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岩画的知性时空
2018-05-14石鑫
摘要:阴山岩画是创作者对时间关系和空间概念的直观反映,阴山岩画以类型描绘为主,对空间的表现更多的是其主观性的体现,即是知道的,而不是看到的空间,在时间的表现上,没有阶段性,而是以连续性的展现过程为主要表现手段。受社会状况、思维方式及精神寄托等方面的影响,使他们认知的知性时空与现代意义上有着一定的区别,现实意义的时空观念与幻化想象的时空观念共同构成了阴山远古先民对知性时空的理解。
关键词:阴山岩画 知性时空 时间 空间
阴山岩画的图示化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典型的类型性描绘。这种类型描绘有其产生的原因,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其一,受当时使用工具的影响,不能对物象进行逼真的细节摹写。其二,由于受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在对物象进行磨刻时,只抓住了较为典型的特征,忽视了细节的认识与把握。最后,由于受思维及文化的影响,阴山岩刻更多表现的不是视觉所感的所谓的“象”,而是心灵及精神寄托所感之“灵”。因此描绘知道的、幻化的、想象的图示则是阴山远古先民特殊心理状态的反映,而给与这种图示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与心理氛围,这种图示所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也就发生了变化,脱离了现实意义下的时空概念。
由此可见,阴山岩画作为远古先民对物象感知的一种映象摹写,其刻画的形象,有的来自于直观视觉印象,有的来自于经验的积累,还有的是想象与幻想的结合。通过这些承载着古老记忆的影像,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些远古先民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及其所映射的“心象”。
一、透视世界的知性描摹
从阴山岩画遗留的动物图像和植物图像来看,其中有很多森林动物,如虎、鹿、熊、野猪等,还有草原动物,如狼、狐、羊、马等。在磴口县格尔敖包沟的山崖上还发现了云杉等植物岩画,通过这些岩画我们可以推断出,当年的阴山森林茂密、禽兽繁多。
对于北方林莽草原生活场景的描绘,不像面对单体动物那样易于表现,面对繁杂的场景,创作者只能凭借记忆,将情景默写下来。这是具有很强主观意识的知性描摹,不再是简单的感性写生。在地里哈日岩画中有一幅堪称北方草原岩画精品的《围猎图》,画面分上中下三层,最上方有两个猎手,一个猎手的箭射中了动物的脖子;另一个猎手击中了动物的脊背,中间一个猎人用武器对准了一匹硕大野马的前腿;最下方的猎人射中了一只野山羊的腹部。整个画面充满了人与动物搏斗并取得胜利的勇气。这幅画所描绘的场景也许并不是一次狩猎的过程,而是几次狩猎场景的组合记录,在几公海勒斯太岩画区也有一幅类似的《猎图》,一只硕大的鹿形,华丽的鹿角后背至臀,张嘴露舌,好似在惊恐地鸣叫,围绕着鹿有四个猎人,或张弓搭箭,或引弓待发,在鹿的后方呈扇形排列,画面情景描绘得紧张而生动,非常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围猎的场景,类似这样的狩猎岩画在阴山岩画中有很多。
阴山岩画在写实中加入了很强的知性成分,除了视觉所见,还在画面中加入了记忆、想象及幻象的成分,经过这些方式的过滤,最终呈现出来的图像已经不是简单的写实,还具有很强的写意性。这类岩画虽然只抓住了物象的某些特征进行描绘,没有通过“画”这种形式完整地呈現这类情景的清晰图像,也没有所谓的透视规律、空间表现。但是与简单的直接再现,这类岩画在心理层面上则更近了一步。地里哈日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岩画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是无论画幅大小,人物全部不表现面部,要传达的信息可能是“躲避巫术”的一种方式,这一点上与非洲一些原始部落的做法有些类似,那就是害怕丢失自己的“形象”,使自己被别人用巫术控制。
二、二维空间的心理表象描摹
