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暖雨晴风初破冻,已觉春心动

2018-05-15本刊编辑部

小演奏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春分立春谷雨

本刊编辑部

春是四季之首,是植物萌芽生长、动物结束冬眠、农夫下地播种的季节。古代把历史称为“春秋”,那是因为庄稼春生秋熟,春生相当于历史之因,秋熟相当于历史之果,春来秋去的循环就是时间,而时间的循环就是历史。二十四节气始于农耕,顺应天时,重温节气不仅仅是追忆逝去的田园牧歌,更是温故知新的寻根感悟之旅。丰子恺说:“‘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字啊!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有对称美,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想起来一定很可爱。”今天,就让我们感知天地时节,重温我国古老的智慧与诗情画意,在节气中赏春日盛景。

立春: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古籍记载:“立,始建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立春是一个略带转折色彩的节气,虽说这种转折不是十分明显,但立春后白天渐长,最严寒的时期基本过去,天气回暖,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意味着生长,人们耕耘播种,故有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立春三候,即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而那些没有完全消融的碎冰片如同被鱼托着一般浮在水面上。

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历代帝王都会举行盛大的迎春大典。《礼记·月令》中記载:“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这一天还会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古时,戴春、剪春盛行,妇女用彩色绸布剪制春鸡、春燕、春花、春柳等,于立春时缀于小儿臂上,以示迎接春天,同时有除凶邪、求吉利的寓意。

立春的风俗有很多,有拜太岁、祭祖、躲春、咬春等活动。拜太岁是由古代的占星术演化而来,传说太岁掌管人间一年之吉凶祸福,立春之日要拜太岁。人们认为立春这天气候开始交接,新的气场会对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响,更有甚者会影响一年的运气,所以一些地方在立春这一天有躲春的习俗。

立春之日还有食春饼与生菜之俗,人们称之为“咬春”,表示迎接春天之意。春饼与生菜以盘装之,谓之“春盘”, 亦称“辛盘”,唐《四时宝镜》中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杜甫《立春》诗中也曾曰:“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明清时除了春饼、生菜外,兼食水红萝卜,能缓解春困。

雨水:东风既解冻,散而为而矣

雨水这一节气正如它的名字一般润物无声,珍贵如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一到,“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但此时的北方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天气变化多端,人们在穿衣方面讲究“春捂”。《千金方》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雨水节气之后,寒湿之邪最易困扰脾脏,我们可以吃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如山药、鲫鱼、小米等。

雨水三候,即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鸿雁来、草木萌动是人们比较常见和熟悉的物侯,但獭祭鱼就比较少见或是难得一见了。据说獭是一种两栖动物,喜欢吃鱼,初春时,河水刚刚解冻,獭便开始下水捕鱼,雨水时节鱼汛频繁,鱼的味道鲜美,獭舍不得一下子吃光捕到的鱼,将它们整齐地排列在岸边,准备存到洞穴里。在古人看来,这种情形很像陈列祭祀的供品,故称之为“獭祭鱼”或“獭祭”。

雨水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这时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尤其在华南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民谚亦有“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正月里,雨水好;二月里,雨水宝”等说法。

雨水时节下的雨带着一股料峭的冷意,《红楼梦》中不识稼穑民生之艰的怡红公子嘘叹:“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这一时节,雨水像是一位摆渡人,岸这边灯火琉璃,上演着繁华的红尘大戏,彼岸亦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春色欲来。在《红楼梦》第七回中曾提到专治宝钗无名之症的冷香丸,雨水、露水、霜、雪是其四味配料,古人将这些自然的精华按季加以收集储存,并相信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药理。

在诗人的眼中,这个时节的雨水饱含着世间悲欢:“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笔下的雨水入世,充满了为官在朝的正能量;“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笔下的雨水哀叹,孤掌难鸣又“吾心不甘”;“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李商隐笔下的雨水朦胧如帘,小楼上倚栏听雨的人相望却也相忘;“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韦庄笔下的雨水香艳,却无奈在巧笑艳歌里“难得糊涂”……雨水时节,我们不妨找一处小楼,带着冬日的酒、春日的茶,倚栏听雨把春赏。

在我国南方,有雨水节占稻色的习俗。种稻最是辛苦,春寒料峭时,农人脱了鞋袜,捋起衣袖,在秧田里做苗床,然后浸种、催苗、插秧,为防鸟雀来啄还要扎上稻草人,或立在田头敲锣放炮,守着稻秧青了才能成事。稻子一年两熟,农人赶早摸晚,几乎是风雨无阻地泡在水田里。他们用占稻色的方式,占卜一年的丰歉:将稻谷放到锅中爆炒,爆出来的白米花越多就预示着稻子的收成越好,反之则意味着收成不好,这一年的米价将会上涨。占稻色是否灵验无据可考,或许这只是一种慰藉,若占得好,人们自然欢喜,感天谢地;若占得不好,或有懊恼,但也没有人会因此荒上一年的田。人们尽人事,听天命,只求问心无愧。

