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身体练习体验理论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研究

2018-05-15陈汝荷

体育师友 2018年1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小学生

陈汝荷

摘 要:从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现状入手,针对当前小学生自主锻炼意识淡薄,锻炼习惯难以形成等实际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为目的,以小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表现、运动认知、心理感受为研究变量,进行基于身体练习体验理论的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养成研究。对强化体育课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和对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养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身体练习体验;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8.01.024

1 研究目的

学生体质健康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国家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决定》中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发现,学生的体质健康整体下降有所遏制,但是学生的耐力素质、肥胖率和视力等还是向不良的方向发展。“身体练习体验是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行为表现、一种认知活动、一种心理感受。”[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2] 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最主要的措施。身体练习体验理论强调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中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生体育锻炼的身体练习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作为逻辑起点进行思考,形成“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的解释原则。目前国内学者对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研究很多,但都只停留在现状调查的研究,实践性研究比较少。本研究通过身体练习体验理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机制,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行为,让学生获得一种良好的认知,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识,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为落实“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提供理论依据与策略指导。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广州市增城区荔江小学五年级七个教学班的308名学生,其中男生188名;女生120名。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找关于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和身体练习体验理论的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第一,问卷效度。

通过查阅有关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资料,进行设计内容符合小学五年级的水平。经校科研组和体育专家对问卷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反复的讨论,同时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不断调整问卷的内容,最终确定问卷的内容。

第二,问卷的信度。

使用重测法,在第1次问卷调查结束一个星期后,随机抽取1个班进行第2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P>0.01,说明本次问卷调查是可信的。

第三,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由作者本人发放和回收问卷,并由作者本人解读问卷的内容,然后由学生填写,发放问卷308份,回收率为100%,有效卷为308份,有效率为100%。

2.2.3 观察法

对研究对象在体育课、课余时间,观察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为本研究提供更全面的数据。

2.2.4逻辑分析法

根据得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逻辑的分析,从而总结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方式。

2.2.5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现状

3.1.1学生的体育锻炼的认识情况

表1显示,只有72.40%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很有价值的,表明还有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深,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思维。

3.1.2学生体育锻炼知识技能应用的情况

表2显示,只有42.20%的学生会把体育课中所学的内容应用到体育锻炼中,说明教师设置的体育课内容不能在体育锻炼中应用,学生没有熟练掌握体育锻炼知识技能。

3.1.3課余时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表3显示,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只有14.94%的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53.25%的学生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有31.82%的学生从来不参加体育锻炼;表4显示,在节假日50.32%的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44.48%的学生偶尔参加体育锻炼,5.19%的学生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以上数据说明学生课余时间与课外时间缺乏体育锻炼。

3.2 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养成的理论基础

3.2.1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特征和条件

“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3]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是在反复的体育锻炼活动中逐渐形成,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发展并愉悦情感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的行为模式。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特征是具有自觉性、愉悦性和稳固性等特点。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养成应具备的条件:有正确的体育锻炼概念;有较好的体育锻炼知识技能与运动技能;有体育锻炼的主动参与意识并明确的价值取向;有愉悦的身体练习体验;有稳定的体育锻炼模式。

3.2.2 身体练习体验理论的阐述

身体练习体验理论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为主要目的,关注“教师用概念控制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积极身体练习体验、对运动技能学习进行合理评价”。在形成学生的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中,要明确“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体育思维、要了解学生体育学习的动力因素、要应用运动技能学习层次的划分进行教学内容”等体育教学理论框架,并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提供理论依据。[4]

3.3基于身体练习体验理论有效促进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

3.3.1教师形成正确的体育教学思维

教师的思维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要使学生有正确的体育锻炼的思维,就要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为落脚点,进行思维活动,形成一种“体育锻炼”的教学思维活动。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与学生的需要相联系,强调体育运动技能与体育锻炼知识的结合,以体育锻炼方法和法则为主线进行串联,以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条件为评价效果,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3.3.2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动力因素

明确学生体育锻炼的动因,是诱发和维持体育锻炼的关键,也是保障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关注现代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在教学中,把学生本能需求与体育锻炼学习目标相符;学生已有经验与体育锻炼学习内容一致;体育锻炼中教师激励与自我超越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的刺激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让其知道体育锻炼的好处,强化其参加体育锻炼本能需要,形成体育锻炼的原始动力,学生就会想学、乐学、并形成会学的状态,有了这样的状态,学生就会高效地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3.3.3运动技能学习层次的划分

