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新品种新稻25产量、品质参试试验年度分析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2018-05-15殷春渊王书玉刘贺梅孙建权胡秀明王和乐田芳慧宋树柏谭秀芳范守学郭奎英

种业导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年度产量试验

殷春渊,王书玉*,刘贺梅,孙建权,胡秀明,王和乐,田芳慧,赵 娟,张 栩,宋树柏,谭秀芳,范守学,郭奎英

(1.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2;2.新乡市种子管理站;3.濮阳市种子管理站)

新稻25属中熟常规粳稻类型,熟期适中,高产稳产、品质优、抗性强,适宜在黄淮粳稻区种植,2015年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45。自2015年审定后即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得了广大稻农的认可,推广应用效益显著。2015-2017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66.3万hm2,增产优质稻谷约3.75亿 kg,新增社会经济效益9.3亿元。

为充分发挥新稻25的增产潜力,进一步扩大其推广应用面积,本研究特对新稻25的产量构成各因素进行高产稳产性年度间分析及品质各性状的年度间分析,探索各性状年度间的变异程度,及影响产量品质稳定性的决定因素,旨在探索一套合理的栽培技术,通过有效调控促进高产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以新稻25为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0-2012年(即两年区域试验一年生产试验)在承担试验的11个试验点进行。试验要求按照河南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方案进行实施。

区域试验设计: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13.3 m2,四周种植对应品种作保护行。经过考察,各试验点均能按试验方案要求执行,地块规整、肥力均匀、设计合理,排灌方便、管理得当,参试品种田间生长正常,保证了试验的准确、可靠性。

生产试验设计:试验采取随机排列,重复1次,小区面积333.3 m2,同一试验要求在同一田块进行,四周设保护行。经过考察,试验点均能按试验方案要求执行,地块规整、肥力均匀、设计合理,排灌方便、管理得当,参试品种田间生长正常,保证了试验的准确、可靠性。

1.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成熟时每小区随机抽样考查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每小区全部收获计产。

1.4 品质测定

由国家水稻品种试验统一送检,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武汉) 测定。

1.5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DP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年度间方差分析

新稻25参加2010年国家黄淮粳稻组区域试验,平均单产9 115.5 kg/hm2,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5.78%;2011年续试,平均单产9 304.5 kg/hm2,比徐稻3号增产5.6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单产9 210 kg/hm2,比徐稻3号增产5.70%。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10 465.5 kg/hm2,比徐稻3号增产5.67%(见表1)。

对新稻25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年度间方差分析(见表2),结果表明,新稻25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两年内差异不显著,说明新稻25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不因年度的变化而变化,即新稻25具有较强的稳产性。

表1 新稻25 2010-2012年试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表2 新稻25 2010-2012年试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年度间方差分析表

从三年参试试验结果中新稻25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可以看出(见表1),产量均比对照增产,平均比对照增产5.66%;从变异系数可以看出,结实率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小为0.3%,其次为千粒重、总粒数、有效穗,年度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2%和3%。产量年度间变异相对较大,为7.6%,但均在10%以内。这说明,在影响产量构成因素中,结实率受年际间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对产量的稳产性贡献较大,而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如有效穗、总粒数等则对产量的稳产性贡献较小。

2.2 品质性状年度间差异分析

由国家水稻品种试验统一送检,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两年内该品种主要米质指标平均表现为:整精米率71.8%,垩白粒率12%,垩白度1.1%,直链淀粉含量17.4%,胶稠度81mm,达国标优质2级(见表3)。

对两年内米质指标进行方差分析表明,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除垩白度外,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两年内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从年际间变异系数可以看出,直链淀粉含量年度间变异系数最小,为0.57%,说明新稻25直链淀粉含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垩白度年度间变异系数最大,为18.18%,并且差异达显著水平,表明新稻25在稻米品质改良过程中,在食味品质表现较优的情况下,应重点调控稻米的外观品质。

表3 新稻25 2010-2012年试验稻米品质

3 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新稻25在河南沿黄稻区作麦茬稻种植全生育期156 d左右,株型较紧凑,分蘖力中等,前期长相清秀,茎秆粗壮,叶片直立,株高103 cm左右;穗粒结构协调,一般19万~22万穗/hm2,穗长17 cm左右,每穗150粒以上,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5 g左右;耐肥抗倒,后期熟色好。新稻25高产栽培管理上应重点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3.1 适时播种,培育带蘖壮秧

