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寓教于乐的陕西自然博物馆

2018-05-15李占岐

市场观察 2018年3期
关键词:陕西科普博物馆

【编者按】 博物馆作为自然历史和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立体的教科书”,是“实物的图书馆”,是传承文明、启迪智慧、延续民族灵魂的场所。它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神韵所在。陕西自然博物馆让人们通过标本与历史对话,立足科普教育,注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以较大的发展空间,扩展、补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创新的理念,接地气的展陈方式,让标本说话,让丰富的馆藏活起来。肩负起向社会大众宣讲知识、普及文化、回溯历史、传播文明的重任。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认识自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陕西自然博物馆珍藏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遗产,通过现代展陈方式,科普倡导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打造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彰显新时代自然文明的无穷魅力,积极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传承。本刊特约陕西自然博物馆馆长李占岐撰文介绍陕西自然博物馆。

一个自然与科学的守望者——陕西自然博物馆座落在西安市南大门,影响着……

陕西自然博物馆是集地质学、古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103亩,馆藏标本近2万件,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展示面积8900平方米,由“三馆二院”组成,即科技展馆、自然展馆、煤海之光展馆、5D天宫动感影院和数字穹幕影院。2008年1月5日对外开馆,项目总投资2.55亿元,公益性事业单位,企业管理。

中国建筑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赵元超设计。建筑以电视塔为对称点,科技、自然两大展馆,分别呈玻璃球型和月牙型,犹如“日”和“月”, 寓意“日月同辉”。景观与场馆巧妙结合,移步其间,1800多平方米水景、160余种植物、室外展项参差错落,宛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山水画卷。

2008年元月开馆后,经历了4年艰难曲折的发展期,2012年3月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省政府有关部门、陕投集团大力支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机器人、3D打印、航天火箭逃逸塔、月球探测车、蛟龙号等高科技展项20余项。挖潜改造,2014年建成1400平方米的煤海之光展馆;2015年建成800平方米的贝林展厅、230平方米的戈壁奇石展厅和濒危植物、动物展墙,并完成1200平方米的古生物长廊改造。展示面积从6300平方米增加至8900平方米;2016年完成穹幕影院的数字化改造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艺术园建设;2017年4月建成5D动感影院。陆续建成室外鸟语林、化石展台、动感恐龙等展区10余个,院内新栽珍稀树木30多种。

2017年游客参观量达到近80万人次,为2011年10倍;经营收入1100万元,增加了10倍。走进校园和社区科普教育活动年均30余次,年接待团队10万人次,新闻报道从负面转为媒体跟踪每年报道220次以上,对外开放时间达到一级博物馆300天的要求,藏品数量是2011年的3倍。

先后获得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陕西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30余项殊荣。被腾讯、大秦网推介为“最具发展潜力”景区,被西部网推介为“六一”首选旅游景区。2016年荣获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联合授予的“全国科普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愿景:建成最具实力的自然博物馆

——使命:传承自然文明 追求人生价值

——精神:牺牲自我 快乐他人

——价值观:专注于科普 服务于游客

——口号:为您服务 我们正在提高

是指引我们发展前进的企业文化。

规划与建设

一、建设初衷

陕西具有三大自然区,即秦巴山地、关中平原、黄土高原。1998年为促进自然科学普及,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增强西安商务区的活力和吸引力,全面反映陕西自然资源现状,揭示自然发展演变过程,宣传推介陕西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态文明建设成就,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陕西自然博物馆。以现在的眼光评判,真可称为精准决策,抢占先机,使陕西成为第八个拥有省级自然博物馆的省份。

拥有一座自然博物馆是国际大都市的必备条件。陕西自然博物馆在未提出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之前决策,真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显示了决策者独具慧眼、远见卓识。

保护利用自然资源,传承文明持续发展。公众需要了解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更需要公众的体验参与。以自然博物馆为平台,宣传陕西,讲好中国故事。

二、筹备建设期(1999年—2007年)

1999年10月由省发改委正式立项,省统建办负责组织实施。2000年12月完成总体设计方案,2001年9月开工建设。2003年10 月第15次省长办公会决定:在项目定位、土地用途均不改变的前提下,划拨省投资集团(现陕投集团)运作完成。2004年项目主体完成,2007年12月底完成陈列布展。

