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18-05-14佚名
佚名
喜欢的事就会一直放在心里,想一直做,不用靠坚持。
23岁那年,我在NBA做驻队记者。有一天,一场冷门比赛激战正酣的时候,球员失手,篮球飞进观众席,一个十二三岁的金发小男孩惨叫倒地。
球赛中止,全场观众齐声惊呼,一片混乱里,一道消瘦的身影比队医更先上了去。
他蹲在伤者身旁,镇定自若,手法娴熟地展开施救。队医带着担架赶来,我远远看他们握手、拍背。队医又认可又感谢,他们一起消失在连接球场和外界的通道里。
解说员宣布已确认小男孩没有大碍,感谢刚巧在旁边的医生的专业判断和及时施救。
全场鼓掌。那是个黑头发的年轻亚裔,戴眼镜,有点弓背,像个中国人。因此,我全程都在留意观察。
多亏了当时印象深刻,时隔两年后再遇到,我还能认出他来。那时候我们都在费城76人的客场更衣室,我采访,他在角落里给一名受伤的球员敷冰。间隙里,我说,我好像见过你,就在这个球场,你那时候救了一个美国小男孩。
他当真是中国人,曾是四川一所县城高中里热爱篮球的少年。当时,胆大的男生们把天线藏在课桌里,中午放学集体留在教室里看NBA,他是起劲儿的小跟班。因为瘦小戴眼镜还拖泥带水,他是晚饭时间的篮球場上最不起眼的背景板。那时候,他们一群男生为新晋小皇帝詹姆斯疯狂,各个发誓有朝一日去了美国,一定要场场不落看NBA。
高考之后,他以几分之差被调剂,莫名其妙读了医学院。那几年,上海的大学里掀起GRE热潮,他又莫名其妙硕博连读美国医学院,在青春的尽头穿上白大褂,变成了波特兰医院里默默无闻的实习邵医生。
好多人说天天看NBA现场,可年龄一过就忘记了。他没有。他买开拓者队的季票,“穿着球衣看球”是他to do list的第一名。
就这样过了6年,他从23岁的愣头青变成了29岁的准中年。他说,美国医院不知道会不会留他,回国做医生薪水又太低。他已经把生活过得太迷茫了,总要有一刻,活得像个有梦的少年。
然后有一天,在承载他少年梦的地方,他碰巧急救了那个小男孩,接触到了队医这个职业,拿到推荐信,开始了自己常年跟着球队飞的,既劳累又梦幻的生活。
可是,喜欢过NBA的少年那么多,为什么邵医生可以坚持下来呢?他说,喜欢。喜欢的事就会一直放在心里,想一直做,不用靠坚持。大声嚷嚷喜欢的人不一定是真的喜欢,但坚持得最久的人一定是。
告别的时候,我说,坚持出这么大一个意外惊喜,老天可真是待你不薄。他一笑置之。他坐在场边一季接着一季看球的时候,为的是自己开心,没想过意外惊喜。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好事,不属于他,又该属于谁呢?
(李金锋摘自《课堂内外》高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