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的精神生活》发现一座寓言王国

2018-05-15刘晗

中国周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彼得群体动物

刘晗

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曾在其作品《野性的呼唤》中发出如此感叹:我们的文明程度越高,我们的恐惧就越深,担心我们在文明过程中抛弃了在蛮荒时代属于美,属于生活之乐的东西。特别是久居城市的人被重重噪音包围,返璞归真有如天方夜谭。他们纠缠于各种繁杂琐事之中,闲暇之余饲养猫狗宠物,以求精神慰藉,然而他们全然不知,动物也和人一样拥有着相似的、甚至更高级别的情感诉求。正如《动物的精神生活》的作者彼得·渥雷本所说的:“我不认为动物的感受与人类有什么不同,我们对此应该要回归健全的认知,承认动物的确拥有各种感受和乐趣。”

在《动物的精神生活》中,彼得·渥雷本以全新的视角接近野生动物群,作为自然资源的守护者,他记录下了动物们不为人知的一面,捕捉到了它們的情感流露以及种种遭遇:松鼠妈妈以极致的母爱呵护备至照顾下一代,顶着烈日暴晒身背幼仔穿越草地,忘我的利他主义深植于基因之中;渡鸦对伴侣忠贞不渝,当渡鸦被射杀后,与它为伴的另一只不再寻找新的伴侣,孤独终老,至死方休……它们情感的丰富度远远超过了人类对它们的肤浅认知,它们的生存不仅仅要面对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和简陋的居住环境,还要应付在群体中的种种处境,每个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都需要经过顽强的斗争才能获得并维持得住,只有强势的动物才能获得更多机会繁衍后代。

如此看来,彼得·渥雷本对于动物需求层次的定义似乎超越了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定义,如果说生理和安全需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那么社交与尊重方面的需求由于动物与人类之间长久以来存在一定距离等原因,成为它们鲜为人知的生存法则。依据彼得·渥雷本的观察,动物和人一样拥有着结构明确的社会生活,而且对同伴产生同理心,小林姬鼠看到自己的同伴忍受折磨和摧残时感同身受,母鹿在面对死去同类时也会流露出悲哀绝望。

对人类来说,置身于大自然是一种享受,但对于动物来说,在自然中惬意散步的时候可能杀机四伏。它们看似闲庭信步,但是对于周遭环境的变动有着敏锐的反应,刮风的时候,它们会寻找背风的地方来保护自己免遭风吹雨打。虽然动物个体被看成相对低能的,但各种不同职能的个体组合而成的整体运转,比如对自然环境的反应能力,则被认为是相当高智商的,这就是被彼得·渥雷本称为“群体智能”的概念。长期的野外生活,练就了它们应对危机时超强的第六感,山羊能预先感知火山爆发,蚂蚁对地震有先知先觉的敏感,反倒是现代人久居优越之地,这种应急意识逐渐退化了。对动物来说,这就是它们的整个生活。所以它们对自然中的危险,有更高的感知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对外界的感受上,动物的敏锐度不低于人类,不仅如此,它们还会出乎意料耍小把戏,小鸟面对食物的诱惑打起了小算盘,把美味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有些动物的伪装水平堪称一流:壁虎用分身法迷惑对方,狐狸的装死术可谓高超,章鱼忽明忽暗的变色本事赶超变色龙,叶海马、竹节蝗、枯叶蝶的模仿技艺可谓出神入化,它们与周遭植物化为一体,真伪难辨。狐狸有预谋的欺骗策略是它的独家狩猎秘籍,它们模仿死尸迷惑猎物,为了逼真还把舌头吐出来垂在嘴边,可谓动物界的戏精。这时当鸟儿过来尝鲜时,它便恢复原形,对方便成了它的腹中餐,不劳而获。

动物虽然和人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事实上,人与动物的关系从始至终都没有平等过,给猫狗穿上衣服,过度喂食,如此溺爱却让它们饱受折磨,甚至死亡。而食物链的惯性迫使人类毫无节制地宰杀它们,成为盘中餐。在彼得·渥雷本眼中,那些小松鼠、西方狍和野猪都有灵魂,虽然人类不了解动物的语言,但并不影响和它们的沟通和交流,它们能读懂人投来的关切的目光,温柔的触摸,同时也能洞悉怨恨与仇视,它们用天真的行为触动着人类原始的情感。动物离开群体的行为意味着它知道自己大限将至,逃离到偏僻的草场在这里平静地死去,当目睹到这一切时,无不潸然泪下。人类也从动物身上汲取灵感,正如墨西哥作家胡安·何塞·阿雷奥拉在他的作品《动物集》中,以动物反观人类社会的荒谬,正如当人类对动物的种种拟人化行为感到可笑或者惊诧时,他们不曾想到,在很多时候动物们早已捷足先登,自己只是紧随动物身后的亦步亦趋者。

猜你喜欢

彼得群体动物
彼得,彼得,吃南瓜
彼得潘
彼得潘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中间群体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火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