三、艰难运营期(2008年—2011年)

开馆之初,虽登记为事业单位,但没有事业编制,由国企管理。没有政策支持,没有财政拨款,没有业务交流,运营机制完全处于摸索阶段。建设过程中遗留的问题也使运营管理举步维艰。开放高峰期是开馆的第一年收入209万元,随后逐年下降至2011年93万元,游客年参观人数从 15万人次下降至不足8万人次。

四、快速发展期(2012年— )

2012年3月,陕投集团大胆尝试,推行馆长肩负干部任免、“三重一大”决策、经营管理全方位职责。省财政厅、人社厅、科协等领导开始指导,省发改委、国资委、教育厅、科技厅、旅发委、林业厅、国土厅、文物局等关心支持,市各有关部门也将我馆纳入行业博物馆管理系统,有了“婆婆”,心里有底,政策优越,为进入快速发展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管理与发展

我国博物馆的管理体制大多为政府管理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我们独此一家,陕西自然博物馆就是采用这种管理模式,主管单位陕投集团默默地承担政府职责。2012年3月开始,我们在摸索中前行,在探索中进步,2017年游客量比2011年翻了10倍。不论何种体制,良好的机制是體制的坚实保证,体制和机制必须相互交融。确立体制,规范机制后,人是发挥其作用的重中之重,执行力到位,机制才能落实到位。2015年8月时任陕西省长娄勤俭视察我馆:“‘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社会捐赠的管理模式也是一种成功的案例”。

一、打破常规,不断突破

(一)强化监督,促进发展

2012年以来,我们及时调整管理机制,采取“竞聘上岗,干部轮岗,‘三定”等措施,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有奖有罚,按劳分配的激励机制。结合上级和行业各种管理规定的出台,采取以民主与法制的手段建立制约机制。优化考核办法,对员工、对中层有约束,更重要的是对高管进行约束。

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参与监督、接受监督。“打铁还需自身硬”,监督权的运用取决于监督人的水平和能力,要做到“权利不任性”,既要反对乱作为,也要反对不作为、慢作为,达到双重效果。采取人性化管理方式,“六一”、“国庆”“春节”是博物馆等旅游景区最繁忙的时段,也是工作人员最紧张的时间,值得思考的是事业单位人员编配是按最大配置确定,而企业采取的是优化人员配置,采取灵活的加班费、送温暖等形式激发员工积极性,人员可减一大半,成本节约可观。10年馆庆免费开放期间,1.7万人次峰值的奇迹,貌似拥挤,实则有序,没有一个游客有怨言。这是与国企的全面预算、精细化、风控管控“铁三角”管理体系是分不开的。

(二)顶住压力,敢于担责

是非曲直苦难辩,自有日月道分明。我年轻时学习不够,事业没有成型,现在觉得快要退休了,应该做点什么,给社会应留点什么。生活像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这些年我们干了不少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有人说“不图升官发财,为什么这样干工作”。被人误解是人生一种残酷的考验,即使被误解也不能去解释,因为再多的解释也是徒劳。

上级单位领导的关怀支持和信任,是我馆快速发展的基础和依靠。“基础”稳,“干”字当头。遵规守纪严格执行八项规定是基础。中层干部敢于担责,做他们坚强后盾是我的职责。经过六年的时间我馆全方位缩小了与其它博物馆的差距。

(三)创新机制,融合管理

事业单位正在改制,涉足公务员管理的公益性博物馆、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博物馆等引起了我的思考。采取哪种体制固然重要,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最重要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管理模式。对博物馆采取分类、分级,自我造血的管理体制,才是新时代博物馆的最佳运营模式。

二、实践是管理的试金石

(一)我们趟出了一条“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社会捐赠”的新型运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我们调整思路,通过政府引导被纳入“博物馆圈”,政府资金、政策方向、信息数据的获得,改变了“孤独”的现状,得到了政府支持。“亮身份”,强打“为公益点赞,为陕投集团添彩”这张牌,让上级企业的资金投有所值,投有所报,得到了企业的重视和资金支持。

