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中学生德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5-14邢亚荣
邢亚荣
自媒体时代中学生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自媒体工具逐渐普及,中学生社交范围变广,中学生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价值观念尚不明确和坚定,是非明辨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自媒体时代中学生的德育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首先,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德育工作相对滞后;其次,学校应试教育严重,德育工作活力不足;再次,家庭榜样观念淡薄,德育工作相对缺失;最后,中学生自身对主流价值观的践行能力不足。对此,需要完善监督机制,规范网络媒体行为,革新学校德育工作手段,同时,完善家庭德育环境。
当前,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介入人类社会,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网络自媒体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中学生群体中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可以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学生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开展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可能与挑战。
1 自媒体时代中学生所面临的环境变化
1.1 自媒体深入到中学生生活中
“自媒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作家丹·吉尔默提出。他认为,媒体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传统媒体、新媒体和自媒体三个时代。时至今日,自媒体的内涵已经发展为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媒介,以及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在自媒体时代,普通大众作为传播主体,通过特定的媒介在互联网上分享信息。
根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其中10至19岁的青少年占19.4%。另外,67.47%的中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在 1 小时以上,有 21.76%的中学生日上网时间为 1-2 小时,每天的上网时间为 3-4 小时的中学生有 7.47%,还有 3.3%的中学生每天上网超过 4 小时。这些统计数据表明,中学生并没有游离于互联网世界之外,反而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近年来,适合中学生群体所使用的社交软件也一直呈增长态势。因此,对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必须在清醒认识这一前提下展开。中学生的德育工作一旦忽视自媒体在中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1.2 中学生社交范围变广,易受网络暴力影响
自媒体时代的中学生社交范围广泛。与互联网普及前不同,他们不仅会同周围的同学交流。也会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同陌生人进行交流。中学生的社交圈子正在逐渐扩大,由此带来的影响有正面也有负面。由于网民几乎涵盖各个年龄层次,中学生在网络上分享信息时,常常会同这些陌生的网民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会有一些提高。但是,自媒体时代的互联网上也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很多时候,同中学生群体进行交流的网民素质并不高,这些人往往会使用一些粗俗的语言在网络上同他人交流,有时候,这些网民也会把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宣泄到网络上。所以,在自媒体时代,随着中学生社交范围更加广泛,他们有更大的可能会接触到网络暴力和其他不适宜的信息,也更容易被错误的价值观引导。
在中学生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互联网上的网络暴力行为已经成为越来越不能被忽视的社会现象。目前多数学者都将网络暴力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网络暴力指的是人们通过网络进行的违法行为。而狭义的网络暴力,则指的是人们在网络上通过不恰当的言论或手段,对其他人进行的攻击活动。网络暴力会对当事人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虽然发生在网络上,但是却可以实实在在地作用于生活中的当事人身上。
最关键的是,网络暴力充斥在网路上,中学生可以轻易接触到这些。并且时常成为受害者。2013年8月初,多年受湿疹和抑郁困扰的英国少女汉娜·史密斯在某网站注册的主页上发布求助信息。可是,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她的回帖中却充斥着“肥婆”等负面的评论。持续的谩骂、诅咒和人身攻击,最终令这名女孩精神崩溃。
1.3 中学生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
自媒体时代,中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多,而且主要的信息来源已经从传统媒体转移到了网络媒体。在自媒体时代,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更加便捷,使得人们可以更容易地传播信息。而网络的隐蔽性使得在网络上传播的信息监管较为困难。有时候,为了获得关注,中学生群体常常会制造或转发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信息,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但是他们对传播的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差,很容易转载一些传递错误价值导向的信息,这是德育工作需要注意的。
2 开展中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2.1 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德育工作相对滞后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尔德.丁.汤因比曾说:“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能用于善恶两个方面。”现在回过头来看,最近几年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的确符合他的论断。自媒体在给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多良性影响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中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方面,自媒体时代继承了网络信息的庞杂性的特性,这一特性虽然为中学生扩展能力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是,海量的信息,尤其是交互性极强的大量信息给中学生带来了强大的信息压力。同时,由于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隐蔽性,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色情、反动等不良信息。虽然监管层面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工作,但实际工作滞后于问题本身,依旧无法做到十分完善。监管层面的确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来净化网络环境,但也从某种层面印证了当前互联网上依旧存在着不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信息。
另一方面,网络环境具有诱惑性。在自媒体时代,网络上的信息更新速度很快。为了引起关注,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作者往往会为自己的信息取一个比较新颖的名字。这种取名方式很容易引起中学生的好奇心,吸引更多的中学生主动浏览这些信息,进而关注信息的作者。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开拓中学生的视野,但是,部分缺乏自制力的中学生也许会沉迷其中,甚至会崇拜信息的作者。当信息的作者试图通过比较隐蔽的方式传播错误的价值观念时,中学生很难进行有效识别,这给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2.2 学校应试教育严重,德育工作活力不足
