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2018-05-15姚庆阳李植灿

糖尿病新世界 2017年23期
关键词:波动溶栓神经功能

姚庆阳 李植灿

[摘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继发急性脑梗死后血糖波动对溶栓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7年6月来该院就诊且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和无糖尿病病史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同时,在溶栓前后对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并分析患者血糖波动对药物剂量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结果 观察组平均血糖水平、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和最大血糖波动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溶栓效果和 NIHS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 型糖尿病患者如继发急性脑梗死,血糖波动增大,溶栓效果及预后较差。

[关键词] 2 型糖尿病;急性脑梗死;血糖波动;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12(a)-0080-02

近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而高血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虽然有效控制血糖可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如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如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不佳。因此,该研究于2014年6月—2017年6月主要探讨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神经功能损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发病时间为小于4.5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 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为观察组,无糖尿病既往史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為对照组。观察组男性和女性各15例,平均年龄为(64.5±6.6)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64.6±6.5)岁。两组患者急性脑梗死平均病程(2.1±1.6)h。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血脂和体重指数(BMI)等基线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患者的纳入和排除

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1995 年)发布的脑梗死诊断标准;②观察组患者符合2010 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颁布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③患者临床资料完备,符合溶栓指征,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②患有除糖尿病外的其他代谢性疾病者;③意识障碍者;④除外溶栓禁忌证。

1.3 检查方法和观察指标

患者纳入后,分别对2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前后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患者血糖进行监测。为了提高患者血糖监测数据的有效性,患者治疗期间进食的时间及热量应保证统一。每日晨起监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和血糖波动参数。在血糖波动参数中,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被认为是血糖波动监测的“金标准”,计算方法为:将血糖图谱中血糖波动幅度未达到1个血糖标准差的血糖波动去除,然后根据首个有效波动的波动方向确定该指标;最大血糖波动幅度为患者当天监测到的血糖值最大与最小值之差。患者溶栓治疗药物为t-PA,剂量为0.9 mg/kg,在完善急诊相关检查后给药,10%静脉推注,余90%1 h内由推注泵给药完成。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和7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采用例数(百分比)[n(%)]表示,并经χ2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对比

治疗结束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 两组血糖监测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各血糖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NI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2 型糖尿病患者不仅可引起机体持续性高血糖,而且可引起代谢功能的紊乱,进而引起各个脏器的功能不良[2]。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及脑血管内皮损伤的发生率很高,这也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学基础[3]。其中,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是糖尿病患者面临的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死亡率高[3]。虽经溶栓治疗,效果经常不佳。

该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经溶栓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肺部感染、昏迷和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糖尿病患者患脑梗死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增多。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不及对照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一致,溶栓药物剂量一样,但效果不同。这也提示,高血糖这一脑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素是脑梗死溶栓治疗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空腹血糖也高于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急性脑梗死发生后,无论患者本身有无糖尿病病史,常会出现血糖升高,但血糖增高幅度不及观察组。。该研究发现,观察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和最大血糖波动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发现,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水平是脑梗死患者梗死面积进展的关键因素[4]。通常,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作为患者近期血糖控制水平的评判标准,但该指标无法及时预测患者当日或近几天的血糖控制情况,而血糖波动是血糖控制情况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这一指标不仅描绘了血糖的整体水平,而且可了解患者血糖的大体离散趋势。治疗结束后,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量表对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了评估。该量表可对缺血性脑梗死及患者病情做出全方位的评价[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NI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较高,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结果中可以看出,随着治疗,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但出现严重血糖波动的患者起评分下降速率也较慢。这提示,糖尿病患者长期的血糖异常严重影响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这可能是因为,血糖波动阻碍了患者的应激状态的启动,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加剧。

该研究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及预后情况发现,观察组在治疗并发症、血糖控制和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等方面都不及对照组,但该研究未对适合糖尿病患者的溶栓药物剂量进行探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在治疗2 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时,在溶栓同时应首先控制患者血糖的波动,以最大可能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

[1] 陆少欢,章静,程万春,等.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7,16 (1) :27-31.

[2] 关媛,李贵庆.血钙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观察研究[J].医药前沿,2012,2(18) :62-63.

[3] 马媛.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7):75-77.

[4] 郑洲祥.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90例临床疗效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8):33-34.

[5] 马敏敏,刘新峰,徐格林,等.NIHSS评分与急性脑梗死脑动脉狭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28(7):535-537.

(收稿日期:2017-09-06)

猜你喜欢

波动溶栓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羊肉价回稳 后期不会大幅波动
微风里优美地波动
2019年国内外油价或将波动加剧
干湿法SO2排放波动对比及分析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