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与创新经济新格局下街道微景观改造
——以广州琶洲地区全要素、品质化景观改造工程为例

2018-05-16许哲瑶

广东园林 2018年2期
关键词:绿地广州街道

许哲瑶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广东 广州 510600)

“开放与创新:构建经济新格局”[1]是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海珠区琶洲地区作为体现广州经济的开放与创新,展现“花城广州,魅力海珠”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形象的区域;此外,又作为广州商贸、会展的发展引领区域,因此,绿色的景观设施对其发展和公共空间营造具有重要意义。在总体景观规划中,景观要素和市政设施、夜景照明工程作为整体来考虑,把城市如画般的景观塑造与城市发展战略相结合,从而将珠江南岸的这片关于自然、基础设施与城市健康、休闲旅游和连续风景的愿景有机整合起来。

景观被用来描述和理解动态的城市系统,并且愈加被作为城市营造的重要媒介[2]。景观都市主义的探索内容之一,就是把基础设施作为最为重要的公共景观来看待,基础设施景观已成为探索自然过程与城市之间关系最为有效的途径[3]。在开放和创新经济新格局下和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广州人选择在琶洲地区生活,而街道是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最基本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街道景观是人们对城市景观最直接的体验。因此,品质化、精细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和街道景观会提升城市生活的质量,让人们享受到更社会化、更活泼、快乐和健康的街道生活。因此,促进琶洲地区的城市更新,将为广州城市新一轮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

1 广州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准则的演变过程

“街道”源为“街坊”,源自宋朝,自唐朝里坊制解体后,街道就成为我国城市的公共空间,如广州的骑楼街,便是经商的场所。如今,街道更是成为宜居城市的品牌。随着广州城市发展的进程,为使城市形象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城市美化运动”持续开展,街道景观设计强调的重点也在不断变化,其内容和程度不断加深。20世纪90年代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提出的“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工程,增加了人行设施,包括十多条过街天桥、隧道,结合第九届全运会新体育馆周边道路实现人车分流,街道环境整治以“城市形象工程”开展。2004–2010年亚运会期间,广州市政府提出“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其中为改善街道环境形象和景观,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改造方针,包括道路路面升级改造,统一透水砖和花岗岩;街道建筑外立面“穿衣戴帽”;道路绿化增加绿量;通过“拆围透绿”,释放更多的公共开放空间;以及增加路灯和共用配套设施等。大刀阔斧的城市“形象工程”,使城市面貌、市民居住生活环境发生了质的提升。近年,随着广州整体形象的提升,广州街道的改善和提升逐渐转向了局部微改造,通过对设施逐步优化,街道建设进入品质化、细节化、特色化城市更新改造的新阶段。

微改造是区别于大拆大建式的城市更新改造方式,一是注重景观设施的细节处理,二是突出以人为本,突出对使用者的人性关怀。微改造的理念包含若干个设计准则,而且易于实现。

1)推广“交通减速”。考虑到区域未来新增人口和未来可能会面临的交通客流增长,将行人空间和机动车空间分离开来,在人车交汇处应用“交通减速”准则。如在主干道转入支路的人行过街斑马线,采用立体划线(图1);港湾式公交车站进站通道采用彩色标线等(图2);在生活型道路人行过街位置,通过加大车行道拐弯的弧度,让机动车在拐弯的时候减速,从而降低车辆转弯时车速过快带来的安全风险,同时也缩短了斑马线的距离,减少了行人过马路的时间。

2)倡导“智慧出行”。把智慧出行的理念融入城市生活的同时,也给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体现城市的人性关怀。在公交站安装市政WIFI和USB接口;在地铁出入口建“智慧图书馆”,能提供书籍免费借阅与自助借还、全市旅游导览以及自助售卖演出和文化展览门票等服务;还有“智慧灯杆”,实现了远程集中控制与管理,大幅节省电力资源等。新的具有前瞻性的设计准则在街道景观设计中的影响力日渐增强,改造前后的街道景观发生了质的飞跃,得到了广大市民和海内外游客的广泛好评。

