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职业岗位发展影响因素初探
2018-05-14苟明太
苟明太
随着互联网+战略发展的稳步推进,社会对软件开发人员的需求量急剧上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个体之间专业岗位技能的发展并不平衡,其中,人才培养模式、个体差异以及软件行业中岗位技能要求三者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
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软件技术专业作为与国家战略发展相呼应,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的重要专业之一,越来越受到广大考生的青睐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软件技术专业,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
1 统一人才培養模式的优劣分析
在目前的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除部分试行现代学徒制院校或专业外,其余高职院校同一专业(或专业方向)都采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统一人才培养方案模式下,教学受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理论和实训课时量等各方因素的约束:专业课程门类受人才培养方案约束,课程内容的选取和推进、理论课时、实训课时受课程标准约束,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受岗位目标约束。各个院校在制定具有自身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时,都进行了相应的岗位需求调查,在不考虑学生个体发展差异的前提下,按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可将软件技术专业学生都培养成适合岗位需求的软件技术开发全能型人才。
在实际教学中,一般各院校各专业都要求严格按照教学进程推进教学进度,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考核制度进行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考核,部分学院或者专业制定了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案、演示文稿、教学进度计划表;统一的实训考核制度;统一的课终考核方式。此种教学模式的推进,虽然有利于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且教学内容的安排不会脱离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岗位需求,对人才培养的规范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具体教学及实习过程中,凸显出部分问题,如注重知识技能的体系,按照软件开发项目流程进行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或者人才培养模式都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课程体系中各个环节,虽然对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和了解软件项目开发各个环节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深度掌握上显得不足。
2 个体岗位需求和个体发展差异分析
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随着社会对软件技术专业的认识加深,学生在选择软件技术专业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研究了所在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岗位适应能力,如:某学生对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中的某一种岗位具有兴趣而报考,目的性明确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适应此岗位需要的各种学习内容,但在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规模呈逐年扩大,在教师按照本校软件技术相关方案进行教学推进过程中,在原有开课计划和教学模式下,受岗位兴趣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对与职业岗位联系不紧密的职业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导致其课堂学习兴趣怏然。
受学生个体发展差异的影响,部分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跟不上授课节奏,出现掉队现象。在授课教师越来越强调课堂秩序和课后作业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反感情绪进一步激烈,且受到考核制度变革的影响,学生需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并通过考核获得学分才准予毕业,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出现旷课、逃学现象。
3 实际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由于个体岗位兴趣和个体创新发展的差异存在,在传统按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模式下,学生应具有多个岗位的工作技能,但在走向实际岗位过程中,普遍会面临着岗位选择的迷茫性,即在软件行业中所有基础岗位技能,在大学学习期间都有涉及,感觉自身所拥有的技能在所有基础岗位上都适合,但涉及到具体岗位技能时,其自身的岗位技能又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深度要求。
以本校2016届毕业生顶岗实习为例,2016届毕业生共121人,参与学院组织的集中顶岗实习有81人,自主实习40人,在集中实习中,有超过97%的学生所从事的岗位与专业技能有关,但在岗位适应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处于重新学习岗位技能的阶段,即自身岗位技能不能胜任所在公司工作岗位技能深度的要求;在自主实习中,仅有3人从事了与专业岗位相关的工作岗位。通过调查了解,在没有专业技能指导老师指导的情况下,未从事与专业相关岗位的学生大都是不敢去挑战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这也反映了本专业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深度不够,充分说明了本专业部分学生对自己专业岗位技能掌握深度的不自信。
基于以上分析,目前,部分软件技术专业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下,未能充分考虑岗位技能的深度要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为培养出高质量的软件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待于改变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探究基于工作岗位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
【教改项目】本文为重庆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工作岗位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17331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电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