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逍遥山水,踏歌而行
2018-05-15越声
越声
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每年有无数游客前往桂林游山玩水,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桂林这座城市背后的人文传奇。
大圩古镇,镶嵌在漓江岸边的明珠
初到山奇水秀的广西桂林,就听说漓江边上有一座千年古镇——大圩。大圩当年曾以“大”成为广西四大圩镇(宾阳的芦圩、苍梧的戎圩、贵港的桥圩)之最,这天虽逢小雨,踏进古镇,扑面而来的陈年旧香却让人顿感仿佛回到了那段斑驳沧桑的岁月。
眼前的大圩古色古香、安宁静谧,北临漓江,南靠磨盘山,东迎潮田新河,西接相思江,村前漓江环绕如玉带青罗,村后奇峰雄起似龙腾虎跃,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大圩早在北宋时就成为商业繁荣的集镇和水运枢纽,有“逆水行舟上桂林,落帆顺流下广州”之说。
漓江静静地从大圩古镇旁流过,听老人讲,大圩地处水路交通枢纽的核心位置,当年每逢圩日人山人海,光泊在码头的船就多达两三百艘,曾有“小桂林”之称。不难想象,上溯百年甚至千年,这里是何等的繁荣与富足。
古镇中间是一条古韵犹存的老街,地上的青石板油光水滑,不知走过多少商贾和游人,岁月和脚步把它打磨得闪闪发亮,它也见证了小镇往日的繁荣和沧桑。小街最宽处不超过三米,窄处仅有两米,挑出来的瓦檐仿佛都能触碰在一起。两边的民居多为双层砖木结构,基本还保持着几十年甚至百年前的模样,房门是一排木板,早晨把木板拿掉,到了晚上再把木板装上,便与外界隔绝了。每栋房子的设计都十分合理,商住两用,均由前门、天井、正房、厢房、后院组成,临街的房间一般作为铺面,室内有楼梯可上二层,正房后有门直通后院,亦可拾阶而下到江边取水、洗衣服。这样的设计虽小巧逼仄,却也别有一番情调。
古街每隔几十米就有一道高墙相隔,高墙有厚重结实门框,门框上留有旧迹,说明过去曾经有门。这些大门的门楣上端多镶嵌有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着“泗水钟祥”、“瑞霭瀛洲”等吉祥词句,使古街道不仅有了防火防盗功能,还平添了不少文化气息,其中更寄托着当地人在仙境般的田园生活中代代永安的祈愿。
蜚声全国的电影《刘三姐》有这样一组镜头:刘三姐和阿牛哥乘坐小船横穿漓江,在一座古老的石桥下定情。而在大圩古镇,顺着青石板路一直往东走,走出老街便能看到电影中的这座古老石桥,它就是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万寿桥。老桥两边各有二十余级台阶,桥面以青石板嵌成,两侧均有一米左右的矮护墙,桥四角立有四柱,柱头则是造型美观别致的石狮。万寿桥单拱昂立,横跨马河与漓江交汇处,远望似青龙卧江,近看桥影如月,与两岸古朴的民居相依,精巧典雅。
走上万寿桥,拱面和石阶经过百年风雨的洗礼部分早已塌陷,桥体老态龙钟,桥面却磨得溜光发亮,石缝里的青草顽强地伸展着柔弱的身段,在湿润的风中轻轻摇曳,还有那桥头两边几棵生机盎然的榕树,也给苍老的石拱桥带来了缕缕生机。
过去,这里沿河密集分布着卖米码头、鼓楼码头、秦聚利码头、五福码头等十余个码头,码头多用料石镶砌,皆伸入江底,浮出水面的长方形平台则显得小巧玲珑、古朴秀美。码头顺江排列,但码头之间并不等距,颇有一种错落美感,靠岸的一端均有巷道相通,依坡砌级,石板铺路,高墙夹拥,天光一线,或古榕浓荫,或龙亭飞角,或丹桂飘香,或凤竹摇曳,为这古老的码头平添了些许活力。
