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对成都制造业优化升级的启示
2018-05-14雷舒雅赵静雷霖唐成达种道应
雷舒雅 赵静 雷霖 唐成达 种道应
摘要:工业4.0战略给中国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德国和中国对于工业4.0的不同理解,基于成都市制造型企业面临的挑战提出政府和制造型企业面对工业4.0的应对策略。分析结论为成都市制造型企業转型升级提供一些建议与启示。
关键词:工业4.0;成都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与建议
为保持德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增强核心竞争力,2013年4月,德国首次提出工业4.0战略[1],因其前瞻性和延续性而得到国际上广泛的认同。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国制定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表示大约需要用三个十年左右的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2]。本文以成都制造业为分析蓝本,在阐述德国工业 4. 0和《中国制造2025》的异同点基础上,通过分析成都制造型企业面临的挑战,从政府政策和企业出路两大层面提出成都制造企业优化升级的应对策略,相关分析结论能够为成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一些指导与启示。
一、工业4.0战略解读
(一)工业4.0战略背景
工业4.0是德国为进一步抵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该国的冲击、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及有效应对互联网技术及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而提出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方面升级计划。该计划战略目标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被誉为工业领域的第四次革命。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德国制造业领先优势地位受到一定的冲击。德国工业4.0的提出和实施,主要是迎接网络技术的变化促使传统市场发生改变的挑战,通过通信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实现进一步巩固自身在机械制造和机械装备领域龙头地位的目标。
(二)德国、中国对于工业4.0的理解
德国的制造业在全世界范围内优势非常突出,尤其是在重型制造业方面远远领先其他国家。当前德国大部分制造企业已经基本完成数字化,正迈向智能化,所以,它对工业4.0的侧重点是完成由硬件向软件升级的过程,使制造过程变得智能化的一个状态,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反观当前中国制造业总体仍处于电气自动化和数字化并存的阶段,大部分企业尚未完全实现数字化,因此中国推行智能制造不可能一步到位,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如果我们用发达国家工业标准来衡量,我国很多制造型企业目前还没达到2.0的水平,因而在推进我国工业化转型升级进程中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加强2.0的建设,还要推进3.0,还要向4.0方面发展[3]。
二、成都市制造业现状
成都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探索中,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但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仍有差距[4]。
(一)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成都创造”是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而要实现这一核心就必须要实现从“成都制造”向“成都创造”的转变,具体体现就是实现技术创新。对比与发达国家和沿海城市成都制造型企业大多存在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大中型工业制造型企业研发经费比例不足2%,与此同时国外制造型企业普遍在7%以上;技术引进依赖率高达50%以上,其中约95%的先进数控系统、80%的芯片、几乎所有的液压件、稿精密密封件和核心发动机都依赖进口;对比发达沿海城市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为深圳的43%,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为深圳的26%[5]。
(二)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产业被誉为当今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一方面,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加快构建立健全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另一方面,推进城市功能、经济地理和产业生态平衡发展,能够更有效的完成城市功能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目前成都制造业的优势产业仍集中于资金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先进制造业的比重严重不足, IT、高新知识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是成都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三)外部市场变化围困制造企业
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线上到线下(O2O)的消费体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仅仅发生在实体商店,电视、网店、移动社交都成为了消费者便利的购物通道。
传统的“以企业为核心组织各类资源”的模式中存在货物、运输车辆、仓储三大要素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目前成都制造型企业在物流方面仍采取效率低下的、易形成信息孤岛的传统物流模式,不能迅速响应市场的变化。资源配置、响应速度、调整能力上都难以满足产业链变化的要求,即便能够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后期的生产调整,但是这一过程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高昂的调整成本必将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三、成都市优化制造业启示
(一)完善政府政策体系
首先,在国家层面应出台正确的智能化发展战略,积极倡导“新旧经济模式”双向协同发展,以新经济带动旧经济,促进旧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制造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制造进程。成都市政府应积极制定并完善鼓励新型智能化发展的政策方针,同时开展与成都博世力士乐工业4.0创新技术中心的合作,积极培养四川乃至全国范围内能够适应工业4.0专业的相关人才,并逐步推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大型制造企业是制造业的中坚力量,中小企业拥有高度多元化和更具创新活力的优点,两者都是实现制造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制造业一直以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著称,中小企业在发展高新技术时更加需要政府在资金方面提供支持。因此政府在大力培育大型企业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例如在税收、贷款、投资等方面对中小企业提供优惠政策,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最大限度的发挥本土制造企业优势。
(二)大力引进高端适用人才
人才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基础,对于制造业产业的发展升级需要相应的高端适用人才。当前国家对于科技类人才的引进方式有多种,但是对于一个城市的产业来说,还需要高端管理、金融、法务类的高端人才。政府应该将这类人才纳入到人才计划当中,对其中特别优秀的可以给予优厚的引进人才政策。
(三)中德合作带来新机遇
德国是公认的 “老牌”工业强国,在传统制造领域和新兴制造业領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都市政府应当重视与德国的制造产业发展政策交流与学习,从而借鉴德国已有的制造业标准和规范,对本市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的制定进行改进;加强与德国的创新合作机制建设,建立中外合作研发中心,加大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研究的投入,共同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并共享研发成果;与德企业在层面应继续深化双边贸易的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拓展和加强在新能源、航空航天、环保和职业教育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领域的投资与合作。
(四)制造型企业出路
企业必须着眼自身发展现状,不能盲目的进行“工业4.0”的产业升级。企业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找到最可能为企业带来重大价值,并让企业头疼的入门案例进行尝试,而且这些案例是用一般的信息化、技术化不能解决的问题去尝试才对企业有提升价值;同时关注特定的用户,关注他们的使用场景而不是关注技术本身,因为技术是不断演进的,满足客户的需求才是市场的本质;做好数据质量与数据监管,特别是企业初创期对成本要求比较高,但是数据作为新的工业血液甚至是最重要的战略资产,如果将数据拱手让出,企业将在未来面临战略性困境。总之企业只有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售后服务等基本方面开始,逐步推进智能制造的落地,最后每一条汇总到企业层面才会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黄群慧,贺俊.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兼评《中国制造2025》[J].中国工业经济,2015(06):517.
[2]郭朝先,王宏霞.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J].经济研究参考,2015(31):313.
[3]裴长洪,于燕.德国“工业4.0”与中德制造业合作新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14(10):2733.
[4]郭歌.如何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J].中国高校科技,2017(01):5052.
[5]黄浩森.优化成都制造业结构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6(08):7681.
基金项目:工业4.0推进成都智造发展战略研究(2015RK0000131ZF)成都市软科学项目
作者简介:雷舒雅(1991),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民商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