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018-05-14丁瑶
丁瑶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改革,各门科目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改革深化,教育模式朝着德、智、体、美、劳的方向发展。在小学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作为教育的关键一环,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科目,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手段,要充分引起学生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让学生意识到音乐教育是教育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关键词】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积极性
无论在任何科目的学习中,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小学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合唱练习的积极性普遍较差,合唱是一种唱歌技巧的练习方式,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既能提高学生的声乐发声技巧,又能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的音乐水平,挑选难易适度的歌曲进行练习,结合学生的实际年龄,不断加强引导与培养。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音乐教师要不断地寻找合适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兴趣的激发对于合唱教学的接受具有很好的影响,是学生合唱能力提高的有效助力。丰富日常的教学方式,以新奇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经常出现在课堂上分神的情况,所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十分重要的,在音乐课堂这种自由度较高的课堂氛围中,教师要充分注意教学秩序,在课前导入的环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课堂内容进行导入,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增强学生对于合唱的了解度。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上更要选择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旋律如欢快的、生动活泼的曲目,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调动,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合唱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音乐素养。
二、分清教学内容层次,依次递进教学
古语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事物的发展要经历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一个过程,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内容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条件因素。作为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师,要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索是十分重要的,引导学生正视在合唱训练中遇到的困难,多与老师交流和沟通,积极主动地面对困难,解决在合唱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愉悦、科学合理的學习氛围。因为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对音乐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从简单内容入手。例如在上学期的第一节课之前,要对音乐教材有一个整体把握,由简单的科目入手,挑选出比较容易合唱的曲目进行练习,从简单开始,逐步加深,帮助学生消除畏难心理,提高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小学阶段的学生音乐基础普遍薄弱,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身条件,比如音准、节奏感、合唱能力以及对于音乐本身的理解能力等,这对于合唱的水平会产生一定的限制。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在课堂上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更加灵活高效的授课方式。
三、培养合唱技巧,进行有效练习
音乐这门科目与文化课的课堂内容有较多的差别,文化课主要以知识点的背诵和运用为主;而音乐这一科目,需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演唱技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不能单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的,同时要注意学生合唱技巧的培养,俗话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合唱技巧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合唱的教学内容,合理巧妙的合唱演唱技巧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合唱教学的内容。音乐教学中,前提要素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音准,音准的水平对于合唱的最终效果的展现至关重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因素,了解每个学生的音乐条件,注意因材施教,培养正确的演唱习惯。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和家长往往对于音乐这一科目的重视程度不够,忽略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性,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改善,所以在小学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们要充分普及音乐基础知识,合理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为学生以后的综合发展提供助力。
四、总结
在学生的小学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充分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对音乐教育的兴趣培养。提高小学音乐的合唱教学是一个递进化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授课以及课后总结阶段要考虑到多种因素,消除消极因素,充分利用积极因素,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创新,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雪玉.试论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7).
[2]刘春娥.浅谈质量评价体系在小学音乐课堂的运用[J].黄河之声,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