3)“以人为本”准则赋予了更深的内涵。街道景观设计更注重从人的视线角度考虑景观效果,设计更致力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把人通行的交通节点作为景观节点来设计,真正把街道“以车为中心”转换为“以人为中心”,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对于道路绿化景观,在道路红线的约束和控制下,尝试营造多样化的景观,一是为服务于周边的城市居民、不同就业人群和游客;二是提高区域的价值,提升生活品质。

图1 立体人行斑马线

图2 彩色标线港湾式公交车站进站通道

2 全要素、品质化、特色化微改造实践

以广州琶洲地区全要素、品质化景观改造工程为例,对琶洲地区的规划设计基于对场地现状的精心研究为基础,制定《海珠区琶洲区域全要素品质化提升改造工程建设方案》,将琶洲区域进行一系列微改造手段的品质化景观提升。设计依据《广州市海珠生态城规划》《海珠区十三五规划》《琶洲—员村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发展规划》①文件由海珠区住房与建设水务局提供。,致力于打造“新岭南文化名区,宜居宜业新海珠”的形象。一是抓及时见效,立足现状;二是抓长远谋划,对标国际,承载岭南文化底蕴,根植海珠生态本底,体现新岭南商务CBD未来,向世界展示安居乐业,宜游宜商的海珠城市风貌,让宜居与品质化城市理念深入人心,建立“国际视野、工匠精神”理念,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海珠,打响文化名区品牌。

微改造工程位于海珠区琶洲区域,包括重点区域(琶洲即广州塔周边,面积约9.5万m2),和一般提升区域(新港路周边,面积约4.7万m2)两部分(图3),总投资约1.6亿元。微改造要体现出对人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上,充分利用城市道路创造足够的公共空间,强化并丰富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城市道路和有轨电车、滨江散步道、绿道等系统相结合,共同构成大方、简洁、明快的滨水都市生活区,尤其注重保留两侧的榕树Ficus microcarpa行道树,结合“广府栏”、人行道和绿道统一铺装以及花基、树池、车止石、井盖、树池盖板、电箱的统一人文化微改造,形成利于人们步行的林荫大道以及公共空间,为琶洲地区凝聚人气,促进品质化的生活体验。

图3 琶洲地区景观微改造范围总平面图

2.1 营造人性化的步行空间

步行林荫道、公交林荫道、小汽车禁行区,相对于机动车占主导地位的道路,这些特征创造了一个安宁的区域,有利于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并且保证了清洁的空气、更多的安全以及能源的节约。此外,林荫道还创造了有助于商业活动的环境[4]。海珠区以生态立区为目标,这源于其优良的自然本底,榕树步行林荫道已成为标志性街道景观。微改造以榕荫街道、观光有轨电车榕荫道作为骨架(图4),加强其连续性,营造舒适的游憩空间,增加在这区域中停留的人数且有利于为琶洲会展产业吸引人流。

在充满活力的、安全的、可持续的且健康的城市中,城市生活的先决条件就是提供良好的步行的可能性[5]。街道中的人行空间原来被高树池、花基、井盖等占据了部分空间,不便于人们流畅、舒适行走。微改造采用高密度结皮雕刻树池板盖,这种板盖解决了行道树因长势、地径、位置不一而造成的定制树池板盖无法安装的难题,做到了一树一款,不仅增添城市园林的观赏性,更能有效利用人行道空间(图5)。在绿地上也采用多孔植被砖装饰井盖,这些井盖内部有多个孔隙,具有较强的抗旱性,适合植物生长,表面跟附近的植被融为一体,材料为不锈钢,既美观又耐用(图6)。

2.2 建设微观海绵绿地设施

广州降雨量大,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 768.8 mm,4~6月为雨季,突发性暴雨的降雨量可达100 mm/h以上,琶洲地区水网较密,土壤不易下渗,区域径流系数为0.526。作为老城区,要加强雨洪管理,通过扩大水渠和排水沟等措施显然较难实现。

