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润物细无声

2018-05-14刘硕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革命民族传统

刘硕

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革命文化更是我们国家自始至终不断发展进步的精神层面的指挥塔,领航灯!随着2017年10月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人民大会的胜利召开,弘扬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革命传统文化,成为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达。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凝聚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的文化,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直接来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和优质资源,在今天尤其值得重视和传承。

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犹如点点入地的春雨,将文化渗透进学生的心灵。为了既能做到润物细无声,又能令学生主动的愉快的接受我们的浇灌,作为担任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普通老师,我组利用多种形式如利用课堂教学,高端学生讲座,社团活动等,渗透、继承、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一、夯实专业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凸显革命文化

在高三年级的复习课和习题课中我们组的王颖老师也把红色革命传统作为《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两个模块考查的开放性试题,然后进行整合,以专题课的形式呈现,王老师选取了几道很有代表性的相关题目,如2017年西城期末,时下流行的一款题以《重走长征路》冒险主题游戏为背景的理解长征精神的试题,2018年门头沟一模用哲学观点谈谈,以召开主题班会形式设计《走好今天长征路》的认识等等相关试题。结合这两个模块现有的知识结构,串讲相关时政背景,系统分析这类试题的命题规律和答题逻辑使学生在应对这类专题问题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储备和逻辑。这对于在高考试题形式内容都发生着深刻变革,强调试题答案中能够发现学生学科素养梯度的今天,有着尤其特殊的意义。

二、利用微课平台,围绕革命文化发力

除了针对自己现有的固定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手段结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外,我基于《政治生活》的第六课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内容设计了三节微课,如在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一课中,我在导入环节以“中国梦”的百年畅想为开端。引导同学们的思路跟我一起回到80余年前的的动荡中国,一起关注一本名为《东方杂志》的刊物,此本刊物也对当时的民国知识分子发出过“你的梦想是什么的拷问?”我从中挑选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回答来让我们感受一下那个年代人们的梦想。引导同学们感受到当年这些知识分子的梦想是对那个民族危机步步加深,支离破碎的旧中国的呐喊和呼嚎。认识到这些知识分子代表了中国社会的良知,他们的梦想集中在一起就四个字“民族救亡”。然后紧接着再帮助学生调动自己历史课上的知识内容梳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为了摆脱民族衰亡,中国各个阶层和政治力量所做的诸多努力,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认为中国的问题在于器不如人而推进的洋务运动,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认为中国的问题不是出在器物层而是出在制度上,是制不如人推动君主立宪,再到孙中山先生认识到依靠改革的修修补补是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要进行一场革命,创建一个民国,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引发同学思考为什么这些仁人志士的救亡图存努力都没有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

通过呈现一组记录史实的图片引导同学看到从国内革命战争时代,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时期,再到争取人民解放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难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整个微课设计的过程中充满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革命文化传统,把这个重要的文化基因融入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思考,既有效的达成了我们的学科核心素养中要求的国家认同,又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自觉的树立了对我们国家的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等多方面的自信。

三、积极组织社团活动,巧妙融合革命文化

除了利用学课堂授课,网上微课外,政治教研组还积极探索,通过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渗透融合革命文化、红色经典等内容。这一年以来政治教研组先后成立了由宋老师主持和指导的学生模拟联合国社团,陈老师负责指导的“时政论坛”学生辩论社团。在这两个学生主导,老师主要负责指导和从旁协助的社团活动和相关赛事准备中,指导老师都有意识的融入了相关革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宋老师在给学生讲解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发展中就包含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中国外交事业上所体现的非凡的外交智慧和民族精神。陈老师在设计时事论题和设计学生模拟辩题的时候也会选取相关内容。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除了社团活动内容本身外还获得了新的综合性的素质提升。同时对于我们老师而言,又探索出了除了课堂教学外的新的环境模式。社团活动成为了课堂的有效延伸。这样讲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对一个个实际的外交问题,辩论议题的探究,使得革命文化的教育可以由浅入深的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逐步增强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认知。

通过这样有特色的社团活动,我们也认识到教师不是给学生答案的,而是激发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学生是学科渗透传统文化的主体,这样的效率更高,认同度也更高。这样有意义的社团活动,学生参与热情极高又有很实实在在的收获与提高,我们组会持续把活动常态化的开展下去。

上述在围绕革命文化的种种教学实践中,我和组内教师有一个共同的感触:只有在学生的内心中,铺洒下革命文化的种子,才能讓我们的未来,更具有文化自信、大国自信,才能让我们的强国之路,越走越宽广。

猜你喜欢

革命民族传统
MINORITY REPORT
中国的出行革命
少年力斗传统
传承 民族 文化
粉红革命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民族万花筒
颜色革命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