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现状

2018-05-14周誉于素梅

中国学校体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学段教学内容技能

周誉 于素梅

编者按:自2018年7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教材建设中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启动以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子课题“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项目组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本刊予以积极关注的同时在第9期组织讨论了开展该项研究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期继续邀请栏目组成员针对课程体系、动作发展、武术教材三个方面作了当前研究进展的综述,以期明晰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为下一阶段研究夯实基础。后续本刊将持续关注该项目研究进展并及时与广大读者分享研究成果,欢迎关注!

体育教学应符合学生身心的成长规律和技能学习特点,从整体来看应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相互割裂、简单重复的现象。

教学内容简单重复会造成学生经过一个学段的培养后,能力水平达不到下一个学段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或者不同学段的学习无法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更为复杂的运动技能。例如,学生在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都学习足球中最简单的脚内侧传球,而没有随着学生认知能力、运动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增加难度至实际应用阶段。由于各学段体育教学内容缺乏有效衔接,“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学传球”“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练跑步”等情况比比皆是,这种简单重复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内容相互割裂会导致学生在前一学段学习的运动技能在后一学段得不到强化巩固并进一步应用到实际运动中。例如,有些学校是某一运动项目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该学段学生会比较多地接受该运动项目的训练,而下一学段的学校不是该运动项目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生往往没有机会更进一步地学习和巩固。

运动技能的掌握需要不断练习和难度逐渐递增,前一个学习阶段应为后一个学习阶段打下坚固的运动技能基础和身体素质基础。如果前一个学段未能达到要求,就不能有效地掌握后一个学段的技能,那么在后一个学段中势必要重新学习。学生反复学习低水平的运动技能,无法在运动中体会到战胜自我的乐趣和学习新技能的满足感,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对体育课产生厌学情绪。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中指出,要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要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增强适宜性,各学科的学习内容要符合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该意见指出了建设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以“体育课程一体化”“体育课程衔接”“体育课程体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到2008-2018年的相關中文文献17篇,进行综述与分析,试图总结目前国内关于体育课程衔接的研究现状。

一、当前体育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当前体育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基于学生为主体的顶层设计,缺乏对教材的整体规划,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有效把握。张晓林认为,中小学体育课程名称与大学衔接不畅,中小学课程性质的描述过于雷同而递进性不够清晰,大中小学课程目标过于全面而不够具体,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低水平重复和不连贯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郑宏伟认为,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确立终身体育的思想,体育教学方法一成不变,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也是目前体育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2]。

二、体育课程衔接方面的研究进展

1.教学目标的衔接

当前,不同学段课程标准目标体系的衔接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体育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和关联性不够。学者们从宏观方面提出了关于大中小学教学目标衔接原则和侧重点的建议。李本源认为,体育课程有机衔接应包括以下四点要素:第一,统一课程理念是体育课程衔接的思想基础;第二,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层次性、阶段性是体育课程衔接的准绳;第三,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序列性是体育课程衔接的核心部分;第四,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有效性是体育课程衔接的表现形式[3]。李树怡认为,小学的教学目标应以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为主,初中的教学目标应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高中的教学目标应以发展专项运动能力为主,大学的教学目标应以实际应用、实现体育多方面价值为主[4]。王成军认为,由于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各学段相应的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小学阶段的重点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中学时期的教学目标应是向学生传授常见的运动项目技术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大学时期的教学目标应是在发展学生运动特长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价值观[5]。

还有学者从具体运动项目的微观层面提出了大中小学教学目标衔接方面的建议。朱建国将每个学段的阶段目标、技战术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相互衔接,例如,在阶段目标方面,由小学阶段的初步了解认识篮球并产生兴趣,到初中的了解技战术要素和比赛规则、提高篮球技能,到大学的熟练掌握技战术要素和比赛规则稳固篮球技能,从小学到大学的目标逐步由初步了解到能应用于比赛[6]。但在身体健康目标方面,结合青少年身体发育阶段来设置的目标不够明确。王崇喜在大中小学足球教学内容衔接方面也做了和朱建国相似的设计,从横向的阶段目标、技战术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共5个领域,以及小学到大学共6个学习水平对足球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划分。例如,技战术目标从小学水平一至三的初步发展足球技巧到大学的稳定应用于比赛[7]。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水平一至水平三、水平五至水平六没有明确的目标划分,以及在身体健康目标中缺少了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这两个体质健康的必要要素。

