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外三生路,一晌游园一场梦
2018-05-15雅言
雅言
坐在别致的庭院里春风扑面而来,桃花树下,又见佳人依依。如此美景之中怎能无一曲相伴?悵然若失间,惊觉自己竟也如此伤春悲秋了。道是真情终却、深情难诉,一出戏,两个人,三生路,四百年。万历二十六年,《牡丹亭》问世,自此,“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至情说,令一代又一代人神往。
一曲牡丹亭,多少佳人泪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古典四大名剧之一,一经问世即轰动剧坛。当时,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都已经成熟。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其中在《惊梦》《寻梦》《闹殇》的宾白中还保留了小说的若干原句。
《牡丹亭》的故事发生在南宋,太守杜宝是顽固的封建官僚代表,他按照封建礼教为标准,想把女儿杜丽娘塑造成像班昭、谢道韫一样的女子,目的是要女儿知书识礼,为父母争光。为此,他还请来头脑僵化的腐儒陈最良教女儿。
与杜宝的愿望相反,杜丽娘向往自由,无心读书,她深感闺中寂寞,不顾父母的拘禁,大胆冲出绣阁,与丫环春香同去花园赏春。花园里百花盛开却断井颓垣、一片凄凉的园景,引发了杜丽娘无限的感慨,败兴而归的杜丽娘悠然入梦,她梦见自己与一个秀才相会在牡丹亭前,甚是美好。虽然梦境和梦中人活灵活现,梦却寻不见也忘不了,隐情无处诉,痴心难轻抛的杜丽娘病倒了,她在病中自描春容题诗其上,最终竟饮恨与世长辞。后来,金兵南侵,杜宝奉调镇守淮阳行前,按女儿的遗言将其葬于后园梅树之下,并修建梅花观,请石道姑代为照料。杜丽娘的幽魂神游花园,再次遇到花仙,并得到了群花相助,与梦中人重逢。而梦中人柳梦梅因访梦来到了南安,正寄居梅花观中养病,一日,柳梦梅去花园闲游,恰与杜丽娘的灵魂相遇,这才得知杜丽娘的遭遇。后来,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得以还魂,冲破阴阳两界的二人终成眷属。
汤显祖没有袭前人小说、戏曲中一见倾心、互献殷勤、后花园私定终身的叙述手法,而是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柳梦梅在梦中幽会,紧接着又描写她第二次到园中寻梦的情形。《惊梦》和《寻梦》两部分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写照。
《牡丹亭》的感人之处在于其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一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在作品中出现。汤显祖通过杜丽娘的形象,表达了当时广大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同时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富有深刻意义的悲剧,也是它超越其他剧作的地方。但是,汤显祖的伟大之处并不仅仅如此,而是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依靠浪漫的虚构,让杜丽娘慕色而亡后仍不甘心,使其幽魂继续追求着理想的爱情。这就为杜丽娘性格的发展开辟了一个超现实的特殊空间,也为杜丽娘至情形象的塑造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更对现实世界扼杀人性的精神压迫提出了强有力的批判和反抗。《牡丹亭》是以一种超乎异常而又使我们乐于接受的特殊形式来反映历史的某些方面,虽是虚构却更显真实,也因此才能真正体现出《牡丹亭》浪漫主义的积极意义。
虽然杜丽娘的爱情最后是以柳梦梅中状元后奉圣旨完婚的喜剧形式结局,但在这之前,二人实际上早已结为夫妻。在金銮殿上,杜丽娘热情爽朗,大胆为争取来的爱情辩解,表现出一种斗争胜利后的喜悦。《牡丹亭》通过杜丽娘的遭遇,表达了其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和对纯真爱情的憧憬,这种人类美好情感的艺术表现,使得《牡丹亭》既属于那个时代,又超越那个时代而具有不朽的价值。
除杜丽娘之外,剧中其他人物也塑造得非常成功。杜宝夫妇作为封建家长,既有顽固保守的一面,又有慈爱的一面。僵化迂腐的陈最良是那个时代被科举和封建教条所奴化的典型,汤显祖在创作时对他既有同情又有嘲弄。丫环春香天真活泼,娇憨单纯,恰好与对人生有着理性思考的杜丽娘形成了鲜明对比。而男主人公柳梦梅才华与痴情并重,个性鲜明。汤显祖在写这些人物时,大多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因而显得真实可贵。