在“博物馆圈”内我们主动出击,走访美国环球教育基金会、辽宁济赞堂博物馆、贵州化石基地以及上海科技馆、浙江自然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等,获得标本支持和学术支撑,获得美国慈善家肯尼斯·贝林先生970件近6亿元的世界珍稀野生动物标本。从后宰门小学黄婉莹小朋友到90岁的孙建中教授的民间捐赠,陕西自然博物馆得到公众的关注,让社会各界为公益事业踊跃捐赠成为新风尚。

(二)强化管理,注重实践

——全面预算管理、精细化管理、风险管控管理三位一体。建立规范管理的规章制度。

——与同行交流,以上海科技馆为对标单位。先后与上海、北京、浙江、重庆等自然博物馆和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宝鸡林业局等单位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促进发展。

——诚信为本,争取双赢。在与各业务单位交往中做到不违约、不赖账,树立了良好社会形象。诚意无价,以一颗真诚的心感动他人。有了诚意,相互才能信任,合作才有基础。美国慈善家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主席肯尼斯·贝林先生三年内三次向我馆捐赠了价值6亿元的标本,辽宁朝阳济赞堂化石馆捐赠国家一级三燕丽蟾等152件化石标本,贵州兴义市人大代表捐赠120件化石标本,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低调务实,咬住青山不放松

——对工作热爱。世上最怕是“认真”,如果加上“热爱”,没有干不成的事。

——对工作执着。工作中总有曲折、困难。工作一旦确定下来,就死死地咬住不放松,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细节决定成败。从“细”入手,在“实”上下功夫。老子:“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干一件成一件,干好一件,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发展。

三、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 工作不等不靠,奋力拼搏

——典藏是博物馆的心脏。馆长、书记亲自带头住农家、跋山涉水采集植物、化石标本。在古生物化石和一级蝴蝶等珍贵标本的收藏者家中,死缠烂磨得到镇馆之宝。

——“为您服务,我们正在提高”。展项95%以上的完好率,满足青少年体验,这也是游客对我们工作肯定的基础之一。定时公益讲解、党员示范岗、馆长服务日、员工岗前岗位描述将服务推向高潮。

——一隅之地的陕西自然博物馆也有了“绿水青山”。打造室外植物园,修建休闲娱乐场所,美化馆区环境。院内30多亩的草坪自己种,自己浇水养护。栽树300多棵,成活率达到98%以上。

(二) 重视科普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15日在视察西安博物院时指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2015年3月20日,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将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纳入法制轨道,博物馆教育目的的重要性也得到凸显。

学校教育是科学化素质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社会教育将会使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外部环境、补充和扩展。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只有协调一致,才能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需要,也才能使人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接受社会教育,让他们做一个社会有用之才。

儿童接受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十分重要,2014年美国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在重庆自然博物馆举办“环球自然日”活动,来自全国十几家博物馆馆长有一个共识:14岁之前不去博物馆接受熏陶的儿童,命运堪忧。人生存在这个地球上,具有的领导力和协作力必须挖掘出来,只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不能完全挖掘创造力和领导力,只有接受博物馆这个“大学校”的熏陶,创造力和领导力才能完全释放出来。

——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如何将现有的标本,充分利用,推广普及,强化教育是自然博物馆应尽的职责。社会赋予了自然博物馆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现已成为促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每周主动走进校园和社区开展公益活动,针对孩子的好奇心,自己设计展项,联系西工大教授制作“机器人”展项、陕师大博导制作“超导磁悬浮列车模型”、展示3D打印高科技。2012年已将科普教育列为工作之首,与2015年《博物馆条例》凸显教育职能相吻合。

——创立特色项目。我馆受众人群近70%为儿童和青少年。为了满足孩子们的需要,我馆年开馆时间超过300天,实行学生假期全天候开放,同时节假日推行延时闭馆。基于孩子天真活泼的特点,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有针对性开设课程,设计符合儿童的互动游戏、讲解技巧,增加展陈的趣味性、互助性。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孩子对大自然探索的兴趣。近两年“小小讲解员”受邀外出演出10多场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积极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传承。

