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年制大专生重塑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策略

2018-05-14张昕月

参花(下) 2018年10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策略研究传统文化

摘要:由于学习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五年制大专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自信心和自制力,刚从相对封闭的中学生活来到相对开放的大学生活,面对的是一个新奇而又陌生的环境,面临着生活上自理、学习上自觉、管理上自治、思想上自我教育、目标上的自我选择等各个方面的适应。所以,深入了解分析五年制大专学生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状况,找出他们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五年制大专生 传统文化 传统美德 策略研究

近年来,五年制大专学生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教育状况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须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出加强和改进当前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相应解决对策,从而增强重塑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实效性。

一、我国高等教育中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教育出现的问题

教育改革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迅速升温,部分大学倾向商业化,由于毕业生的急剧增加,学生就业困难,几乎所有的专业都不得不以就业为导向重新设计教学计划。在这里,并不是指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理念是错误的,但这种导向客观上加强了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部分大学除了教委规定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还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之外,再无其他关于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功利主义代替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在弥漫于大学课堂。

时代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希望传统文化能够真正地与当今社会实践产生互动,同时对社会实践进行指引。主张传统文化教育进入大学,为当今在多元文化、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生活的人们提供一个精神家园,特别是这些象征着中国未来的大学生,更须要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从而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二、以重塑中华美德为己任

如果我们把大学生的一些不端行为完全归咎于大学生的堕落,那么,我们是推卸责任。是社会的激烈竞争和经济发展的市场法则使得大学生不得不急功近利,不得不成为家长盼望成才的工具。而我们的教育制度和应试规则,又进一步把大学生逼上了重智力轻德育,重技术轻人文的道路。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儒家伦理作为公民道德的基础,是源远流长的。牟钟鉴在《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一文中,把中华精神概括为“生生不息,刚以诚信,博厚悠远,仁爱通和”,说明了中华民族正是由于这种精神,才能够长存不亡,衰而复兴,在多灾多难中腾飞崛起。而儒家文化和伦理在涵养中华精神、锤炼民族性格、培育仁人志士中可以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必须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加强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从内容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是不矛盾的,而传统美德的内涵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社會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导,传统美德是主体。

同时,强调道德的作用,培育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还需要加强法律规范对行为的约束。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要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双赢。如果没有好的法律规范,大学生缺少法律意识,那么,良好的道德风范也不能建立起来。

一个民族的希望源于其民族文化,而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和璀璨文明必须是历史的、发展的、包容的,如今民族文化已经演化为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以宏大精髓的传统文化为血脉为精气的综合体系。

三、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般而言,发掘传统文化总是对应于现代思潮作为参照。所谓“国学”“国粹”是辛亥革命时期流行于中国的名词,那是在梁启超等维新派在引入西方近代思想和技术时,由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清代官员为了重振中华传统文化遗产提出的“固有精华”的口号。似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总是对立的,是文化的差异。实则不然,如今中国已经迈入现代化社会,有望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那么,是否传统文化在薪火相传之时,要注入新鲜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今天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对大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品德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比如儒家“礼”的规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首先,能够解蔽。荀子在针对人如何接受礼时,提出“心”要和“性”区别开来。荀子把“心”看做是“思考和认识的主体”,把“性”看做是“从本能的欲求与感觉而产生的自然感情”。

在荀子看来,人具有追求欲望的倾向,而“性”的合理追求源于获得“礼仪”。“心”的功能则是建立了一种针对本性的合理性的标准,通过这种标准开发“知虑”。由此可见,“心”对“性”的调节,实际是通过认知达到抑制放纵欲望的本能。

其次,“礼”的行为规范可以正身。作为一种标准的“礼”数,对内是“心”要接受的正当标准,对外是规约人们行为准则的规矩。

大学生生活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在彰显个性的表象下,实际上是放纵本能和纵情享受的表现。如果没有“礼”的规范,甚至有些大学生不知廉耻,以丑陋为噱头,博喝彩。怎么才能够让大学生的某些无知的、丑陋的言行转化为正身行,有人格品范呢?

文饰“礼”是人格的标识。一个人的人格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人的本性经过“礼”被人为地“文饰”的过程。这种“文饰”的过程就是把本来丑陋的本性人为地磨炼铸成人格品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解蔽”“正身行”达到自省和内化,走向礼义。

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以及荀子所说的“长迁而不反之初,则化矣”(《荀子·不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荀子·性恶》)都是显示“礼”对人发挥“文饰”作用的真正意义。

比如传统哲学中的“中和”思想,对当今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关怀国家命运、人类的归宿有着重要的价值。“尚中”是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尧舜禹曾以“允执厥中”为执政理念而递相传授。孔子的“中庸”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处理问题的哲学范畴,其中不乏和谐的理性追求。而《周易》集中反映了周人尚中贵和的精神,至今在中华民族得以沿承。

中国的文化传统使我们成为自己,而不是他人。是文化传统使我们拥有了不同于别人的品质,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超越习俗和限制,但不能无视它们走得太远。”

四、结语

五年制大专学生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处理,势必会影响其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更会影响到其在以后的成长、成才和成功。因此,针对五年制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对于帮助和指导五年制大专生顺利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尽快适应五年制高职(高专)院校的学习、生活环境,就显得既必要而又迫切。

参考文献:

[1]赵玉英,张典兵.德育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2]李萍,林滨.比较德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门里牟.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4]张澎军,郭凤志.德育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备案课题五年制专科‘双困学生现状、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ZD1317064)。

(作者简介:张昕月,女,硕士,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文艺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策略研究传统文化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助人为乐的小牛
做人美德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