综合上述研究建议,从儿童青少年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阶段应主要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同时发展基本运动能力,中学阶段应发展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技能,大学阶段以能实际应用、形成良好体育素养为目标。但目前还没有研究探讨学前体育教育目标与小学体育教育目标的衔接,没有研究将学前体育纳入体育课程一体化的考虑范畴。这是在今后的研究中需着重关注、亟需填补的空白。

2.教学内容的衔接

我国以往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是按照竞技体育的分类和学习规律来制订的。目前,学者们一致认为,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要突破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内容分类体系,选择体育课程内容要符合健康体育新理念,使体育课程内容生活化和终身化[8]。当前英国、美国和日本的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中,具有健身、娱乐和休闲功能的运动项目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课程中纳入了大量的非竞技性运动项目。

在总体原则方面,魏亚楠认为,构建体育课程必须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的形成进行整体规划,使体育课程的衔接超越知识技能层面,实现综合的视域[9]。

在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方面,殷荣宾认为,应在小学一至四年级全面教授学生基本运动技能,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小学五至六年级教授学生基本运动技能和运动项目共同技能;初中阶段教授学生多种运动项目技能,让学生能体验到多种运动项目,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高中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教授学生专项运动技能,强调专项运动技能的系统学习[8]。汤鹤在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构建研究中,认为体育课程应包括田径和体操类、球类、武术民传类、新兴时尚类和身体素质类共5个模块[10]。

在学前和小学阶段的衔接中,也有少量的研究。陶初锋对117名幼儿进行为期3个月的体育幼小衔接教学,结果显示,衔接教学对提高幼儿对体育的认知和自信心、提高幼儿运动量、体育学习动机均产生积极影响[11]。

除了宏观层面的研究,学者们在微观层面,也对一些具体运动项目的不同学段衔接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研究的运动项目较少,主要集中在篮球、足球和武术上。在朱建国[6]和王崇喜[7]的研究中,均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性教学内容、发展性教学内容和提高性教学内容,每个技术动作都按照这3个层次进行分级,并在不同的学段采用不同的层次组合。宋陆陆认为,小学篮球教学内容应具有趣味性,初中篮球教学内容应遵循提高性原则,大学篮球教学内容应主要是实战能力的培养[12]。郑健认为当前我国课程标准中,武术的教学内容从水平一到水平六表现出根基不稳、内容重复、相互脱节和层次错位的情况,另外,教学内容中过于突显武术的竞技性,而未体现武术的技击属性和文化内涵。对于这种情况,郑健认为:第一,学段内的横向衔接应平稳、连贯、有序地过渡。例如,在水平一学习单式动作,水平二中的组合动作应包含水平一中的单式动作;在对练套路中,甲乙双方应采用已学到的不同拳术来对练。第二,学段间的纵向衔接应体现不同侧重点,难度梯度逐渐加大。第三,地方武术教材着重体现武术拳种的地域性特色和地域文化底蕴。第四,武术教材体系应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的民族传统精神[13]。这些研究都为构建具体运动项目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另外,有学者提出,体育课程的衔接中,除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还应包括体育器材上的衔接,体育教师相互听课、评课的衔接,体育教师对待学生态度转变上的衔接和体育教学评价的衔接[14]。

三、教材建设方面的研究进展

我国学校体育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包括目的不够明确、理念相对落后、不同学段的教材内容脱节,内容过于强调技术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梳理现有的体育教材后发现,当前同学段不同版本体育教材内容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版本的教材,不同学段的教材的内容也缺乏有效衔接,不同学段体育教材中还存在部分术语不一、部分内容反复出现的现象。另外,体育教材中并未将最先进的体育科研成果应用于教育中,造成教材发展落后于学科发展、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这种教材的滞后性体现在,教材内容主要是关于运动技能的技术和竞赛规则介绍,而很少有关于体育运动促进健康的知识,学生在学习了体育教材后,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指导自身健身锻炼中。

有学者分析近10年来发表的体育教材研究,发现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比例严重失调,分别占89.4%和10.6%;在理论研究中,关于体育教材衔接问题的研究仅占0.62%[15]。由此可见研究、解决体育教材现有问题的急迫性。