《牡丹亭》在艺术上显著的特色之一是富有浓厚的抒情气氛,可谓是一部美丽动人的诗剧。全剧曲辞优美、典雅、精炼,在当时就被众多曲家所称道,进而奉汤显祖为文采派的代表。汤显祖有着鲜明而勇于进步的文学观,他自觉地运用泰州学派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哲学武器,通过文学的形式以情格理,他认为情在而理亡,从而提出了富有挑战意义的至情论,并以此作为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他曾公开宣称:“诸公所讲者,性;仆所言者,情也。”而《牡丹亭》题词中曾有云:“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这就在创作理论上找到了当时所能提供的反对扼杀人性的有力武器。在创作实践上准确抓住了文学描写人性、反映人的欲望和真情这一艺术特征,从而彰显出个性解放的可贵。
【佳句赏析】
蝶恋花
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后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这段唱词鲜明地点出了“牡丹亭”这三个字。众所周知,《牡丹亭》的故事蓝本来源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汤显祖对不足四千字的故事素材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改造,独具慧眼地提炼出“牡丹亭”这一关键所在。
步步娇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幽静的庭院里吹来了袅袅飘动的丝,在春天的阳光里随风飘荡,这引起了杜丽娘的万缕情丝。她在梳妆时眼波一转,镜子里出现一个如花似玉的美人,顿时羞得她低头掩面,镜子里彩云似的发髻也随着偏歪了。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杜丽娘既惊诧于春光的无限美丽,又感叹春光易逝,惋惜春光被辜负而百感交集。“姹紫嫣红”和“断井残垣”撩起了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的哀伤,这一切也促成了杜丽娘“白日梦”的诞生。
曼妙昆曲,与你梦回牡丹亭
推开时间的门,转过曲折的时空回廊,让我们的思绪飞回几百年前的《牡丹亭》,静听婉转低吟的水磨调,重温那旷世的绝恋。昆曲流丽悠远的水磨调历经六百年尚婉转鲜活,作为昆曲的代表作,《牡丹亭》更是隽永瑰丽,魅力无穷。
昆曲之美,美在唱腔。一唱三叹中,无论是闺阁闲愁、离人相思、兴亡之叹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檀板慢拍中,让人心魂摇曳,神思悠然。
昆曲之美,美在演员指尖。遥指远方,便成巍峨群山,轻点近处,便观荡漾碧波,指尖成峰,指间绕水,青山绿水勾勒出昆曲之美。边歌边舞,水袖飘动,时而牵住离愁别恨,时而翻出满腔哀怨,时而又绕出情思绵绵,舒展之间,是道不尽的楚楚风情。
昆曲之美,美在唱词。《牡丹亭》倾注了汤显祖积淀已久的感情,它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语言精致,情感浪漫,怎一个“磨”字了得?辞藻的美,最终还需舞台艺术来表现,丝绸般的音色、化作两缕纱的水袖像一块块璞玉,等待演员用泪和汗来细细打磨,水袖勾来搭去,眉眼传神,唯美细腻,这不可思议的优雅令人如痴如醉。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美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水磨腔奠定了昆曲演唱的特色,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还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有严格的要求,每唱一个字都要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的特点也愈加突出,演唱的特点为以字行腔,腔随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于其他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昆曲则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和定谱。曲牌是昆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单位。至今为止,全国共有三百多种戏曲曲种,在音乐体系上可分为两类:板腔体和曲牌体。绝大多数剧种为板腔体,尤以昆曲的曲牌体最为严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