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的瓶颈与构建策略
2018-05-14杨化奎温巍刘伟宏
杨化奎 温巍 刘伟宏
[摘要]构建完善、有效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是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结合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急需的人才种类、类型与院校的人才培养实际分析,强化质量管理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文章在分析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理念变迁的基础上,全面“问诊”职业院校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的建设现状,针对学校自评羸弱、缺乏高职特色、政府评价趋于形式化、第三方评价发展不足四个方面的问题“对症下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开出“良方”,具体包括:全面展开学情调查,实现质量管理评价的科学化、精准化;突出职业院校的自我评价,实现质量管理评价的综合化、全面化;构建多方参与的质量管理评价机制,实现质量管理评价的多元化、互动化;推进“元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质量管理评价的科学化、先进化。
[关键词]职业院校 质量管理评价体系 瓶颈 构建策略
[作者简介]杨化奎(1971- ),男,黑龙江依安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温巍(1982- ),女,黑龙江尚志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刘伟宏(1981- ),男,江苏张家港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南通 226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基于成果导向道桥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7B53)的研究成果,并受到2016年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项目(项目批准号:苏人才〔2016〕7号)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9-0047-05
当前一个时期,伴随着教育体系的成熟、完善以及教育理念的转变,我国职业院校的数量、招生规模、专业开设数等诸多关键性指标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个别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了普通高等教育,真正占据了教育体系的“半壁江山”。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国家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也因过分注重发展速度而忽视了对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声誉,制约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高职教育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势必要实现由注重规模扩张向强调内涵发展的转变,而质量管理评价体系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性环节。现阶段,我国已建成以政府评价为主体、以教育质量工作水平为主要评价内容的教育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但是,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相比,这一体系在制度建设、理论研究方面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基于此,本文试图在梳理职业教育管理评价理念变迁的基础上,结合职业院校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因地制宜地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期对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启示。
一、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的理念变迁
作为特定社会背景与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国的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评价制度自问世以来已历经数次变迁。但是,无论如何演变,其发展至今始终表现出持续的制度发展动力、“以评促建”的明确价值追求和鲜明的政府主导特征等特点。具体来说,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评价制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如下四个层面:
(一)以满足社会急需为主的质量观
20世纪80年代初期,刚刚步入正轨的高考制度录取率极低,毕业生数量屈指可数,而改革开放后国内涌现出一大批新兴产业和经济类型,对技术、管理、经营等各种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同时,当时城市里聚集了一大批回城但未考入大学的知识青年,接受教育的愿望十分强烈。基于上述多重背景的考量,再加上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办学经验的学习与吸收,我国开始探索并逐步建立起最初的职业教育制度,其初衷带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主要是满足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待业青年上学的愿望,由此奠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这一阶段没有形成关于教育质量的价值与内涵的理性反思,更谈不上构建质量评价体系。
(二)以注重规模扩张为主的质量观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也随之膨胀,一大批院校通过民办新建、中专升格等方式纷纷建立。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计划的带动。与10余年前的起步阶段相比,此时的职业教育在规模上,尤其是在校生数量上,已经开始与普通高等教育平分秋色,而且在一项关键指标——就业率方面,也开始占据优势。在此背景下,规模就是竞争力,规模代表质量的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三)以适应结构需求为主的质量观
经过前两个时期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每年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如何解决就业难题成为这一时期职业院校关注的焦点。为了解决就业难题,职业院校开始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点,职业教育更多地由外部转向内部,从增强内外之间的适配性方面下功夫,强调“出好人才”。
(四)以内涵提升为主的质量观
以2010年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标志,内涵发展成为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词。同时,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职业教育树立正确的内涵质量观,安于定位、强化内涵、争创一流,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简言之,正确的内涵质量观更加注重职业教育内在要素的健全与协调,包括“双证”融合、“双师”素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及专业与专业群建设等。
二、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的瓶颈阐述
(一)学校自评羸弱
