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令人痛恨的小人
2018-05-14
孟达三次背弃旧主,终至败亡,在史书上留下了“反覆”之名,成为三国最令人痛恨的小人。但分析认为,从实际情况分析,孟达“反覆”的背后还有深厚的社会背景,从他身上,可以折射出半部蜀汉政治史。
孟达一生三叛,堪称“吕布第二”
关于孟达,一般的评价为三次背弃旧主,害死关羽,堪称“吕布第二”。
当年天下饥荒,孟达和法正不谋而合一起来到了西川为刘璋效力。刘璋待孟达不薄,让他当将军坐镇一方。可是后来刘璋不听众人劝告,执意请刘备入川,还叫孟达和法正去迎接刘备。没想到孟达和法正二人看到刘备英雄了得,于是就投靠了刘备。
孟达后北攻房陵。房陵被攻下后继续进攻上庸,刘备私下担心孟达难以独自担任,于是命刘封自汉中统领孟达的军队,与孟达会合于上庸地。无奈,孟达只能和刘封一起镇守上庸之地。但心中已经对刘备有所不满。
关于关羽的死,孟达被认为有很大的关系:当年关羽被围樊城、襄阳时,曾要求刘封和孟达派兵援助,但孟达却给刘封出主意,让他不救关羽,刘封听了孟达的话就没有救关羽。
后来关羽战败被杀,孟达因畏惧被治罪,再加上跟刘封不和,于是率部投降曹魏。
孟达投降曹魏后,在曹丕时受到重用。而在曹丕死后,孟达再次背主。当时桓阶、夏侯尚都已去世,孟达因心不自安,在诸葛亮引诱下,企图归蜀汉,孟达又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申仪将孟达计划泄漏,司马懿写信安抚孟达,暗中遣军进讨。
后来司马懿包围上庸十六天,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司马懿因而破城斩杀孟达,传首京师。
这可把诸葛亮害惨了,本来北伐形势一片大好,可孟达这边一出问题,加上后来又丢掉了街亭,粮草不济,诸葛亮只好放弃北伐,撤军回到汉中。
孟达绝刘降曹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
不过,有分析认为,孟达一生三叛,有如三姓家奴,其实并不仅是人品使然,其背后还有深厚的社会背景,从他身上,可以折射出半部蜀汉政治史。
在刘备占领益州之后,其统治集团内部除了起兵之初跟随他的心腹旧部外,主要存在三个政治派别,即随其入益州的荆州集团、益州旧有的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荆州集团以诸葛亮为首,主要包括刘备在荆州时加入其麾下的荆州人士;东州集团以法正、李严为首;益州土著集团则由益州本地的地主构成,以黄权为代表。
刘备取益州,东州集团主要人物先后归附刘备,对刘备攻占益州帮助极大,其中法正、孟达等人得到了刘备的信任和器重。然而,东州集团的地位骤然提升,严重威胁到了荆州集团在刘备政权内部的主导地位,双方矛盾开始激化。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占领汉中之后,“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原本孟达是单独领兵攻房陵,在蒯祺遇害后,先是刘备“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实际上剥夺了孟达的军事指挥权,成了刘封的部下;其次是在平定三郡以后,连降将申耽、申仪都有封賞,偏偏孟达不在其列,有功不得赏。刘备对孟达态度发生变化的关键点就在于蒯祺遇害。
蒯祺属于荆州中庐大族蒯氏,他的妻子即是诸葛亮的大姐。因此事,诸葛亮对孟达可谓是“切齿”。更为重要的是,蒯氏家族与荆州特别是襄阳大族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家族利益。孟达攻房陵,虽说是刘备的命令,但攻杀蒯祺却是荆州集团不能容忍的。
孟达攻杀蒯祺后,刘备派刘封统率孟达。刘封虽为刘备义子,但实际上属于荆州集团,具有刘备心腹与荆州集团骨干的双重身份。当时的孟达可谓孤立无援,为自保,绝刘降曹亦在情理之中。
不支援关羽是孟达的责任吗
分析认为,孟达降魏是其在荆州集团攻击之下为自保而做出的无奈之举,是荆州集团对东州集团斗争的阶段性胜利。那么,不支援关羽是孟达的责任吗?
《三国志·刘封传》载:“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从这段记载来看,并没有特别点名到底是谁“不承羽命”。
此外,孟达降魏之时,做出了一个不合常理的举动,即“表辞先主”,文章中有一句是“臣委质已来,愆戾山积,臣犹自知,况于君乎”。分析认为,所谓的“愆戾山积”并非一般所认为的是不救关羽,因为当时孟达已经失去了军事指挥权,救不救当由刘封决断;同时由于两大集团的矛盾激化,孟达也不可能影响刘封对待关羽问题的决策,不救关羽显然是刘封的决定,因此这里的“愆戾山积”所指应是攻杀蒯祺,得罪了整个荆州集团。
(《探索与争鸣》2009年11期、《百家讲坛》2010年11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