惊蛰:春雷响,万物生,桃花笑春风

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有气势的当属惊蛰。这气势写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亦写在元代张元干的《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一诗中:“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惊蛰到,仲春始,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蚯蚓伸开僵蜷了一冬的躯体,土壤疏通了,疏通的土壤变得潮湿,褐色的蝶蛹开始在松软的泥土中蠕动,蚁王钻出蚁穴试探了一下,蚁群便鱼贯而出,蛙们也挤出石丛,懒散地蹒跚在春雨里……这一声雷响后,紧跟着的是一派草长莺飞的融融春光。

惊蛰三候,即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初桃丽新采,照地吐其芳。”桃花在此时绽放,翠绿的枝干上挂满娇艳欲滴的粉红。《诗经》中有诗云:“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仓庚即黄鹂,是最早感知春意的灵物,此时鹰少了,布谷鸟多了起来。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有“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的说法。此时,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就是当地农民防旱及水土保持的宝贵经验。

惊蛰时,民间有打小人的习俗。话说惊蛰行雷,雷声惊动蛰伏于地下的蛇虫鼠蚁,也会惊醒山中的老虎。相传老虎下山必然会向人们发起袭击,人们无法与猛兽搏斗,唯有求神佛保佑,人们相信用猪肉祭白虎可以减少灾难,于是家家户户在屋前摆放猪肉。余村长的伯父為人自私又爱贪小便宜,半夜时分,他假扮白虎出来,把家家户户门前的猪肉都偷走了,第二天拿到市场上出售。某年惊蛰之夜,一群白虎见村民没放猪肉十分生气,遂将村里的牲畜吃了个精光。村民得知余村长伯父的行为后很愤怒,拿着锄头要打他,但他是村长的伯父,村民奈何不得他,只好改叫他“白虎”,用草鞋拍打“白虎”,惊蛰打小人的习俗由此形成,后来人们以此驱赶霉运。据《礼记·月令篇》记载,早在惊蛰雷响前三日,就有官吏摇响木铎宣告政令,提醒人们在此期间要谨言慎行,以防遭遇凶灾。

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县的瑶族在惊蛰日家家户户要吃炒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时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这里的“虫”是玉米,取其象征意义。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意思是说,春季万物复苏,晚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人精神愉悦、身体健康,概括了惊蛰养生在起居方面的基本要点。此时易咽干冒火,民间素以惊蛰吃梨来清六腑之热,滋五脏之阴,枇杷、百合、大枣、银耳、莲藕、山药等有润肺健脾功效。客家娘酒鸡因有开胃活血、补中益气的功效,深受客家人的钟爱。这种客家菜是在洗净的鸡块中加入红枣片、黑木耳等,再倒入正宗客家娘酒,用秘制蒸鸡酱上笼恒温蒸制,甜香醉人,浓醇可口。鲜嫩的鸡肉入肚,再小啜一口汤,就在酒意微醺之际,五脏六腑似被温泉沐浴,不失为乐享早春之美事。

春分:花露重,草烟低,春色正中分

3月20日12时30分,太阳运行至黄经0°,迎来春分节气,古时又称“日中”、“日夜分”。《春秋繁露》中记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过后,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待杨柳青青、看莺飞草长,望小麦拔节,闻油菜花香……欧阳修《踏莎行》一诗云:“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心上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春分三候,即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玄鸟即燕子,它们春分来秋分去,“燕来还识旧巢泥”。春分后五日,阴阳相薄为雷,雷为振,为阳气之声,再五日,电闪雷鸣,春雨不再潇潇,便已是落花知多少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指的就是春分,古人认为这一时节到来之时地气已贯通,也就是冻土层已完全融化,土壤透气性良好,适合播种。“晴播耕种育苗秧,麦苗青青菜花香。仲季花开春分日,莺喧草长农村忙。”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俗话说:“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亦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

在每年春分的这一天,世界各地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种被称为“中国习俗”的活动何以成为世界游戏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没有冷藏或煮熟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其大头朝下竖起来。这一天是时间的平衡点,是白天和黑夜的平衡点,因此竖蛋的稳定性最好,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春分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清代诗人高鼎有诗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朗朗晴日的早春农历二月,放飞的风筝连接着千百种不同的人生回忆,带给人无限的欢喜。

在广东省开平市苍城镇有一个不成节的习俗——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每逢春分这天,全村人在田野间采摘春菜,采回的春菜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当地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合家老少,平安健康。”

除此之外,春分时古人还会举行祭祀庆典,史书记载,周朝便有春分日“祭日于坛”的仪式。从那时起,春分朝日仪式便一代代传承了下来,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描述道:“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明清时期的祭日场所在北京的日坛,位于朝阳门外东南日坛路东,又叫“朝日坛”,时间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祭日虽然比不上祭天与祭地典礼,但仪式也颇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时奠玉帛,礼三献,乐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礼。清代皇帝祭日礼仪有迎神、奠玉帛、初献、亚献、终献、答福胙、车馔、送神、送燎等九项议程。而民间百姓在春分这一天还会扫墓祭祖,也叫“春祭”,全族和全村人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是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扫完。

