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学习与“修身”

2018-05-14许门友

中华魂 2018年10期
关键词:修身梁家书籍

许门友

古人云:“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修身”与“为政”的关系。在梁家河当知青时的习近平虽然还没有想到将来要怎么“为政”那么远,但他深知“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因此,他初到梁家河不久就为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不断修身、不断学习进步,从而使自己从一个懵懂少年、“黑帮子弟”成长为一个共产党员和大队党支部书记。青年习近平的“修身”之道,不仅为他走好“人生第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当代青年确立“人生目标”树立了一个标杆。

勤学修身。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只身来到梁家河“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虽然曾有过迷惘,但年轻的习近平深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因此他在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也不忘自学文化科学知识。当时在国家处于“文革”动乱及家庭和个人遭遇不幸之际,作为普通群众的习近平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读书、修身”,他深感“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在陕北的窑洞里,在没有电、没有书桌,甚至没有书而到处借书、找书的情况下,他坚持刻苦自学,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历史书籍以及马列著作,从而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他以后上大学乃至走上领导岗位做了很好的知识储备。在当时物质条件、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他把读书修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这一点充分显示出青年习近平非同寻常的过人之处。可以说,以后几十年来习近平一直保持着读书的良好习惯,就是在梁家河养成的。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更应该以习近平为榜样,刻苦学习和钻研文化科学知识,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知识才华。

学而明志。梁家河在中国地图上可以说是一个找不到的小地方,但它却是一所大学校,有大学问。正如2015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时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习近平正是在梁家河的读书修身,使他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知识青年,不仅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读“有字之书”,而且还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读“无字之书”,从而确立起“为群众做事”的人生志向。在梁家河的读书修身、劳动锻炼,不仅增强了习近平的生存能力,而且拉近了他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使他读懂了中国的国情、读懂了中国农村、读懂了生活在底层的民众。人民群众对他好,他总是以百分之百力量来回馈。习近平看到村里群众饮水困难、燃料短缺,就带头打井、建沼气池,群众有困难,他尽其所能地施以援手。梁家河培养了习近平的群众观念,也坚定了他为人民做事的信念。习近平后来曾经说过,他在梁家河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自己的自信心。他还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仿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可以这样说,习近平正是在梁家河的学习、劳动过程中播下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种子。

学而躬行。学习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学什么,怎么学,就大有文章可做。习近平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他人可能只是把读书当作一种消遣,或者仅仅是为了增长一点知识而已,而对于习近平来讲就远远不止于此,他读了书以后“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善于琢磨书中所写的深刻道理,甚至力图在现实生活中去实践。后来走上领导岗位的习近平,在回忆梁家河的读书情景时深刻地讲到,当时读到的各种书籍对自己心灵所产生的影响和震撼是很大的。譬如,他在梁家河读了普希金的爱情诗《叶甫盖尼·奥涅金》,后来还去了敖德萨,寻访诗人留下的印迹。他在梁家河读了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激起了他的英雄情结。后来在国内外很多场合大力称赞反法西斯英雄,以及在2014年古田全軍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等等,这些都与此不无关系。还有,在梁家河他读了俄国民主主义革命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就学着书中主人公拉赫美托夫,以苦行僧式生活磨练自己的意志,开始睡觉不要褥子,而睡在光板炕上;下雨天就去淋雨,下雪就去搓雪,还在井台边洗冷水澡等。习近平善于从书本中吸取营养,并通过实践磨练意志,养成自己的坚强品格。这种既爱读书,又不读“死书”而善于思考、善于实践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学以致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梁家河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小村庄,无疑书籍和信息都极为贫乏。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习近平不仅阅读自己带去的书籍,而且想尽一切办法借书、找书阅读。他阅读的书籍,有古代的、现代的,有中国的、外国的,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习近平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为他打下了深厚的中外文化基础。在习近平后来的领导工作实践中,他在各种场合的讲话、演讲和著文中,引经据典、金句迭出,不能不说与他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学以致用,善于汲取前人智慧有着极大的关系。譬如,2014年3月他在德国柏林阐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时,用歌德的文学名著《浮士德》中的人物“墨菲斯托”,来回击西方社会的“中国威胁论”。他说,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把发展起来的中国描绘成可怕的“墨菲斯托”,会摄取世界的灵魂,对世界造成威胁,这就像是“天方夜谭”。此外,习近平还善于利用自己具有的深厚传统文化知识来启迪人们的思想。比如,他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强调为政者必须维护好群众的利益;用“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以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借“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以凸显改革创新的意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勤学与善用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固然不行,但只学不用,就显示不出学习的效果。在方法上,青年习近平能够把对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很值得我们学习。

猜你喜欢

修身梁家书籍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油品储运系统油气回收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梁家河,我心中的歌
听故事的人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书籍与少年
傅雷家书的修身思想研究
大学生如何才能放飞梦想播种希望
在家风建设中如何增进亲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