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青少年法治教育现状及思考
2018-05-14
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于2016年6月印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站在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第一次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各地对《大纲》的落实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是否形成了法治教育的良好生态?我们以成都市16个区(市)县为样本,就青少年法治教育现状展开调查,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以期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现状——
完善“四个机制”,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一是领导普法工作机制。各地均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相关部门同志成立了办公室。发挥政府在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站在全局的高度规划论证,谋普法全局。二是工作联系协调机制。教育部门均成立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机构,会同关工委、司法局、综治办、政法部门和群团组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保证普法教育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工作考评机制。各地均将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量化任务,严格考核,奖罚兑现,中小学普遍将法治教育内容纳入学校综合评价体系。四是经费保障机制。各地都将青少年法治教育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多数地方免费为学生提供法治教育教材辅材,一些地方的司法部门和社会组织也编撰了普法读物并免费发放。通过四种机制的建立,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关工委协调、部门和社会组织参与、学校实施的青少年法治教育长效机制。
培养“三支队伍”,青少年法治教育实效性增强。这16个区(市)县的所有中小学都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各地普遍在“五老”、政法各部门和相关单位选择和聘请15-50人的青少年法治宣讲团,都组建有规模不等的青少年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绝大多数具有法律专业背景。
力促学校“五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发挥充分。各学校都将法治教育列入年级的教学计划,设置法治教育课时,将教育效果评价列入教学和综合评价内容,通过对学生测试和对学校综合工作考核来实现对教学的督导。
社会家庭教育同学校法治教育融合,青少年法治教育逐步常态化。一是将主题教育活动融入法治教育。各区(市)县开展了各具特色的青少年法治教育主题活动,除常规“平安校园”“零犯罪学校创建”活动外,通过学校组织开展“春秋开学法治第一讲”“法治宣传周”活动和法治知识竞赛活动,开展模拟法庭体验式庭审、家庭法治征文、摄影书画评选、课件评选活动,争创普法先进学校。通过家委会、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家长和学校“大手牵小手”,共同开展法治教育。二是将教育网络平台与法治教育相融合。许多学校建起了法治图书室(角),设立了法治宣传栏,大多数地方都建有法治主题公园,法治文化街区、社区。各地还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互联网+”、局域网络、微信、微博、QQ群等新媒体广泛开展法治教育。三是开展多样化的法治教育。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收集优质普法教育资源。金牛区政府投资20万元购买中普法律学校专业普法教育,还拍摄了法治微电影129部。温江与四川艺术职业学校签订法治文化战略合作协议,组建“法治文化产业孵化园”。成华区与“法治文创工作室”合作,开发法治微电影、微法治课、微信秀等法治教育产品。
问题和不足——
调研中,我们发现,青少年法治教育课同小升初、中高考“拿分说话”的文化课相比,重视程度存在差距。学校虽配备了法治课教师(辅导员),但绝大多数是非专训教师兼职。部分中小学法治课课时安排不足,教材辅材参差不齐。法治教育科研工作少有开展,相关学科内容融合渗透不够,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形式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社会法治教育方面,普法牵头部门统筹不够,活动针对性差,效果有待提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宣教方式应用不多。利用专项基金和社会资金开展普法教育还不够,政府购买优质法治教育项目还不多。家庭教育方面,很少有学校编写家长法治教育手册。
对策与思考——
继续发挥学校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主渠道作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编写权威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教材和教辅材料,发布编写指导,审查教辅材料或指定教学所需的替代教辅材料。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学校,组织编撰好相配套的家长法治教育手册;通过选调、招聘、培养等多种方式,解决无法科专业教师的问题;统筹系统和校园法治文化等活动,增强活动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应科学安排教学计划,合理确定法治课课时。
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普法牵头部门应制定普法责任清单,强化整体谋划,明确工作职责。各部门应加强工作协调,按照牵头部门制定的普法教育年度计划和专项活动安排,结合自身职能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各普法责任部门,按责任清单的要求,组织好普法教育活动。学校要将青少年法治教育纳入学校年度综合考评体系。社会组织机构也应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效果评估机制。行政司法部门、志愿者招募管理部门、关工委组织联合建设具有专业特长、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普法队伍。需要优质教学和实践资源的,政府可通过购买解决。动员、鼓励设立公益性基金或专门基金,支持青少年法治教育。加强教育实践基地的统筹规划、建设,合理配置功能,提高使用效率,增强教育效果。
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是法治教育常态化的根本保障。青少年法治教育牵头部门和联席会议,应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报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争取解决。财政部门应将青少年法治教育经费列入预算,并随财政增长而增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有关部门,应统筹安排相应经费,支持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普法教育网站建设和教师法治培训、教研等工作。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教材读本,应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