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寸之间显乾坤

2018-05-15本刊编辑部

神州民俗 2018年4期
关键词:高州雕刻师傅

本刊编辑部

记得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名为《核舟记》的古文,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文中对这艘用桃核雕刻出来的“小舟”的形容:“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用一颗小小的桃核,不仅能雕刻出来一艘小舟,而且还能在上面雕刻出如此栩栩如生、形象各异的人物形象,连佛印身上带着的佛珠也能“历历可数”,这是何等精深的工艺啊!真的让我由衷的佩服师傅的心灵手巧。

其实用果核作为雕刻材料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鲜事物了。广州除了广绣、广彩等出名的传统工艺外,还有一样绝活叫做“榄雕”,同样能在小小的乌榄核上做出精彩的文章。而在高州市,也有同样的拿手绝活,但它的原料更加特殊,是用被誉为“中土无双”的缅茄树种子缅茄作为原料。经过师傅灵活的心思和一双巧手,一颗颗小小的缅茄种子幻化出新的面貌,更是被称为“方寸之间显乾坤”!

要说缅茄雕刻,就要从它的原料——缅茄说起。缅茄,不是中国本地的树种,它的故乡在缅甸。根据清朝《光绪重修茂名县志》记载:“明朝李太仆邦直,自云南携归,筑室观山下,失落于此,发芽成树……三百年来中土无双。”就这样,来自异国他乡的缅茄树在高州落地生根,它的种子也就被当地的能工巧匠看上,从此成就了延续400多年的缅茄雕刻。缅茄雕刻是微雕艺术,集美术、雕刻、文字、民间工艺制作等元素,是一种精美的、珍稀的艺术品。雕刻出来的山水楼阁,图案精美,工艺精湛;飞禽走兽,细致入微、形象逼真;故事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一切,都离不开缅茄雕刻师傅的匠心以及灵巧的双手。

要雕刻出惟妙惟肖的缅茄雕刻不是易事,步骤多,工序复杂,没有多年的经验、耐得住寂寞的心、灵活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肯定难以成功。单单看雕刻所用的工具就知道了,雕刻缅茄就需要用到平口刀、斜口刀、圆口刀、刮刀、钩刀、锥刀等大中小三种型号的刀具,雕刻的手法又分为了平雕、线雕、剔雕、透雕。最简单的缅茄雕刻也需要通过腹稿、粗磨、通道、成型、修整、上油6个工序,更不用说如果雕刻的是“双龙戏珠”等更复杂的作品,那是需要9道工序才能做出来成品。

就以最简单的缅茄雕刻为例。在雕刻之前要从一堆的缅茄籽中选出最适合雕刻的缅茄种子,只有种子饱满,蜡蒂大而且有光泽的缅茄籽才是最佳的原料。选好原料后,要将种子的蜡蒂部分浸泡在水中一天,或者用湿布、湿纸包裹一天。准备好一切后,就开始雕刻了。师傅在雕刻之前,先在缅茄的蜡头上构思好要雕刻的图案,但是这个过程师傅不会画出草稿,而是在头脑中形成要雕刻的图案,再用平雕的手法进行雕刻,出来的就是粗模了。接着,再用剔雕和透雕两种技法交替雕刻粗模,形成基本图形。再根据作品的风格,选择相应的刀具和技法修整、完善作品。再下来就是用刮刀和抛光布将作品打磨抛光,经过最后一个步骤——上油后,晾至2到3个小时就算完工。整个过程,师傅都备受考验:下刀的轻重要适度,不然容易铲断缅茄;因为没有在缅茄籽上画上草稿,所以所下的每一刀也必须是准確无误的,一旦失误了,整个作品只好重头来过;下刀时也要保证心是安定的,手是稳定的,因为有些雕刻的地方可能细如汗毛。一颗缅茄雕刻作品的成功出世,全凭着师傅的一身好本领,每一颗缅茄作品也被师傅赋予了独一无二的生命力。

如此精妙的缅茄雕刻自然是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缅茄雕刻被用于或挂在身上辟邪、装饰;或用于欣赏、收藏;或被赠送亲友。缅茄雕刻现已被纳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高州城西岸村的那棵拥有400多年树龄的缅茄树,依然静静地伫立在原地,看着高州缅茄雕刻历经岁月,流传至今,也会继续看着缅茄雕刻走向未来。

猜你喜欢

高州雕刻师傅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宜宾高州季秋印象二首
On art
高州,我美丽的家园
高州步步高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高州油茶光合生理特性
汉代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