通过梳理上述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的变迁,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这一体系尽管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但都存在一個共同点——政府主导。由于这一特性的存在,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据权威地位的是外部的行政评价。但是,高职教育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全面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学校进行充分的自我评价,而现行的这一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则不能完全辨识职业院校自身的短板与优势,也就无法保证评价的效果和作用。
(二)缺乏高职特色
这一问题主要源于当前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评价管理体系发展不均衡。无论是第三方评价、教育管理部门评价,还是学校自我评价方面,职业院校与发展相对完善的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与此同时,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借用普通高等院校评价体系的现象。这样一来,职业院校质量管理评价体系所侧重的技能导向、实践导向以及职业导向,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政府评价趋于形式化
在现行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中,政府主导的行政评价压倒一切。这一评价方式一方面“管、办、评”不分,难以保证评价结果、过程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趋于形式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的弊端。在统一评价标准的指导下,本应“百花齐放”的办学局面却呈现出“千校一面”的特征,既不利于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独立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四)第三方评价发展不足
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与本地区的第三方评价发展水平和规模息息相关。目前,就我国实际而言,第三方评价的发展严重滞后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所发挥的引导作用也相当有限。包括麦可思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院等一流的第三方评级机构在内,或多或少均存在评价方式单一、透明度不够、评价标准模糊、职能不清、评价制度缺失以及独认性不强等多方面的问题,限制了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组织建设与发展。
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策略分析
鉴于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对职业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作用,有计划地设计并完善这一体系成为各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本文认为,要想充分释放职业教育的最大潜能,构建一整套全面、科学、多元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极有必要。
(一)全面展开学情调查,实现质量管理评价的动态化、精准化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在质量管理评价方面倾向于办学规模、科研经费、成果以及师资力量等,而忽略了学生本身。殊不知,对于任何一种教育类型而言,学生的学情状况、人才培养质量才是最具说服力的评价依据。
基于此,一方面,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过程规律,以此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点。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借鉴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成熟、完善国家的先进经验,如职业院校学生课程体验调查(澳大利亚)、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调查(英国)以及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美国)等,根据学情调查的实际情况制定全面、科学、客观的质量评价目标,为整个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评价的动态化。明确的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是一所院校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师资引入以及学生定位等诸多方面的前提,而明晰、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需求、产业结构相匹配,并应伴随着用人结构、层次的改变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基于此,职业院校在自评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换位思考,让院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组成联合评价小组,结合企业、行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类型、结构、层次、数量等关键指标,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突出职业院校的自我評价,实现质量管理评价的综合化、全面化
对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评价体系而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保证这一体系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但是,在众多评价主体中,居于核心位置、起到关键作用的仍是职业院校,因此要强化职业院校的自我评价。具体来说,强化院校的自我评价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层面:
1.校内教学资料评价综合化。包括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实训设备、校内工厂、网上教学资源以及图书馆资源在内的诸多方面都属于校内教学资料,在对其中的关键性指标进行评价时要统筹兼顾。例如,在评价实训设备、校内工厂时,既要参考参与实践的学生的意见,也要考虑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教学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在评价网上教学资源时,主要基于学生对在线题库、网上课件的使用率来加以考量;在评价图书馆资源时,一方面要注意纸质图书、电子阅览室与学生的比例关系,另一方面要兼顾期刊、杂志、数据库在教师科研中所发挥的作用。
2.师生互评,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从学习效果、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质量等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其中,评价学习效果主要涉及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在实际实践环节的随机应变能力等,评价学习过程涉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与教师的互动环节等,评价学习态度则包括听课情况和出勤率等方面。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状况展开客观评价,将各个评价指标予以量化,在各项分值的分配方面侧重职业院校突出的实训课程,根据不同学习、实践类型模块在学生技能提升中所起的作用,分配不同的分数权重,打破过去“一刀切”、平均用力的弊病,突出重点,抓好主要矛盾。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以多个班级对同一教师的评价得分取平均值的做法,确保评价的公正、客观。