阴山岩画中的场面描绘,由于受认识及描绘技巧的限制,所表现的是二维的空间效果,而不是三维的。无论是物象形体的塑造,还是画面的构图,都是用平面的手法,也就是两度空间的表现,即上下或者左右,没有出现前后、远近的景深表现。阴山岩画的情景描绘大都采用了并行的组合方式或者平面构成的手法,几乎没有涉及透视法则的应用。在默勒赫图沟与榆树沟交会点往西有一幅《舞者与鹿群》,画面中有六只不同的鹿排成一列,韵律感很强。鹿的旁边有两人结臂跳舞,热烈而富有生命力。在画面中如果要表现纵深空间或视域范围以外的景物,创作者就会运用心理表象来弥补视觉映象的缺失。至于画面中物象的大小区分,并不是透视关系的体现,而是某种观念的强调方式。
识读阴山岩画的关键,是要识读远古人类的心理表象,如果仅仅依靠视知觉的直观感受,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岩画的精美画面,识读的也仅仅是画面再现的情景。只有深入理解其心理表象,才能真正感受他们在岩画创作中把心理想象幻化作视觉物象,所呈现出来的寄托灵性的审美图像。
把视觉感知和心理表象融合在一起,把现实图景和记忆表象融合在一起进行描绘是阴山岩画的主要表现手法。阴山岩画的创作者在描绘所知道的物象时比描绘所看到的物象更占优势。这一点还有别于现在我们所说的主观意识,这恰恰是思维低级发展阶段的一种混沌的反映。
三、幻化时空的灵性描摹
远古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始于对二者的分割,阴山脚下的先民认为空间的分割是要借助山来完成的。在他们看来,是山把这个混沌的世界一分为二,使得世间有了清浊和上下,从而才有了四方八面、天界地狱、山川河流等说法。而时间的分割则是对日月星辰的认识,由日月来完成,才有了斗转星移、月圆月缺、春夏秋冬、节气时令等变化。
日、月、星等符号岩画在阴山岩画中有很多,几乎每个岩画点都有发现,在默勒赫图沟的“圣像壁”就有这样的画面,一张人形的面孔,周边有着很多的新月和星星符号,估计这就是先民眼中的太阳神;还有的面具图示旁边有着大小不一的小凹穴,这应该是表示星星,也可以说是“天神”。在乌斯台沟岩画点也有类似的岩画,在沟两边的石壁上布满了形形色色的面具岩画和星星、星月的岩画,其中还有一幅幻化的太阳神图像。远古人认为出现日食、日晕等现象,往往是祸福凶吉的征兆,因此要采取某种方式来驱邪避害。这也体现了远古先民对日神的敬畏或者说是重视。而这些符号岩画则带有明显“感致巫术”的心理,应该是远古人类祈福方式的一种表现,祈求太阳普照大地,施惠于人们的生活。这些画作不仅表现了太阳和自然时空的对应关系,也在折射着天象对人文时空的影响。
在格尔敖包沟岩画区也有一幅精品画作“拜日图”,画中一个身材魁梧的男子,正身正面挺立在大地上,双臂高举过头,双手合十,正在庄严肃穆地祭拜头顶上的一轮太阳。从这些岩画中我们不难发现,对日月的崇拜是远古先民最典型的一种“巫术”活动,先民们坚信,没有日神,就没有万物,也就没有生长。因此他们在石壁上对日月星辰的刻画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暗示的表现,以幻想的图示来表现所想的协调,借以祈求达到现实中的协调。
真实的时间和空间观念与想象、幻化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受先民思想认识的约束、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古老观念的影响,往往又是合为一体进行展现的。
在阴山,描绘人面天神像的岩画及日月星辰的符号岩画多分布于山谷涯畔向阳的一面,这些岩画是远古先民心灵的寄托,用现实的阳光照亮幻想的时空,用“此世”的阳光温暖“彼世”的时空。因此无论阴山岩画的图示形象象征什么,岩画其实都是某种“灵”性时空的反映。
在阴山岩画里,日月星辰是当时人类心中对天体最美、最精彩的表现,是人类对可见空间最直接的反映,是对所知道的一切时间的展现;日月星辰就像一个寄居在先民心中神奇的精灵,是具有“灵性”与“神性”的。它们映射了当时人类不可见的空间和不可知的来世时间。
参考文献:
[1]盖山林.我的岩画情结[N].光明日报,2000.
[2]钱文秀,刘莉.试论中国早期绘画视觉感受[J].美术研究,1984(01).
(作者简介:石鑫,男,本科,内蒙古河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专业及理论研究)(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