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体育开放合作 打造世界赛事名城
2018-05-14鲍明晓
鲍明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体育事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落实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任务,成都市正通过打造世界赛事名城,提升城市品质和国际化程度,助力城市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
世界赛事名城,是指拥有国际一流的体育设施,举办若干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具有健全的赛事体系和相对发达的赛事产业,体育赛事融入和服务城市发展的作用突出,在国际体育赛事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城市。其共性特征和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体育赛事体系健全合理、举办有全球影响力大型赛会或长期承办国际高等级单项运动积分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自主IP赛事、完备的赛事场馆体系、众多的高水平城市职业体育俱乐部、高度专业化的赛事商业体系、发达的赛事传媒体系。
成都创建世界赛事名城现状
成都赛事活力较强,在“2017最具体育活力城市排行榜”中,成都市总分排名全国第4,体育赛事基础较好,活力较强。自2005年成功举办世界大力士锦标赛以来,成都每年都会举办多项国际性体育比赛和活动。其中,2017年成都共举办19项国际体育比赛,71项全国体育比赛,212项省级和市级体育比赛。可以说成都大中小相结合的赛事规模结构体系渐具雏形。各类赛事的举办使成都赛事经济效益稳步提升,正外部效应初步显现,同时将良好的成都城市形象和人文精神传递到世界各地,展现了成都的魅力。成都国际体育赛事名城差异化道路也逐步明晰,赛事依附资源禀赋逐渐识别,体育赛事开展资源依附性较强。如中国都江堰(虹口)国际漂流节、中国成都·彭州龙门山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金堂铁人三项世界杯赛等赛事的举办说明成都在办赛的过程中基本明确自身山地资源的优势。成都办賽方向逐步明朗,成都世界体育舞蹈节、成都中国马术节、世界国际象棋女子大奖赛、成都太极世锦赛、网球系列赛的举办说明成都办赛所选运动项目主要以休闲、时尚类运动项目为主,与休闲成都的定位基本一致。“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国际网联青年大师赛和成都国际名校联盟(极限)挑战赛等国际赛事的举办说明成都所举办赛事以青年人群为主。
成都在创建国际赛事名城方面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还存在高等级赛事不多,整体影响力不够;赛事文化培养还需时日;缺乏举办国际顶级赛事的大型体育场馆,赛事场馆体系不健全;职业体育俱乐部较少,联赛市场有待激活;缺乏专业化赛事运营管理平台,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等差距。
成都创建世界赛事名城的发展目标
国内外赛事名城形成路径主要基于三种类型。一是源于民生体育需要的世界赛事名城;二是源于城市形象需求的世界赛事名城;三是资源禀赋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中小型世界赛事名城。我国北上广深津赛事名城的形成基本采用第二种形式。
从现有办赛水平与基础来看,成都与北上广深津差距较大,与杭州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在办赛思路上,与杭州、重庆基本一致,主要以当前火热的体育健身休闲旅游为办赛思路,杭州以“山水”为主,成都与重庆以“山地”为特色,二者同质化竞争关系明显。
因此,成都创建世界赛事名城的发展目标为:以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助力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出发点,坚持以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体育发展的良好局面,重点引进欧美国家主流社会人群关注的高级别观赏性赛事,扎实提升以运动休闲为主的各类标志性赛事,积极发展职业体育,不断巩固扩大以青少年为主体各项国际赛事,力争5-10年内,成都赛事结构更合理,体系更完善,特色更明显,跻身国内北上广深津世界赛事名城一流行列,到2035年将成都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世界赛事名城。
成都创建世界赛事名城的路径建议
申办国内外高规格高影响力的大型体育赛事。根据国际大赛遴选规则和成都目前基础优势与条件,建议重点关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青奥会、东亚青运会、全运会和青运会等大型综合性赛事。主动关注足球世界杯和亚洲杯,帮助中国申办世界杯和亚洲杯,如取得成功,力争承办开幕式、闭幕式和总决赛。利用这些国际重大赛事的影响力重点促进成都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加速成都城镇化发展,提升成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影响力。
跟踪欧美主流运动项目,力争引进高等级观赏性积分赛、常规赛。利用成都建设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的契机,重点引进一批高等级观赏性赛事,有力地在欧美主流国家传播提升成都城市形象。成都现有网球、赛马、国际象棋和足球四大国际赛事基础较好,建议进一步扩充成都网球、赛马、国际象棋的国际赛事种类,稳步提升成都网球公开赛、成都速度赛马和成都世界女子国际象棋的比赛级别。积极开展国际高水平足球俱乐部邀请赛。充分利用成都龙泉驿打造“大车都”的产业优势,申办耐力赛车高等级赛事。排球、手球、水球等群体类运动项目和沙滩排球、艺术体操和花样游泳等女子难美表现项目建议积极跟踪,尝试申办。