青砖黑瓦静默深邃,但你千万别觉得古镇小气,和镇上的人交谈,他们会给你讲当年古镇四大家、八中家、二十四小家的辉煌。走进街口的一座老宅,这里是当年四大家之一的周家老宅,彼时为武状元贺喜的木匾还静静地立在那里,不过早已斑驳,院里看似不起眼的一口大石缸竟然是乾隆十三年的老物件。这栋民宅里处处透露出古意,就连那根深叶茂的大铁树也有三四百年的树龄了。百年老宅曾住过十几代人,如今留守老宅的阿婆也已七十八岁高龄,面容清瘦,精神矍铄,非常健谈,在她的指引下,我参观了这座老宅。主人的卧室结构非常考究,呈“回”字型,上方露天采光,四周用上好的木料修建,整个古宅尚留有八扇完好的木门,每扇门雕刻的图案都不一样,老鼠偷油、龙凤吉祥等民间故事历历在目,令人啧啧称奇。
不觉已到饭点,家家户户都在老屋的前厅摆起了饭桌。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伯见我从门前经过,热情地招呼道:“进来吃饭吧?”一声真诚的问候,顿时让我有了家人般的亲近感,我也不推辞,坐下来品尝起真正的漓江原味美食。
老伯得知我远道而来,特意做了几道看家菜,有漓江啤酒鱼、清蒸剑骨鱼、笋干炒腊肉、香菇酿和艾叶粑粑,道道佳肴色香味俱全。特别是漓江啤酒鱼色泽鲜亮,可是我刚一下筷,便惊讶地发现鱼鳞竟然没被刮掉,在汤汁中闪着银光。老伯说这是漓江啤酒鱼的一大特色,不刮鱼鳞以提升鲜味,风味更佳。我半信半疑地夹起一块鱼肉放进嘴里,鲜美的滋味刺激着味蕾,没想到鱼皮竟然这么好吃,鱼肉香嫩可口而且没有腥味,啤酒和鱼肉混合的香味令人胃口大开,真是一次特别的美食体验!看我吃得津津有味,老伯的脸上满是笑意,说:“漓江啤酒鱼的用料全是本地独有的,鱼是产自漓江的鲤鱼,这种鱼生于山清水秀之处,鱼肉格外鲜美,用漓江水烹煮,滋味绝佳。今天吃到此味,你也不枉来大圩一趟了。”
时光清浅,走进有故事的旧居
桂林建制两千多年,尤其在抗战期间,从一座五万人的小城发展成了五十余万人的西南重镇。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桂林的秀山丽水、人文气质孕育出众多名士领袖,也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和爱国志士。
有人说:“桂林,上世纪的风流场,多少名人故地华章故事没于风里。”其中“桂系的白与李”,“白”指的是白崇禧,“李”指的是李宗仁。
桂林白公馆坐落在桂林榕湖畔,正是民国名将白崇禧的故居,如今是榕湖飯店最具特色的景观之一。故居中摆置的民国古董家具和旧时的钢琴、留声机、图片等,游人频频驻足,睹物追忆起桂林曾经的风光历史。
民国军事将领李宗仁故居位于桂林临桂县的马鞍山下,一座民国时期的大宅与周边民居浑然一体,青砖高墙呈矩形环绕,大门上刻着“青天白日”的横额以及“山河永固,天地皆春”的对联,充满雄踞一方的庄园气派。故居由安乐第、将军第和学馆等建筑构成,是极具岭南庄园特色的民居建筑。据导游介绍,当年李宗仁虽已成为民国时期的大将,但和其家人仍保留着广西乡土的淳朴气质。李宗仁功成名就后,他的母亲仍留守乡下,待人平和亲近,还时常资助贫苦乡亲,他的父亲则志于教书育人,李宗仁与兄长还为其父在故居前院筹建了学馆,以续耕读世家的传统。1996年,李宗仁官邸及故居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里,至今还保留着一间十来平方米的阅览室,越南人民领袖胡志明曾在此工作生活过两年之久。1938年,胡志明一边和中国的同志共同奋战,一边关注着越南的革命运动,在桂林成立了越南独立同盟会办事处、中越文化工作同志会和越南民族解放委员会。
抗战期间,巴金、徐悲鸿、夏衍、郭沫若、茅盾等大批学者名流也纷纷来到桂林,为抗日救亡呐喊,当时集结于桂林的文化人士达一千多人,其中不乏著名的作家、画家、科学家、音乐家、戏剧家等爱国人士,许多重要的作品都是在这里创作,许多重要的剧作也是在这里首次上演和发表,当时出版和发行的书刊数量位列全国第一,桂林也成为抗日文化运动的中心阵地。
“清碧上方”是桂林老八景之一,指的是被日本飞机炸掉的开元寺。开元寺的闻名与唐代鉴真和尚有关,六十三岁的鉴真在来到桂林以前,已五次尝试东渡日本留学,却均以失败告终,他双目失明,身心受挫,几乎绝望,而当他坐船途径桂林时,却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情欢迎,始安都督冯古璞还亲自步行出城迎接。在桂林期间,鉴真不但为开元寺主持了受戒大典,讲法施戒,还赠医施药,一时间开元寺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纷至沓来,将桂林的佛教文化推向了鼎盛,而鉴真也从桂林信众的拥戴中重获信心,第六次东渡日本,并最终实现了宏愿。