清明: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

“清明”这两个字在唇齿间缠绵一下便有清朗明净的感觉,这个时节桃红杏白、柳绿山清,天地间一片清明。《历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这是春天最美好的时节,适合闲窗小读,适合种瓜点豆,拨开松软湿润的泥土,于田间地垄或阳台的盆罐中种下一个个旖旎的梦,也适合郊游踏青、临风听雨、访山问水,一切景语皆情语。清明往往在寒食之后,“应是西园花已落,满溪红片向东流”,此时也是该惜春的时候了。

清明三候,即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见。泡桐在清明时节应时而开,花大,有紫、白两色,这是春夏更替之际的重要物候。鴽是指鹌鹑类的小鸟,根据《夏小正经文校释》的记载,春天时鴽在农田间活动,而田鼠则因天气渐热躲到地底下,加之鴽的花纹和田鼠很像,人们便以为鴽是由田鼠变成的。而虹之所以在清明时节出现,是因为此时阳光明媚,再加上有雨水的洗涤,使得“虹桥始见雨初晴”。

清明是一个浸透了人间烟火的节气,湿漉漉的情绪在山河岁月中随波逐流,随着节气浸透着人间烟火。当然,这一天未必有雨,但每到清明,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吟诵杜牧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有时细雨纷纷。早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的雨被称为“泼火雨”。诗中的“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出“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在我国古代清明是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可行人为何“欲断魂”呢?那是因为孤身赶路的他遇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心境也就更加凄迷纷乱了。那么该如何排遣愁绪呢?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林间隐隐约约露出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家的标帜)……“杏花春雨,浅醉流年,这意境让人生出许多遐思。

在二十四节气中兼具节气和节日双重意义的唯有清明,它融汇了两个古老的节日,一个是寒食节,一个是上巳节。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禁火、进冷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被火焚于绵山的介子推,他在死前给晋文公的血书中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宋元时清明节的地位逐渐取代寒食节。古时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晋代诗人陆机有诗云:“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甜而不腻,是江南一代人们用来祭祀祖先必备的食品。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既是上坟时用的祭品,也是踏青时带的干粮。在成都,每到清明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大典,即放水节,以纪念都江堰的建造者李冰父子,感谢水给“天府之国”带来的富饶。

谷雨:雨水生百谷,依依别春光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群芳谱》中曰:“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天气较暖,降水增加,有利于谷类作物萌芽生长。这时候,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刚刚忙完春耕,稻田里的秧苗正需要丰沛的雨水来滋养,所以这一时节的雨仿佛是为谷物而生的,故名“谷雨”。

谷雨三候,即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谷雨后降水增多,浮萍开始生长。鸠即布谷鸟,也称“杜鹃”或“子规”。“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杜鹃声声催促着人们赶紧播谷下秧。戴胜鸟头顶凤冠状羽冠,此时立于桑树的枝头只因蚕将生。贾岛说戴胜鸟是“星点花冠道士衣,紫阳宫女化身飞。能传世上春消息,若到蓬山莫放归”。谷雨至,春已晚,“流水暗随红粉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繁花似锦的热闹已过去,满树翠色只待夏来。

谷雨时节的雨有生养之力,落在北方,麦色青青;泽于南方,秧田如镜。在江南农家,移苗插秧往往是举家甚至一个亲族的行为,采秧的、担秧的、投秧的、一字排开插秧的,通力合作,人多,心气就集中,也容易生出竞技的乐趣,弯腰下手行云流水,几垄下来酣畅淋漓。布袋和尚游化人间时曾与农人相处,作《插秧诗》一首:“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谷雨三朝看牡丹”,每逢谷雨,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等地都有观赏牡丹的盛会。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待到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占领春光时,一春花事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的这首《惜牡丹花》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满院子的牡丹只有两枝残败,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诗人却从这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由鲜花盛开之时就想到了红衰香褪之日,以夜晚秉烛赏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诗人对牡丹花的无限怜惜,同时寄寓了他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无限惋惜和对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民间有谷雨祭仓颉的习俗,传说由于仓颉造字的功德感天动地,玉皇大帝便赐予人间一场谷子雨,《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载,仓颉造字成功之日“天雨粟,鬼夜啼”,谷子如雨降落,鬼怪忧愁而啼。这是谷雨的由来,同时说明汉字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而敬惜字纸、文以载道则是由此带出的更高层次的领悟与实践。所以,每年谷雨这一天,仓颉庙都要举行传统的庙会,会期长达七至十天,年复一年,成千上万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仓颉庙,举行隆重热烈的迎仓圣进庙和盛大庄严的祭奠仪式,人们扭秧歌、跑竹马、耍社火、表演武术、敲锣打鼓、演大戏,以表达对汉字始祖仓颉的崇敬和怀念。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青年妇女走村串巷或到野外散步,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在我国南方有谷雨摘茶、喝谷雨茶的习俗,不管这一天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以祈求健康,也在氤氲的茶香中送春归去。北方则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此时也是渔民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过了谷雨,百鱼近岸。”为了能够在出海时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渔民们会举行海祭祈祷海神保佑。

猜你喜欢

春分立春谷雨
《新蝙蝠侠》一次失败的重启
“立春”知识大比拼
谷雨(外一首)
春分的吻
肢体上的谷雨
春分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