——延伸教育课堂,做客省图书馆。对教育实行多元化,将参观实物教育、景观式教育、引导启发式教育、理解性教育结合在一起,让青少年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积极参与“学在陕图”公益课堂,以恐龙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延伸自然历史,解答“我从哪里来?”。以机器人、3D打印机,开发学生智力,以中国“智”造激发孩子们热爱科学的热情。为孩子們学习知识打开一扇窗,也为师资团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三) 展陈创新

不断探索展陈设计。将中国元素、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展陈内容,让标本活起来,在博物馆深入开展爱国教育活动,增强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激发青少年的创新力、挖掘潜力,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贡献。

博物馆+中华文明,将中国元素如传统文化之首的“书法”、陕西华阴“老腔”和华州“皮影”融入展陈,真正让无数观众一眼千年,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和自豪。

博物馆+讲故事,从学生课本中发掘“藏羚羊跪拜”、“东郭先生和狼”和“织女牛郎星”等故事题材,通过讲故事巧妙融入展陈,提升其思想内涵和展示效果,故事不仅可以让博物馆变得有亲和力,更可及,更难忘。

博物馆+体验,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展览形式以体验“北斗星”、“二十四节气”、及3000多年前的周朝召公勤政廉政的“甘棠遗爱”为题的文化园,增添学生趣味性,于此产生更强的探索欲望和直观的视角感受,成为培养公众博物馆情结的突破口。

博物馆+企业展示,在煤海之光展馆巧妙地做到了自然博物馆与上级单位的业务融合,有科普也有企业展示,达到“不俗”的宣传展示效果。

科技展馆重点展示了陕西强项航空航天,以及机器人、3D打印和智能化的智慧系统等。通过这些新颖的教育方式,使人们崇尚科学,热爱自然,爱我中华,增加民族自豪感,激发青少年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内在动力。

(四) 与城市发展相吻合

陕西自然博物馆是为发展中的西安而建的,建成后默默地为这座城市承担着一份社会责任。目前,已栽植国花牡丹、两季盛开的芝樱花和九种菊花等,在院内月月有花赏,是花园。2012年3月开始我们谋划商议“推倒围墙”建设大自然休闲娱乐广场。栽植珙桐、红豆杉、银杏、水杉、国槐、皂角树等,从外观看是森林。西大门,马门溪龙、恐龙蛋等造景已成为陕西自然博物馆的缩影,打造恐龙园和植物园。正在筹建符合大自然景观的东大门,着手制定“舟形岛”规划总体方案。与市政府、雁塔区政府沟通,将陕西自然博物馆发展与西安市南大门的建设相吻合,让城市走进自然,让自然拥抱城市。

(五)切合实际做宣传

建馆以来通过进校园、进社区等公益活动和各类科普活动,全面提升陕西自然博物馆的形象和影响力。

——每年自编自演10部以上科普剧300余场;每年公益讲解2000场次以上,免费学术讲解200场次以上。每周均有进学校、社区科普公益活动。

——工作到位,社会认可,知名度提高。“三个孩子的发现”震惊全国。2012年8月三名学生在河边游玩,发现了古生物化石,打电话于我馆,专业人员立即赴现场挖掘“蓝田焦岱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陕西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

——纪念日均有科普主题活动。自主策划了疯狂科学秀、征文比赛、昆虫探秘、手工作坊、重返地球、植物叶画、标本制作等。演艺和自己动手相结合,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与自然保护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等合作,走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开展专题活动30余场。

——世界品牌“环球自然日”,更吸引了无数的中小学生。每年一次的“环球自然日”活动,我馆组织的参赛队伍均有获奖,获“一等奖”逐年攀升,已达到参赛的40%以上。

通过主题活动和科普教育,达到宣传的真正效果。

体会与启示

经过不懈努力,陕西自然博物馆的各项工作正在步入坦途。但还需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我们取得的这些成绩与省市科技、旅游、文物等部门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距省政府、上级主管单位、社会公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我们陕西自然博物馆仍须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