静石宇通过对现有的大中小学体育教材进行系统梳理,认为小学教材应以游戏为主,通过简单的跑、跳、投等形式发展基本运动能力,促进小学生的生长发育;中学教材既要强调育体,又要考虑育心,应以运动技能为主;大学教材应将体育文化功能放在首位,其次才是生物学功能的教授。应压缩教学内容的选择空间,减小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的盲目性。另外,应将教学内容和其他体育知识技能联系起来进行知识整合,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便于学生人人参与并促进他们在知识技能、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和终身体育等多方面发展[16]。

陽武艺在观摩、学习了美国CPE(Conception Physical Education)课程后,认为我国体育教材应走出以技术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提高学生对科学锻炼的理论认识和应用能力,向学生传授运动促进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实现“终身体育”;体育教育应从只关注技术教学层面转向全面关注技术、知识、动机3个层面[17]。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应统一教学用语、构建各学段相互衔接、技能难度逐渐提升的体育教材。同时,需将先进的运动科学研究成果融入体育教材,开发出理念更为先进的、能提高学生体育知识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终身运动习惯的教材。

四、结语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日益深入,从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出发,亟需建立各学段相互衔接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很多学者针对这一问题,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

1.大部分研究主要研究某两个或某三个学段的课程衔接,比如义务教育阶段衔接、小中高衔接,而很少有研究将幼儿园到大学作为一个整体,从完整的青少年生长发育阶段,结合心理、认知发展特点来全面规划儿童青少年的体育教育。

2.大部分研究主要从体育课程衔接的原则、课程内容的大体方向等宏观层面进行探讨,少有研究深入探讨具体某一运动项目在不同学段的具体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相互衔接、避免出现简单重复的现象。

3.在微观层面探讨某一运动项目衔接问题的研究中,普遍的思路是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进行5个领域的划分,按照学段纵向划分出4 ~6个层次,以此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但普遍都存在研究的大部分篇幅讲述教学内容设计的现状、理论依据和宏观目标,小部分篇幅用于阐述教学内容的具体架构,不具有很好的应用性和可推广性。

4.将幼儿园阶段纳入课程体系一体化构建的研究匮乏,仅有1篇研究采用实验法,探讨了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开展幼小衔接体育课程的作用,且干预实践很短,只有3个月的时间。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纳入一体化课程建设。真正的一体化建设,应从幼儿进入幼儿园的小小班阶段即开始有目标、有计划地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

5.涉及到教学评价衔接的研究大多只强调教学评价衔接的重要性,但没有研究针对如何衔接提出过具体的建议。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将学前阶段纳入一体化建设中,填补这方面的空白;需进一步细化探讨具体运动项目的整体学习架构,使之真正具有可操作性;构建大中小(幼)体育教学评价的一体化体系,从教学到评价都能做到有据可依。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教材建设中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项目编号:VFA180003)子课题:大中小学一体化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项目编号:VFA180003-12)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晓林,陈新键,毛振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2):78-83.

[2]郑宏伟,付少博.我国义务教育中体育教学衔接的研究及对策[J].运动,2015(17):106-107.

[3]李本源.不同学段衔接的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与实践方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114-116.

[4]李树怡,宗华敬,靳润成,等.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衔接问题的研究—兼评我国体育课程目标: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国北京,2004[C].

[5]王成军.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有效性衔接的研究[J].体育科技,2017(2):160-161.

[6]朱建国.大、中、小学篮球教学内容一体化的衔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6):41-43.

[7]王崇喜,孙涛.大中小学足球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107-110.

[8]殷荣宾,蔡赓,季浏.中英美日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比较[J].体育学刊,2018(3):110-115.

[9]魏亚楠.基于核心素养下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7):71-72.

[10]汤鹤.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现状分析及构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11]陶初锋.幼小体育教学衔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12]宋陆陆,李笋南.大中小学篮球技术教學内容衔接问题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5):125-128.

[13]郑健.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中武术内容的衔接与整合优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6-40.

[14]蔡龙.针对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问题的思考[J].亚太教育, 2015(2):61.

[15]柴如鹤.建构有效衔接的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体系的必要性[J].体育学刊,2011(6):91-93.

[16]静石宇.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的分析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

[17]阳艺武,王琳,黄彩虹,等.中国学校体育教材内容体系的创新思路研究—基于国外CPE课程及教材的思考与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3):72-78.

猜你喜欢

学段教学内容技能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拼技能,享丰收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