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强:从乡土走来的音乐之魂

2018-05-14

润·文摘 2018年12期
关键词:闽南语舞剧当地人

近日,云门2最新舞作《十三声》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出。配乐林强将街头卖场旋律结合电子乐,以前卫节奏烘托云门舞者的肢体,将观众带入艋舺这片绚丽生猛的传奇土地。

林强从小就痴迷电影。二十多岁时,他从台中北上闯荡。他在影碟视听包厢工作过,专职为老板挑片。“那时每天看几百部片子,有些片烂俗,我都在快转,有时又会看到些奇奇怪怪的电影,很过瘾,后来才知道那是所谓的艺术片。”这段经历让他日后对影像有了独特的感知。

林强对音乐有一份自己的坚守,当时,他也跑去参加歌唱比赛。但他不唱当红歌,只唱自己创作的闽南语歌,虽然比赛没得名次,却也唱开了自己的路。首张专辑《向前走》一炮而红,人们突然意识到,闽南语歌不再是苦情哀怨的,也可以有另一种自省、批判的摇滚风貌。

后来,林强遇见了导演侯孝贤,分别出演了他的电影《南国再见,再见》和《好男好女》,顺便帮他做了电影配乐。

侯导话很少,只讲一个意境或氛围。比如《刺客聂隐娘》,侯导说:“我所有的音乐氛围,要有一种暗涌。”在侯导的建议下,林强启用了鼓。音乐最早产生的应该是节奏,婴儿还没从母体出生,他先听到心跳,那是一种更远更深的召唤,完全超越时间。出来的效果非常惊艳。

而贾樟柯导演,则把林强当做是自己的“御用”电影配乐师。他做《三峡好人》时,要求“音乐要一种潮湿”,林强就去奉节走一走,“早上起来去吃当地的早餐,观察当地人的样貌,感受当地人的状态,包括当地的温度、湿度,食物的味道、气味,回来就用那种似懂非懂的理解去做。”贾导听了以后就说,“对,就是这种感觉。”林强的音乐有种“酷”与“暖”的张力,隐隐透露出人在异乡的疏离感,衬托画面极富层次空间和递进感。

做舞剧《十三声》配乐时,是林强第一次为舞蹈配乐,“比起电影配乐,现代舞更抽象。”

這种陌生、不明确、没有经验的状态,反倒带给林强更多创作上的兴奋点,更让他意识到本土音乐文化的可贵。《十三声》里的唢呐高亢又妖艳,有一种梦幻感。林强说:“我们要从自己的土地里找养分,我们闽南人在务农的时候会唱什么歌?于是就找来了《满州小调》与《牛母伴》。给舞者唱的时候我还很害怕,怕年轻人唱古民谣没味道,后来觉得还不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只要传承,不传就会断。”

在舞剧《十三声》中,林强用音乐回顾了自身成长经历,重新发掘出台湾本土音乐文化的朴素之美。

(墨晗整理自网络)

猜你喜欢

闽南语舞剧当地人
厦大研发闽南语识别系统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看到和走到
闽南话
音乐特点在闽台闽南语合唱的分析
信一半
冯双白
看到和走到
“蛇来了”
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