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出版社组稿策划的困顿分析
2018-05-14刘小连
刘小连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高品质的教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方式的改变和对教材质量的高期望倒逼着出版社需要在文本阅读载体形式及内容等方面做出改革和探索。笔者根据在出版单位的工作经验,通过分析江西的高校教材市场,对如何应对市场低迷和组稿困顿等提出了一些思考。
高等教育教材市场和基础教育教材市场有非常大的区别。前者的读者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基数有限,选题方向则是根据大学生品目繁多的课程设置而来;后者则反之,读者对象则是基数庞大的中小学生,教材的品种也即是语文、数学等有限的几个科目。因而,基础教育市场成了出版单位和图书供货商竞相追逐的“香饽饽”,有了它等于也就有了保障利润来源的“尚方宝剑”。相反,高校教材市场相比较而言,则显得惨淡许多。一则,高校教材市场总额有限,所需品种繁多,单品种教材的利润贡献率非常有限,尤其是专业课教材更是如此。二则,部分出版社的市场垄断地位挤占了小型出版社的市场份额。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是国家重点支持做强做优国家层面的唯一的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之核心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其他出版社无法比拟的优势,加之近年的“两课”教材、“马工程”教材的出版垄断政策,国家规划教材的评选、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资源共享课建设和视频公开课建设,使其更加拥有超一流的出版资源,其垄断地位正在形成。综上,小型出版社的高校教材类的策划编辑则有余心却力不足,出现了组稿困顿。
1 低迷与困顿
1.1 市场之低迷:高校教材市场的现状
1.1.1 学生自愿购书,很多学生认为花钱买教材实属“浪费钱”。
以笔者接触的江西高校为例,部分院校如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院校都实行了学生根据自己需要、自行购书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初衷是鼓励减少浪费,有效节约资源,降低学生的求学成本。然而,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很多老师反映,上课的学生没有教材实在是太普遍的事情了,甚至是专业课也没有教材,学生宁愿花几千元购买手机,对于教材费用的花销则是能省则省,或是用学长们的旧书,或是三五个人共用一本书,或者是干脆一个手机代替了教材,成了名副其实的“低头族”,因而,授课效果大打折扣。学生花钱购买教材的主动性不高,降低了教材的需求量,缩减了市场份额。
1.1.2 市场份额有限,供货商多。
据估计,江西省有高校100所,江西高校教材市场约有5亿元码洋,全国有近600家出版社参与竞争,每个出版社在江西的平均市场份额约为83万元。加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在“两课”教材、“马工程”教材方面的垄断,导致其他出版社的市场份额更少,生存压力增大。
1.1.3 外省部分出版代理商低折扣“倾销”,挤占市场。
省内(江西省)市场份额有限的前提下,外省部分出版代理商为了挤入江西省市场,不惜以低折扣、高发行回扣为筹码,以此博得教材购买商的眼球,导致恶性竞争,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单本书的销售成本,挤占了利润空间。
1.1.4 公共课教材品种繁多,可选余地大,专业课教材品种少,有的甚至没有可选教材。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树木砍伐受到限制,市场上可供纸张量减少,纸张单价升高,出版社印刷成本增加。纸张和销售成本的增加,进一步抬升了出版社的前期成本投入,加之专业课选课人数有限,教材很难正常出版,则导致很多小众的专业没有教材可选,而公共课相对来说选课人数较多,教材单次供应量大,单本书出版的成本大大降低,这也就导致大部分出版社为规避前期风险,竞相追捧这种大码洋的公共课教材的开发。因而,教材市场公共课教材品种繁多,而专业课教材品种少甚至没有。
1.1.5 传统教材多,立体化、多元化教材少。
信息化时代到来后,3G、4G手机和电脑得到了普及,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对阅读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在的教材市场还是传统教材多,立体化、多元化教材很少。
正是由于高校教材市场出现的这五大现状,奋斗于高校教材市场的策划编辑则陷入了深深的组稿泥潭。主要如下:
1.2 组稿之困顿:出版社组稿策划的现状
1.2.1 对高校教材市场深入不够,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研究有限。
随着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是从未停止,高校到底要培养什么人才,如何培养人,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是什么,课程设置发生了哪些变化,也存在越来越多的未知数。深耕教材市场的策划编辑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研究有限。
1.2.2 对现代高校大学生群体研究不够,对其内心需求仅凭经验想象。
现代大学生的年龄特征是什么,对阅读有哪方面的需求,什么样的教材是受大学生欢迎的教材?这些问题都在困扰着策划编辑的组稿思路,很多策划编辑则是根据前辈的经验或是其他出版社已出产品来确定自己的选题方向,缺乏对大学生群体对教材需求的了解。
1.2.3 局限于省内高校、省内作者队伍,“走出去”意识薄弱。
优秀的作者资源是优秀作品的重要保障。由于地域的限制,大多数的策划编辑在选择书稿的编写团队时,往往从身边的、熟悉的作者资源入手,融合性、跨地域性择优录取编写团队的意识不强。
1.2.4 策划含量不高,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缺乏合理有效的统筹性、计划性,很多情况下是“一块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
1.2.5 困于前期投入大,不敢轻易尝试立体化教材的建設。
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立体化教材需求增加。然而,立体化教材由于投入大、研发成本和技术要求都很高,一般的出版社都不敢涉足开发并提供相应教材。
鉴于高校教材市场的现状,高校和出版社编辑如何创新与突破呢?
2 创新与突破
2.1 高校之创新:完善体制机制,营造宽松的购书环境
2.1.1 高校应完善体制机制,引入竞争机制,把传统的教材管理部门推入到市场竞争的洪流中,推行教材采购招标管理,切实从学生服务的角度做好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2.1.2 有效引导学生良性购买教材。
高校应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与市场接轨,使出版社的教材直接销往学校,降低成本,用经济杠杆使学生感受到实惠。
2.1.3 把好教材选用关。
教材质量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水平。教材管理部门应从学生的愿望出发,与教学管理部门及教师进行协商,尽量使用具有新版本、新内容、科学性、系统性的优质教材,坚决避免使用内容过时的老教材,要让学生感觉到有保存价值,有买的必要。
2.2 出版社之突破:转变经营思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高校教材市场的困顿严重制约了大学出版社的发展,在残酷的市场面前,大学出版社只有转变经营思路,顺应市场,破旧立新,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具体如下:
2.2.1 转变组稿思路,精挑优秀作者,编写高质量、受学生欢迎的教材。
优秀的编者(作者)是高质量教材的有力保障。鉴于惯有思维和工作经验,出版社负责组稿的策划编辑更多地是与自己熟悉的、身边的、省内的作者打交道,因而大部分教材倾向某个学校或者某个小领域内的校本教材,延伸力和生命力有限。因而,出版社因做好顶层设计,合理地制定制度,有效引导策划编辑迈出熟悉的作者圈,向省外优质作者靠拢,编写出优秀教材。
2.2.2 加强业务能力学习与培训,引导策划编辑做学术型编辑。对话市场,对话作者,对话学术前沿,才可能及时捕捉到有价值、有意义的优秀选题。
2.2.3 完善优质产品线,深入研发双效显著的品牌教材和重点图书,逐步以产品线思维策划、组织选题。
产品线思维是出版社获得品牌教材和重点图书的重要思维方式。构建优质的产品线,可以形成稳定的作者队伍及营销渠道,有利于出版社的长期、稳定发展。
2.2.4 提升教材品质,向精品教材、数字化立体化教材迈进一大步。
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因而出版社应根據自己的特点,积极参与和开发适合自己的数字化立体化教材,确保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能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单位:江西高校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