我国画坛大师徐悲鸿也曾六次来到桂林,前后流寓两年之久,期间还结识了后来写下《徐悲鸿的一生》的廖静文女士。那是在1942年,当时中国美术学院要招考一名图书管理员,廖静文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徐悲鸿录用,之后她一直协助徐悲鸿的工作,照顾他的生活,让他渐渐走出了失婚的阴霾,最终两人也结为了秦晋之好。
六塘古镇,“布”一样的桃花源
六塘是桂林的四大古镇之一,唐朝时六塘古镇只有一座古老的羊角堡,之后在羊角堡的基础上慢慢发展而成。羊角堡其实是当时的一个军事驿站,位于古镇现在的羊明街,专供来往传递军事信息和在外执行军事任务的军人路过时短暂驻扎。
六塘古镇虽已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变迁,许多街道却依然保留着古老的木质建筑,街道两旁座座相连的木屋是古镇的一大特色,木屋大多不高,多为三到七米。这里曾经富甲一方,建有高大宽敞的湖南、江西、广东、十洋、灵川会馆,还有保存至今的清真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清真寺后毁于战乱,道光年间重修,迄今为广西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一座清真寺。六塘清真寺布局严谨,结构精巧,在寺中大殿的左右门上方“闲邪”、“存诚”四字格外显眼。
坐落在古镇羊明街的湖南会馆高六米有余,整个会馆共有四进间,中间为大厅,两旁为卧室,所有厅室一律为木质结构。一进间还设有大堂和戏台,以前镇上的群众和馆内的投宿人员经常在晚上齐聚大堂聊天看戏,其乐融融。湖南会馆虽历经沧桑,但馆内墙壁上的木雕花鸟、狮形图案保存尚好,图纹清晰可见。解放前湖南会馆曾重修多次,重修时所刻捐款碑文虽然破损,但仍依稀可辨。据古镇人介绍,清代乾隆年间,镇上的众多会馆经常住满外地来的客商,最多时可达到四百多人,仅湖南会馆满员时就有近百人,古镇的繁华可见一斑。
在古代,六塘是自桂林通往柳州、南宁、玉林、梧州等地的要道,过去每十华里为一塘,因其距离桂六十华里,故称六塘。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新制布裘》中写道:“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诗中的“桂布”即六塘麻布,这首诗正是针对当时京城官员和百姓喜穿桂布衣服有感而发,字里行间形象地描述了六塘麻布“色泽光亮,体态浓稠”的特点。
据史书记载,公元七世纪初唐朝建国时,六塘古镇人就已开始种麻织布,到九世纪初的中唐时期,六塘麻布以优异的品质享誉朝野。有史料称,当时有些官员内穿麻布衣服上朝,唐文宗非常诧异,遂问其故,官员答此布产于桂州(桂林)临桂六塘,外表虽粗糙,但厚实耐穿。唐文宗对官员这种节俭的品德非常赞赏,于是“效着桂布”,满朝文武上行下效,纷纷穿桂布衣服,桂布由此源源不斷运至京城长安成了朝廷贡品,不久长安城内的许多百姓也喜欢上这种质朴保暖的麻布衣服。
此外,六塘古镇的民间文化活动自古以来都非常活跃,比较有名的有彩调、山歌、斗鸟、斗鸡、舞龙、舞狮等,其中始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斗鸡为古镇一绝。早期的六塘斗鸡由当年老辈中好斗鸡者从中原一带引进公斗鸡与本地的良种母鸡繁育而成,六塘斗鸡以易于饲养、体形适中、打斗灵活、脚头狠、嘴头快、爪盘准、上下蹿、左右蹦的特点而闻名。古镇斗鸡代代相传,到如今每年春节镇中心仍会举行盛大的斗鸡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