故宫协和门等,多为七檩及以下的中小型建筑;$柱高加斗拱高约等于或大于举高,这类建筑多为十一檩、十三檩构架的较大型建筑,如北京先农坛太岁殿、故宫中和殿等;%柱高略大于举高,如北京先农坛拜殿、社稷坛前殿等,但二者相差幅度不大,在2~2.5尺。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建筑立面上斗拱层的高度已急剧减小,占立面总高多在10%~12%。
根据崇本书楼规模大小,其檐柱、斗拱、举高之比应取第二种情况(图3~图4)。
图3 崇本书楼复原正立面图(来源:作者自绘)
图4 望京楼复原剖面图(来源:作者自绘)
3 结束语
望京楼承载了重要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是中原地区明代藩王建筑的重要遗存。崇本书楼的复原研究对保护望京楼的完整性,延续望京楼的历史信息,焕发望京楼的活力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崇本书楼的复原研究[6],以崇本书楼为例的明代中后期官式建筑大木作做法逐渐趋于定型,为明清建筑发展开启了新篇章。
[1]李鹏远.明代河南宗藩文化遗存及其现代价值[D].成都:西南大学,2015.
[2]郭华瑜.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D].南京:东南大学,2005.
[3]李嘉,任晓静.浅谈卫辉望京楼之建筑艺术[J].建材与装饰,2015:97.
[4]王雪芹.探析明代无梁殿建筑艺术的发展[J].电影评介,2012(6):80-83.
[5]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6]徐汝瓒.汲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