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客舍论古今
2018-05-15菜丛
菜丛
中国的客舍,也就是今天的饭店、宾馆之类,现存最早的文字资料是晋代的,为当时的国史著作郎潘岳所撰的《上客舍议》,其称:“客舍逆旅之设,其所由来远矣。”
远到何时?在陕西临潼姜寨发掘的母系氏族原始部落中,专家认定其已经有了雏形。
到了尧舜之时,尧为了考验舜,让其“宾于四门”,就是主管接待四方来往的宾客。可知,至少在那时,客舍的设置已经是国家定制了。参考河南淮阳平粮台发现的四千四百年前的古城遗迹,舜所管理的客舍,应该是位处南北城门大道一侧的,土坯垒墙的房舍,铺着草席或者兽皮,陈设着陶制或者青铜的日用器具,包括炊具。
进入春秋战国,由于政治管理的需要和商业的发展,交通大为发达,新兴的客舍——用于通信、接待往来官员和旅客的邮驿、传舍构成遍布全国的网络。
同时,政府还设置了定位于集市、更为高级的侯馆。《周礼。地官司徒》称:“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侯馆,侯馆有积。”
庐、路室应该就是后世“路边店”的先祖,而侯馆应该就是后世“旅馆”的先祖了。
当时的齐国,因为宰相管仲提倡商贸,对客舍做了具体的规定:凡三十里必须设驿站,积蓄食物供应商贾。对到来的四马一车的所谓“一乘”商贾,要免费为老板本人提供饮食;对到来的“三乘”、“五乘”商贾,则按照比例,免费供应的饮食要更加多。致使天下商贾,齐聚于齐“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也就在此时,出现了“私馆”,也就是非营利性质的私人会馆,用于接待特定的人士。比如,齐国孟尝君招贤纳士,聚数千门客,就是请其住在这种客舍之中的。
当然,其时民间的营利性客舍也在大力发展中。《史记。齐世家》载,姜太公封齐上任之时,就曾住过民营的“逆旅”。“逆”为“迎接”之意,“旅”就是“旅客”了。
此外,娼妓业开始出现,《战国策。东周策》载:“女闾七百。”这些地方也都成了客舍。
入秦,由于秦始皇乐于出游,开始出现“行宫”──最高级的皇家专用客舍。同时,“亭”成了从秦、汉直到魏晋南北朝,国家设立的客舍的主要形式,所谓“十里一亭”。
《魏略》称,从长安到大秦,人民连属,十里一亭;其“大秦”指東罗马帝国。
而专门接待外国来使与商人的“蛮夷邸”也开始出现,《晋书》对此有所记载。
最典型的是北魏时建立在洛阳的“四夷馆”:金陵馆专门应对南方诸夷,燕然馆则相迎于北方来夷,扶桑馆面对的是来自东方的夷人,崦嵫馆接待的限于西方蛮夷。
此时,民间客舍的兴盛却遭到了官方的抑制,东汉朝廷就认为官员投宿民营客舍,不利保密与安全,甚至有损国家形象,规定官员人等必须住进国家办的传舍。
到了西晋,旅途匪患丛生,政府认为民营的逆旅“奸淫亡命多所依凑,败乱法度”,打算“一概取缔”,幸有潘岳呈《上客舍议》给皇后,才使朝廷收回成命。
唐、宋时,“邸店”大规模发展,也就是即能住宿又能堆货,还能做生意的客舍,随着商业的兴盛热火起来。《宋书》称:“诸皇子皆设邸店,逐什一之利,为患天下。”
邮驿和馆驿也有了分工,前者住信使,后者接待官员。老百姓出门则多住民营客舍。
元朝,出现“站赤”这个蒙古名词的译音,中外文中正式有了“驿站”这个词。
宋、元期间,妓院、野店和卖所谓“蒙汗药”酒、杀人越货的黑店,纷纷出笼。
明、清,国家的公馆依于名胜,日见豪华,由官商融合引出的商务会馆也应运而生。
一八四六年,英国人在上海建礼查饭店,为当今浦江饭店的前身;一九○一年,北京出现法国人开的北京饭店……,从此,中国的现代客舍──饭店、宾馆之类,繁衍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