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政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8-05-14边莉娜赵静
边莉娜 赵静
东北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为振兴东北经济做出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政治决策。如何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浪潮下,培养适应东北振兴战略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我国高校尤其是东北地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1 东北振兴政策及对人才的需求
从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启动,到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下发,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数个纲领性文件指导东北振兴战略逐步开展。
1.1东北振兴政策的着力点
国家密集出台文件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就是要在东北振兴过程中做好这样几件事:一是盘活国营的、促进民营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是老国企,民营经济相对落后。只有深化国企改革适应市场化要求,才能稳固东北经济的基础;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才能逐步搞活经济。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力。稳固农业优势地位,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促进工业提质增效,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三是跳出窠臼,创新创业求发展。长期的国企思维模式固化了人们的思想,东北振兴就要跳出旧的模式主动求变,以创新求创业、以创业求发展。四是扩大改革成果惠及面。旧的东北模式是东北的工业带动国家的整体发展,东北老百姓的受益程度与当地的成就不相称。东北振兴就是要让改革成果更多惠及东北民众的生活,提高就业、改善环境、保障民生、美化城市。
1.2东北地区人才供给现状
要做到以上四件事,人才是关键。反观东北地区高校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
首先,高等教育发达,但人才留存率低。东北地区有哈工大、大连理工、吉大、东大4所985高校,有11所211院校,高校数量众多的光环背后是高素质人才流失的现实。一方面,就业环境差,国企改革困难重重,民营经济状况不佳。另一方面,东北地区收入相对较低,各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更愿意去北上广深谋求更好的职位和收入。此外,北上广深以及东部发达省份在城市建设、自然环境、生活舒适度上要好于东北地区,对高素质人才有更强吸引力。
其次,东北地区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与东北振兴的要求有差距。与高素质人才流失相对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相对不足,教育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北京、上海等地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更注重培养个人创新能力,而东北地区高校教育中照本宣科式灌输、“一张试卷定成绩”、唯学分论仍大有市场,这与东北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求显然是背离的。
2 东北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错位
2.1东北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
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以下几类人才必将成为需求的热点:一是应用型人才。效率低下的“老国企”工作模式,将逐步转变为讲求执行力的工作方式。更好的将思想转化为行动,才能适应国企现代化改革,同时为民营企业所欣赏。二是复合型人才。在现代经济中,跳槽、岗位变动是普遍现象,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的产业之间进行自由的职业切换,而这也是东北振兴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三是创新型人才。东北振兴的根本在于创新创业,大胆创新,才能将知识内化于胸,才能在事业的发展上处于不败之地。四是外向型人才。东北振兴无时无刻不在同周边地区相互往来、同区域外经济交汇融合,外向型人才能更好的在这种相互交融之中寻找机会实现个人价值。
2.2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病
东北地区高校教育往往以教材为蓝本,照本宣科,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教师缺少动力丰富教学内容,知识普遍较为陈旧,缺乏时代特征和适用性,拿到现实社会中毫无借鉴意义,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速度。
对于学生而言,高校教育更像是管理较为放松的中学教育的延续。除了达成学分之外,学生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和提升自身能力的动力,除扩大了知识面外,各方面素质没有明显改善。学生毕业之后融入社会较慢,难以做到学以致用,与东北振兴对于人才的需求明显是不相配的。
3 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适应东北振兴需求
要改变东北振兴过程中人才供需错位的状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关键,简单来说就是“突破壁垒、勇于实践、鼓励创新、兼容并蓄”。
3.1突破壁垒
一方面鼓励学生修习双学位,尤其是突破文理科限制修习双学位,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示;另一方面突破原有专业对课程选择的限制,在通过最少课程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学生对于课程选择更大的自由度,尤其是鼓励学生更多参与到与东北振兴息息相关的新兴产业的专业领域。
3.2勇于实践
改变高校教育博闻强记式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新事物、新技术、新业态的适应和应用能力。要走出校园,以社会为课堂,提高社会实践在整体教学安排中的比重,直面社会难题,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3鼓励创新
以启发式教育代替灌输式教育,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通过交互式教学环境的设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充分考虑每名学生的特点,实施多元化、个性化培养。
3.4兼容并蓄
要更多的为学生创造国际交流的机会,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提高学生“专业+外语”能力,把国际国内尤其是周边日本、韩国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成果加以提炼和吸收,实现高校之间、国际国内之间、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作者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