沿黄稻区作麦茬稻栽培,4月底至5月初播种。湿润育秧,秧田播干稻谷360~450 kg/hm2为宜,秧田与大田比例1∶10,播种前浸种催芽,用菌虫清15 g或20%使百克2 mL+10%浸种灵2 mL,对水5 kg,浸稻种4 kg,浸种时间48 h。

做到稀播匀播,秧龄控制在35 d左右。播种前施150 kg/hm2磷酸二铵作为底肥,在二叶一心时施尿素75 kg/hm2,秧田追肥宜在秧苗3叶1心期进行,一般施尿素60 kg/hm2、氯化钾37.5 kg/hm2,用于促进秧苗早分蘖,多分蘖。

秧苗移栽前3~5 d,再施一次送嫁肥,可施尿素45~60 kg/hm2,促使秧苗多长新根,以利栽后回青。同时喷施杀虫杀菌药剂一次,以减少本田的病虫病菌基数。

3.2 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合理密植是调节秧苗群体与个体间矛盾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根据新稻25的特征特性以及田块地力水平,中等肥力田块栽插规格为13 cm×25 cm,高肥力田块株行距可增大至12 cm×30 cm,每穴3~4苗。插植应做到浅插、匀栽。

3.3 科学肥水管理

3.3.1 科学施肥 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5∶5为宜。大田水耙整平后用高效复合肥(N∶P2O5∶K2O为15∶15∶15)450 kg/hm2和碳铵450 kg/hm2作基肥。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并配施磷、锌等微肥,追肥以尿素为主。早施重施分蘖肥,结合浅水促早发快发,提高穗数,重施促花肥,巧施保花肥,以达到穗大粒多的目的。

3.3.2 合理水浆管理 分蘖期浅水移栽,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期稍前总茎蘖苗达到目标成穗数的70%~90%时露晒田。晒田分次轻搁田,高峰苗数控制在成穗数的1.3倍。

拔节期必须保持10~15 d的2~3 cm的浅水,此期若水分不足,会影响养分的吸收和运转,严重的会出现穗小粒少现象。保持较深的水层,也能防止秋季障碍型冷害危害,对幼穗分化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灌浆结实期水稻开花到齐穗期后,水稻进入籽粒灌浆阶段,此期既要满足植株体对水分的需要,又要增加土壤中的氧气含量,提高根系的活力,延长叶片的功能期,促使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转,增加粒重。在水层管理上应是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办法,即按照灌一次水自然落干1~2 d,再灌1次水的方法进行。期间土壤水势控制在-10~-20 kPa较好,即轻干湿交替灌溉,自浅水层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势-20 kPa,再灌水-再落干,直到成熟。

3.4 及时防治病虫害

3.4.1 移栽至拔节阶段 移栽后 5~7 d,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用5%锐劲特750 mL/hm2喷雾防治。

3.4.2 拔节至抽穗阶段 稻飞虱用20%吡虫啉300 g/hm2,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和稻苞虫等用1.8%阿维菌素45 mL+2.5%三氟氯氰1 050 mL/hm2,纹枯病用20%井冈霉素300 g/hm2,对水750 kg/hm2,喷雾防治。孕穗、破口期用40%毒死蜱1 500 mL/hm2+90%杀虫单1 050 g/hm2+25%吡蚜酮375 g/hm2+10%真灵水1 800 mL/hm2+40%稻瘟灵1 500 g/hm2,对水750 kg/hm2,均匀喷雾,防治稻曲病和稻瘟病。

3.4.3 抽穗至成熟阶段 稻飞虱用 20%吡虫啉300 g/hm2,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和稻苞虫等用1.8%阿维菌素675 mL/hm2+2.5%三氟氯氰1 050 mL/hm2,纹枯病用20%井冈霉素300 g/hm2,对水750 kg/hm2,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吴茂力,吴万义,匡应龙.水稻品种绵香576产量结构分析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2010,12(29):108-109.

[3] 刘贺梅,王书玉,孙建权,等.优质高产多抗粳稻新品种新稻22的选育[J].农业科技通讯,2012(11):116-117.

[4] 夏加发,李泽福,高峰,等.中籼898产量构成及高产栽培措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6):707-708,716.

[5] 李发生,陈静,何芳,等.超高产优质杂交稻川江3号的选育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152-156.

猜你喜欢

年度产量试验
年度新锐之星
年度创意之星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提高玉米产量 膜下滴灌有效
年度
夏粮再获丰收 产量再创新高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CS95
驭胜S330
C-NCAP 2016年第八号试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