3.校内督导评价全面化。这一层面主要是学校成立由分管教学和就业的副校长、学工处、教务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以及辅导员等组成的督导小组,开展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准备和实施情况的评价、对教材和课程情况的评价以及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评价等,以期能够间接反映教师教学状况、师生课堂配合状况、毕业生就业渠道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等。
4.在评价过程中的自评依据多采用实证、数据。长期以来,由于行政因素在职业院校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很多时候院校自身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也容易沿袭行政部门的相关评价指标。要扭转这种倾向,用“以实证为本”的模式评价代替原有的“印象式”自评,从源头上为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打下基础。
(三)构建多方参与的质量管理评价机制,实现质量管理评价的多元化、互动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因此,要“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在一个完善的职业院校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中,院校主导、多方联动是最理想的运行机制。这样既可以抓住评价环节中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又可以最大限度地辑纳最广泛的评价意见,确保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全面性。具体来说,在多方参与的互动性质量管理评价体系构建中,除了居于主导地位的院校自身,其余各方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近几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每年一次的院校申报、省级主管部门审核上报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全面掌握各院校办学水平。通过比对院校之间某项政策的落实、完成、执行情况,从侧面对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状况进行大致了解,从而通过该校在同类学校中所占的层次、等级,间接得出相对公正的评价。江苏省在本轮遴选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时,其中一项重要指标是抽取前三年采集的数据中40项核心指标,作为院校间对比的依据。
2.用人单位。学校办学质量的好与坏,培养的学生是否有竞争力,企业的认可度至关重要,尤其是吸纳毕业生就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对职业院校的人才使用情况做出公正、全面的评判,同时将人才的使用评价及时反馈给院校,确保院校不断修正人才培养定位,完善课程体系,形成良性的人才培养与反馈循环机制,从而在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面避免出现同类问题。
3.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重要的角色之一,既是介于用人单位与政府之间的中间机构,又对行业发展有全局性了解,行业协会的参与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政府、企业以及学校等多方由于自身局限而造成的片面评价。加之在行业协会的带动下,不仅企业积极参与合作办学,很多社会性、民间性的组织也会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形成政行企校多方共融的局面,有助于弥补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中的不足和缺陷,充分体现质量评价的多元性。
4.财政等项目投入部门。承接纵横向立项项目的执行情况,也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财政财务绩效也是一种质量工程,以较少的投入实现较大的绩效,本身就表明了财政投入的质量。正因为如此,对于为学校投入项目或具体财政投入的单位或部门,参与质量评价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推进“元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质量管理评价的科学化、先进化
教育元评价是教育评价发展成熟的标志,随着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教育评价的范围不断扩大,教育元评价的作用也开始显现出来。教育元评价,对教育评价有着规范、监督和改进的作用。“元评价”的理论来自于小说理论研究中的“元小说”。“元小说”指代“小说的小说”,而我们这里所采用的“元评价”内涵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对评价本身的评价”。简言之,职业院校自身所构建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各具特色,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究竟能否完全发挥作用,则需要在客观分析、系统总结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尤其是整个评价体系所带来的影响、结果、过程与目标之间是否吻合等。
在实施“元评价”的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总结、归纳出评价体系中的疏漏和不完善之处,需要采用统计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方法,用多种方法综合矫正因评价体系自身的缺陷而对评价结果所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这样才能求得最客观、最真实的评价结果。随着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元评价”所发挥的作用也将更加广泛、更加深刻。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在“元评价”理论方面的研究仍滞后于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的发展,甚至在很多相对细化的层面仍处于空白领域,因此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亟待进一步深化。具体而言,本文认为应该从细化评价指标、完善评价制度以及强化理论研究等多个层面入手,推进“元评价”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层面齐头并进,从而保障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价值性、科学性和客观性,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引涛,梅创社,刘其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研究——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7(2).
[2]徐礼丰,陈杰伦,朱文坚,等.浅谈高职院校如何开展教学质量监控——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为例[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3).
[3]马东梅,王国亮.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分析与构建[J].考试周刊,2017(77).
[4]余明辉,郭锡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测量与评价[J].中国高教研究,2015(9).
[5]崔巖.加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的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
[6]洪丽.高职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使命、困境与对策[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6(1).
[7]曹春云.“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开发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6(5).
[8]刘新奇.高职学生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7(4).
[9]杨晓荣.高职院校内部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