为了有效管理雨水径流,降低区域洪灾的风险,采用微观海绵绿地改造措施,把中间绿化带、两侧绿化带以及道路转交处的绿地微改造为雨水收集绿地。具体做法是保留现有乔木,清疏中层灌木和下层地被,以微地形局部堆坡结合大面积的草坪,作为收集雨水径流的“景观贮流地”和滞流雨水的“路径”,有效降低地面雨水径流的流动速度,雨水流经海绵绿地再排入原有市政排水管网。同时,海绵绿地的土壤改良、植物选择也是重要的措施,包括选用经过改良的基质土,植物选用观赏草、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观叶植物搭配木屑及砂石等,加强绿地的“渗”和“透”的功能。这种微观海绵绿地改造成本低,整体效果简洁明快、整洁疏朗,符合区域整体景观风貌。

另外,为活跃气氛在转角位、街头绿地,适当增加了观赏草花境,结合花钵、园艺小品、坐凳、休闲广场等作为景观节点丰富道路景观,通过“微设计、微调整、微提升”细致入微的用心改造,形成花园式生态景观,使游人即使行走于喧闹道路,也能驻足赏景,体验到舒适的城市园林景观(图7)。

图 4 榕荫街道和观光有轨电车榕荫道

图 5 高密度结皮雕刻树池板盖

图6 多孔植被砖装饰井盖

2.3 激发区域的文化活力

城市品质的改善与提高直接吸引着城市中文化活动的增加。如琶洲地区的广州塔、国际媒体港、琶洲国际会展中心、观光有轨电车各沿线站台、琶醍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城市热点,人们通过线性的步行公共空间参与其中,促进人们的交流和参与各类社会文化活动,点燃区域的活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人才到访和生活。

海珠区作为广州老城区,通过市政设施的微改造来实现文脉传承,增强城市居民的认同感。如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的护栏,取 “广府”二字,汲取广州岭南古建屋顶元素及广州塔现代建筑线条,象征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的海运帆船,富有广州特色韵味(图8);井盖、车转石(图9)、车止石等雕刻上以“海珠十景”为题材的图案等。用高品质的景观细节展现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3 结语

在开放与创新经济新格局下,微改造的中心城区更新理念无疑具有可持续性的实践意义。街道景观的微改造为区域注入新的活力,使驾驶者和步行者、通勤者和社区居民等,都能在新的街道空间中体验亮丽的城市风景,从而产生愉悦的感受和萌发对城市的爱意。城市空间的品质很大程度影响城市生活的品质。海珠区琶洲地区规划33万人口,高品质的街道让这里充满活力和吸引力,助琶洲成为全球化经济舞台上受万众瞩目的地区之一。

广州琶洲地区全要素、品质化微景观改造工程,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的街道景观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微景观改造的中心城区更新理念和意识,应贯穿于设计—施工—养护的全过程,尤其在日常维护阶段的工作应进一步加强精细管护,如可以建设数字平台进行智能化精准养护,以维持微景观的可持续效果。

图7 生态立区理念下建设微观海绵绿地设施

图8 富有广州特色韵味的“广府”人行安全护栏

图9 图案以“海珠十景”为题材的车转石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自绘或自摄。

参考文献:

[1]Fanwen. 中国广州 开放与创新:构建经济新格局[N/OL]. 广州日报,2017-12-06[2017-12-15]. http://news.dayoo.com/gua ngzhou/201712/06/150079_51980017.htm.

[2]Peter G Rowe. Making a Middle Landscape[M]. Mass:MIT Press,1991.[3]伊丽莎白·莫索普. 基础设施景观

[G]//查尔斯·瓦尔德海姆. 景观都市主义.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45,151.

[4]理查德·瑞杰斯特. 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M]. 沈清基,沈贻,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2.

[5]盖尔 . 人性化的城市 [M]. 欧阳文,徐哲文,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9.

猜你喜欢

绿地广州街道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热闹的街道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街道生活
走进绿地
风居住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