“运动技能的提高是确保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以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基础。”[5] 参加体育锻炼就要有一定的体育能力,即要有熟练掌握的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形成,要通过不断的重复与强化才能形成人的一种习惯行为。“结合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体验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将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划分为: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的动作符号学习、从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的运动逻辑学习、从运动技能到应用技能的应用意义学习。”[6] 在体育教学中教会学生具体的运动技能,让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运用于日常体育锻炼中,就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学习每个动作技能,通过不断的练习,形成适合自己的运动技能,结合体育锻炼知识的渗透,并运用这种技能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

第一,动作符号学习层次。

动作符号是构成人身体动作的基本元素,学生在体育学习动作技能的初始阶段是从记忆动作符号开始的,是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要清楚,动作要规范,这时教师要严格课堂常规,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模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重点辅导动作符号学习不好的学生,为其尽快获取良好的心理感受,从而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

第二,运动逻辑学习层次。

运动逻辑学习就是把动作符号按照正确的逻辑顺序联结起来的学习方式,是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的学习阶段。在教学中,教师的示范要熟练,把动作放慢,让学生知道动作是如何连接起来,这时要学生大胆地展示自我,积极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个体差异,进行重点辅导动作不协调不连贯的学生,鼓励学生不断练习,使其获得良好的心理感受,尽快使其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促使学生进一步进行体育学习的动因。

第三,应用意义学习层次。

应用意义学习是把运动技能应用在实践中,从中感悟对自身发展的意义。是运动技能学习的最高层次。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将运动技能上升到知识技能,并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学生才能从中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自身生命发展和完善的意义。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掌握的运动技能并内化成自觉性行为,才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后,結合体育锻炼的知识、运动比赛的竞技知识、身体娱乐的游戏知识为基础,严格规定锻炼的内容、方法和运动量等,帮助学生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并引导学生对自己锻炼计划进行掌握评价、自我监督、自我调整。帮助其从被动锻炼转化成主动锻炼,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真正把运动技能转化为知识技能。

3.3.4对学生体育锻炼运动技能学习进行评价是监控机制

第一,体育锻炼运动技能学习的“想学”。

只有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才会激发学习的自觉性行为,从而形成“想学”的状态,其“想学”的特征是: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自主选择内容进行体育锻炼;主动布置场地与器材,主动配合和主动支持同伴的活动组织,主动邀请同伴进行活动组织。

第二,体育锻炼运动技能学习的“乐学”。

想学的基础上,就会在身体练习中产生积极的情绪,形成良好的心理感受,出现“乐学”的状态,其“乐学”的特征是:积极进行保护与帮助练习;合理有效使用器材场地;积极进行身体运动练习;敢于在师生面前挑战自我、展示自我。

第三,体育锻炼运动技能学习的“会学”。

在乐学的基础上,会出现积极情绪,导致爱上某项运动,从而渴望这项运动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运动认知,出现“会学”状态,其“会学”的特征是:在身体运动练习中会自我保护;自主调控体育锻炼的练习负荷,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锻炼;将所掌握的运动知识和技能运用于体育锻炼中;会对体育锻炼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愿与大家分享体育锻炼的成果;较好解决体育锻炼中出现的问题。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教师形成正确的体育教学思维是前提。控制学生体育锻炼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思维。

4.1.2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动力因素是关键。也是维持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关键。教师关注学生的本能需求,通过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与学生的本能需求相结合,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进而提高体育锻炼的认知能力。

4.1.3进行技能学习层次的划分是保障。运用运动技能学习层次的划分为依据,设置适合学生本能需求的体育锻炼的目标,选择和设计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体育锻炼的内容。

4.1.4对学生体育锻炼运动技能学习进行评价是监控机制。进行恰当的教学效果评价。

4.2 建议

4.2.1学校根据本校的情况选择适合的项目开展“一校一品”,推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组织丰富多彩的全员参与的体育活动,每月不同的项目竞赛,利于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

4.2.2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不稳定,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体育锻炼,而教师和家长是他们的引导者,所以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合作有利于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

4.2.3体育教学评价要多元化,把体育课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激励机制作用。

参考文献:

[1] 邓若锋.身体练习体验是体育学习的一种价值诉求[J].体育学刊,2013,20(6):65-6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3]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3.

[4] 邓若锋.身体练习体验探索[M].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16:18-20.

[5] 王登峰.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J].中国学校体育,2014(1):2-3.

[6] 邓若锋.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教学理论框架构建[J].体育学刊,2016,23(1):112-120.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小学生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小小“运动员”
非常小学生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