一、客观辩证思维,正确引导科普

生物链客观存在,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如何开发利用是我们人类永恒的研究主题。世界需要“警察”。同样,地球圈更需要“人类这样的警察”发挥作用,开创新的文明形态延续人类的生存,才能让自然资源合理长期为人类所用。

二、强化公益,创新机制

无论采取何种管理模式,公益必须放在首位。如果陕西自然博物馆运行管理模式也能享受此次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支持,共享信息平台,不妨也是事业单位改革一个可供选择的范例。

三、改进展陈方式,吸引游客

不断改进展陈方式,将文化、艺术、科技与展陈融合,达到新时代寓教于乐的效果。改变以往几十年不变的展陈,5年至8年是最佳调整周期。“变”才“新”,“新”才有吸引力,才有科学普及的意义。

四、发展文创产品,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文化创意产品源于文化,以文化为主题由创意转化,依托丰富的馆藏自然文化资源,研发既有艺术美感、历史传承,又有生活实用价值的特色文化创意产品,采取复利思维模式,培养特色潜力行业,借智借力发挥社会效益,实现良好的经济收益为博物馆公益事业提供支持条件。

开创新未来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和“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重要指示精神,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踏上新征程,开创新未来。

一、 以博物馆为平台塑造文化自信的区域文化圈

要充分利用自然博物馆公共文化事业和科普交流平台的定位和职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数量较少,陕西281所博物館中占比不到20%,与世界博物馆前10位占比70%相差甚远,建议政府考虑大力兴建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在新建公益项目时统一规划将博物馆、体育馆、文化馆、娱乐场所等项目建在一起,根据人口密集度和流动性,并设置大型停车场和地铁站,形成一座大城市自信的区域文化圈。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文化积淀深厚,陕西自然博物馆要充分运用中华文化价值理念、前人的智慧和胸襟气韵,讲好自然科学故事,佐证自然历史发展规律,启迪参与者智慧、创新展陈理念,不断塑造创造更加富有特色的展陈文化。

二、实行博物馆分类统一管理

推行博物馆集团化管理。以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为中心进行辐射,新建一批公益场馆。参考以率先实行集团化管理模式的国家、上海等自然博物馆。上海已将自然、科技、天文等场馆统一管理,统一经营,优化市场配置,共享集群资源,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单位职能,使科普教育、社会公共教育效能最大化。

三、打造智慧博物馆

未来的博物馆在数字化基础上实现系统智慧化。在科技突飞猛进发展、消费升级的大潮中,博物馆的未来是什么? “博物馆+互联网”是博物馆将来的大趋势。解决入口瓶颈,全面电子票化;提升综合服务水准,“机器人”讲解、“二维码”试听;应用大数据,从更现代的角度,丰富文物(标本)的文化内涵;加大网站建设,应用VR技术建立网上博物馆,在家不出门虚拟体验走进博物馆;让大众享受裸展的乐趣,自由安静的360度全方位看展;在实体博物馆搭建智能生态系统博物馆,拓展博物馆展陈空间,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把博物馆带回家。

四、休闲中科普,科普中娱乐

怎样拉近博物馆与游客的距离,可亲、可近?小朋友喜欢去游乐园,而不是博物馆,家长却总希望孩子可以成长为有文化修养的人,怎么解决大众去博物馆拘谨、严肃的现状,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我们一直在努力,但公众与博物馆之间的知识落差并未缩小,如何在自由选择休闲活动中学到知识,改进思维方法,是我们研究的又一个课题。

五、打造文化创意产品,开创博物馆新时代

博物馆的“公益性”,并没有界定博物馆“不要经济收益”。不能将“不以盈利为目的”等同于“不能盈利”。因此,应极大地开发研究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从“萌萌哒”的衍生品向文博IP转型。文化创意产业在政策和实践层面正式成为博物馆的“标配”。如何平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博物馆新时代考虑的重要问题。

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博物馆是着力解决好这一矛盾的前期主力军,向大众以传递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传播文化,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社会教育职能,使博物馆真正融于社会,服务于民。让游客在寓教于乐中有所获得,有所启迪,以达到精神层面的提升,构建文化自信,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博系统的共同使命。

猜你喜欢

陕西科普博物馆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科普达人养成记
博物馆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露天博物馆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