升级成都原有标志性品牌赛事。成都双遗马拉松、彭州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都江堰国际漂流节、成都世界体育舞蹈节、成都极限运动巡回赛、金堂铁人三项世界杯赛和现代五项世界杯赛等赛事,这些国际赛事在成都已连续举办多年,不断提炼这些国际赛事品牌文化元素,注入成都文化基因,同时利用这些赛事的影响力开展系列积分赛,吸引更多人群关注与参与。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利用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契机,在成都开展西部乃至全国地区少数民族民俗民间体育旅游节庆活动。
大力发展成都职业体育,培养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明星。大力发展成都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职业体育俱乐部。采取创新性的办法解决成都无足球“中超”“中甲”职业俱乐部的问题,同时,支持现有的“中乙”球队“冲甲”,再造成都金牌球市。加强职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努力提高教练员队伍素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国际合作、国际培养的办法,在田径、游泳、网球、高尔夫、篮球、足球等国际化项目上实施“巨星培育”工程,培育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体育明星。
巩固扩大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各项国际赛事。继续办好网球、极限运动、篮球、龙舟等青少年国际赛事。利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契机,邀请沿线国家参赛,扩大成都“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等赛事的影响力。利用成都高校集中的优势,尝试开展棒球、垒球、跳水和游泳等适合高校学生参加的国际高水平赛事。
繁荣发展成都全民健身节庆活动。以成都正在举办或考虑申办举办的赛事运动项目为主线,参照成都城市足球联赛模式,开展网球、棋类、广场舞、马拉松、自行车、篮球、太极拳等各类运动项目的高水平市民联赛。大力创新与促进其它各类运动项目发展。
合理搭配各项国际赛事。合理分布成都国际赛事举办时序,做到室内与室外相结合,观赏性与参与性相结合,大中小赛事连绵不断,确保全年12个月,月月有赛事。将国际体育赛事与成都特色文化、美食、展览等活动相结合,不断丰富赛事活动内容。发挥区县优势与特色,努力打造“一区(市)县一品”的赛事格局,促进区域体育赛事活动的繁荣发展。
大力興建一批体育场馆设施。进一步健全市、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运动场地设施网络体系。继续推进全市“一场一馆一池”建设,调动市区两级的积极性,根据成都百姓需求和未来办赛布局与规划,与文化旅游、园林绿化相结合,修建一批能承办国际顶级规格的体育场地设施,将这些国际顶级场馆设施打造成区域标志性建筑,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中心。改造提升现有大型体育场馆。大力修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满足百姓日常健身需求。
成都创建世界赛事名城的对策建议
成立专门赛事组织领导部门。重大体育赛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管理跨度大,需要多部门相互配合,合力推进。建立市级重大体育赛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会商重大赛事事宜。成立成都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负责成都市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培训和监管等工作。
出台适应新形势下的成都市体育竞赛管理办法。响应中央《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的号召,凸现行业协会在体育竞赛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试点建立体育竞赛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和体育竞赛许可证制度,明确举办不同类别赛事组织机构的资质,加强监管,规范赛事组织机构的运营。明确重大体育赛事举办人的合法权利和义务。建立大型体育赛事正外部效应补偿机制。
整合赛事资源,建立市属体育赛事运营公司。注重吸收和借鉴国际发达城市赛事举办和培育方面的经验,加强与国际知名体育赛事公司的合作,扶持省属、市属国资龙头企业组建专业赛事运作公司。对目前已经承办或有可能申办的赛事进行梳理,将优质赛事资源全部纳入该公司,避免分工混杂、争抢市场等不良现象。
培养一批专业赛事传媒机构。体育赛事的打造离不开传媒的支持。广泛与国内外体育赛事知名媒体进行合作,利用这些媒体优势扩大成都体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声誉。打造一批具有体育赛事传播经验的本土专业性媒体,成立成都电视台体育频道,培养市民的体育意识,为成都世界赛事名城的打造提供持续的原动力支持。
与成都高校联合成立赛事研究机构,为政府决策咨询提供依据。追踪监测国际国内重大赛事新动向,做好重大赛事申办前的研究评估工作。加强体育赛事服务标准化研究与推广。紧密结合成都资源禀赋,不断推陈出新策划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加强成都重大体育赛事举办效果评估研究。培养大型赛事组织管理研究与实践的国际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