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星落潇湘,千古风雅山水间
2018-05-15越声
越声
长沙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城市,以岳麓为屏、湘江为带,水陆洲浮碧江心,浏阳河曲绕城外,湖泊星布,岗峦交替,城廓错落其间。
漫步橘子洲,人在画中游
橘子洲是湘江中最大的名洲,由南至北横贯江心,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绵延数十里,是人们到长沙游玩必去的景点。橘子洲静卧江心,融山、水、洲、城于一体,给人一种“人在城中行,如在画中游”的绝妙体验。
1925年,毛泽东从广州回到湖南,寒秋时节重游橘子洲,写下了《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橘子洲因此声名大振。
橘子洲是江心积沙而成,现由牛头洲、水陆洲、傅家洲组成,大大小小的沙洲连绵不绝,串成长岛。站在橘子洲边,湘江从脚边缓缓流过,江面沙鸥点点,岸边林木葱茏。远看,湘江两岸赤壁如霞,白砂如雪,垂柳如丝,樯帆如云,时浮时没,极富灵动之感,如诗思缕缕,似墨彩笔笔,构成了美丽的长沙沿江风光带,为这座山水之城增添了绰绰丰姿。近看,十里长岛浮于江心,橘子洲上栽种着数千棵橘子树,树上硕果累累,柚黄橘红,清香一片,令人心旷神怡。
访岳麓书院,品千年墨香
岳麓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创建于北宋,南宋乾道元年由湖南安抚使刘珙主持重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应刘珙之请写下《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并出任书院山长,开创了“湖湘学最盛”的局面。这篇纪念性文章介绍了书院的历史沿革,记述了重新修葺的经过,并阐明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与朱熹亲订的书院教条一起奠定了岳麓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天下书院的纲领性文章之一。文中明确指出:办学的目的为“盖欲造就人才,以传道而祭斯民也”,“三代导人,教学为本,人伦明,小民亲,而王道成”。所谓“道”,就是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重要思想体系,所谓“王道”,也就是儒家所主张的“仁政”。
沿着湖南大学校内的小路向西走,便能看见路旁的岳麓书院。近一千两百年的风雨虽让岳麓书院青砖斑驳、苔痕隐约,却也令这里的书香愈发醇厚,“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八个字概况了这里的千年历史。
走进书院,迎面是一方古朴的木质讲台和座椅,讲台后的木质屏风嵌刻着山长张栻撰写的《岳麓书院记》,南北两壁嵌有朱熹手书的“忠孝廉洁整齐严肃”八个字,前檐悬挂着“实事求是”匾,兼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之涵义。
看着这些古老的桌椅碑刻,似乎依稀能找寻到那些历史遗留下的沧桑,眼前仿佛出现了千百年来学子们在此求学的景象,感受到他们浓厚的求知欲。穿梭其间的游客们无不被这古朴清新的情境所吸引,这里的一砖一瓦似乎都充满了灵性。
从岳麓书院后门出来便是岳麓山间道路,时值周末阳光灿烂,山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有来踏青的长沙市民,更有像我这样慕名而来的游客。不多时便能看到著名的爱晚亭,这座与安徽醉翁亭、杭州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的亭台,得名于杜牧那首著名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常与蔡和森、罗学赞、张昆弟等人聚会爱晚亭下,畅谈时局,探求真理。
登杜甫江阁,一楼风景一楼诗
杜甫江阁位于长沙湘江东岸风光带、陶侃射蟒台故址,是为纪念唐朝诗人杜甫而建。主阁为杜甫纪念馆,层楼峨峨,翘檐翼翼,具有唐代建筑古朴雄浑的风格。
走进纪念大厅,恍若走进了一千两百年前的历史深处,门口两侧陈列着古色古香的线装书,大厅中央是杜甫的头像,正面的大型木制浅浮雕展示了杜甫在湖南生活期间的行踪,左面墙靠里则是一幅《江南逢李龟年》巨幅诗画。
杜甫于唐大历三年晚秋从蜀中前往湖南,准备投奔旧时好友、正待调任潭州刺史的韦之晋,不料他赶到长沙时,韦之晋已不幸暴毙,贫病交加的杜甫只得在长沙度过了人生最后两个年头。
初來长沙时,杜甫寄居舟中,常停靠在南湖港,南湖港附近的长沙驿楼便成了杜甫送别友人的地方,“杜陵老翁秋系船,扶病相识长沙驿”、“江畔长沙驿,相逢缆客船”等佳句也是于此时而作。后来,杜甫在小西门外的湘江边租了一间简陋的楼房,因楼房面临湘江,杜甫将其取名为“江阁”,并曾在诗中多次对江阁作过描绘,如《江阁对雨有怀行营裴二端公》有云:“南纪风涛壮,阴晴屡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云。层阁凭雷殷,长空水面文。雨来铜柱北,应洗伏波军。”在《雨》一诗中又云:“山雨不作泥,江云薄为雾。晴飞半岭鹤,风乱平沙树。明灭洲景微,隐见岩姿露。”可见当时江阁面对湘江,云掩薄雾,鹤舞白沙,日照其中,橘洲景色忽明忽灭,麓山岩姿若隐若现,美不胜收。770年冬,杜甫在从长沙前往岳阳的船上逝世,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湘漂泊期间,体察民情风物,遍览山水洲城,留下诗歌百余首,其中绝笔长沙五十余首,为湖湘文化增添了夺目的光彩。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作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此被誉为“诗史”,其代表性诗作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时事和国运的忧心:《前出塞》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对下层人民的苦难深表同情;《丽人行》站在人民的立场,淋漓尽致地描绘并讽刺唐玄宗所宠幸的杨氏兄妹的荒淫无耻和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描写君臣穷奢极欲而百姓饿殍遍野,以此揭示安史之乱爆发前唐王朝的尖锐社会矛盾和岌岌可危的政治形势。
诗人虽然早已离去,但他将自己的灵魂留在了诗句里,世间唯有精神能够冲破时空的阻隔,令后世子辈沐浴文化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