首先,德育相关课程的实际效果未达预期。对于中学生来说,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和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是提升道德素养,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完成中学教育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最近几年,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中学德育课程的学时安排有所增加,学校对学生德育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改善。可以说,在完善德育课程设置层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直接的德育课程效果却很难得到中学生的认同。袁园在对上海闸北区的调查中,发现有 59%的初中学生觉得“思想品德课上老师讲述的道理对实际生活”有很大的指导、帮助作用;有 64%的初中学生“当你看到学校、班级同学的一些不文明现象时会主动劝止”;高中学生在回答“觉得思想政治课对你判断事物是非标准的确立影响如何”中“有很大的影响”占 22%,“有一定的影响”占 45%。可以发现,不论是初中阶段还是高中阶段,德育课程对学生都有着比较明显的正向作用。但是,依旧有不小比例的学生并没有完全接受德育课程的教育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其次,德育内容的渗透不到位。一个学校,并不是单纯依靠德育课程以及德育教师来开展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包括学校领导以及各科教师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都应该承担起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任务。虽然近年来,各级中学在选聘教师以及制定考核制度等方面,都对德育工作予以了一定的关注,但整个德育队伍的工作落实情况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在中学现有的整体评价方式以及升学制度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本来应该承担德育工作的各科教师,往往只会负责本学科的教学,很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内容,这就造成了学校中德育的职责被归结到德育教师的身上。而本来应该承担德育任务的学校机构,如教导处等。往往将自身的工作更多地体现在对中学生的管理层面上,单纯地将工作停留在告诉学生不可以做什么。如此,在中学里,各种承担德育工作的力量很难形成统一的力量,学校自然也无法对其进行整体的调配。而本来应由各方共同承担的德育内容,自然也无法完整地渗透给中学生。
2.3 家庭榜样观念淡薄,德育工作相对缺失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也是孩子最初的教育场,其天然的、基础的、可塑的环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家庭德育对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中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的生活化特性,可以作为学校德育的有效支撑,帮助中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相关的德育内容。
由于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并不均衡,虽然国家进行了相关的改革与调整,但优质教育资源依旧比较集中。很多家长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往教育相对较好的学校或地区接受教育。这就使得在大多情况下,他们的子女就读的学校离家较远,导致很多中学生在初中一年级就开始住校,进行集体生活。即使没有住校的中学生,也由于课业负担的逐渐加重,渐渐失去了同父母深入交谈的时间。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应如何对子女进行家庭德育教育。此外,部分家长家庭榜样观念淡薄,不注意自身言行和道德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举止。
2.4 中学生自身对主流价值观的践行能力不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工作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有64.3% 的中学生表示能够完全认同核心价值观,32.9% 的中学生部分认同核心价值观,只有 2.8% 的学生表示不认同。可见,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的认同度。但是,近七成(68.1%)的中学生表示仅仅能够做到一部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只有 27.8% 的学生表示能够全部做到。
当前,部分中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着功利化的倾向。石峡在《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第一中学德育实效性研究》一文中,曾经对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经过科学的调查,在关于学生价值观念的调查方面,作者发现在未来从事职业的选择上,有56.8%的中学生倾向于选择赚钱较多的行业,有26.3%的中学生选择既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又可以贡献社会的行业,仅有16.9%的学生会优先选择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作為自己从事的职业,这些数据表明,在中学生群体中,部分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着功利化的现象。当前,我们的国家的经济发展正处于新常态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人们的追求往往倾向于物质生活的富足,功利化思想严重。这种思想在中学生群体中也存在,一些中学生并不认为课本上的知识会实现自己的欲望,认为读书无用。并且这些中学生很容易在自媒体上找到认同这种思想的信息,进而误以为他们的认识是正确的。相比认真学习文化知识,这些学生反而关心眼前可见的实惠,进而寻找一些他们认为迅速的成功道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部分中学生的价值取向。
3 提升自媒体时代中学生德育效果
3.1 完善监督机制,规范网络媒体
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隐蔽性、持续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大量不良信息很难在第一时间被甄别出来,从而持续在网络上对中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为了给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必须及时消除他们周围的不良信息,我国已经加强了相关的立法工作。于2017年6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一章第十三条中明确提出,国家支持研究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依法惩治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可见,我国已经在法律层面逐渐完善了对网络平台的监管。此外,还可以通过制定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奖惩机制,促使各网络平台进行自我监管。同时,畅通相关的监督渠道,确保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不良信息并进行处理。通过多种举措,确保中学生所处的网络环境有利于开展德育工作。
3.2 改进学校德育教育方式,加强对中学生的引导
在自媒体时代,绝大部分中学生已经可以熟练地通过网络终端在网络上浏览以及发布信息。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注意到这种趋势,并根据这种趋势对本校的德育活动进行一定的调整。如建立专门的德育公众号,完善校园局域网的建设。在文化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自媒体平台的特点,开辟适合当代中学生的网络德育课堂。同时,增强德育课程的时代感,如通过分析网络上关注度较高的事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另外,学校的德育工作者,也应该熟练使用各大自媒体平台,利用网络资源提升自身的教育技能。在课余时间,德育工作者应走进学生的网络生活中,通过学生常用的交流平台与学生建立顺畅的联系,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3.3 完善家庭德育环境
影响中学生家庭德育教育的因素有很多,如中学生与家庭之间的空间距离的大小,以及与家庭成员间是否有深入交谈的时间,还有一些是由于父母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德育教育。在自媒体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将家庭德育环境放到网络上进行,将家庭德育的正向影响最大化。
首先,父母可以尝试掌握子女常用的社交软件,在网络上同子女建立沟通,这样可以拉近父母与子女间的空间距离。并且,由于网络社交软件的延续性要比面对面谈话好,使得父母可以在网络上持续对子女进行德育教育。其次,自媒体时代的信息量巨大,中学生很可能会在步入社会以前就接触到网络上反应社会阴暗面的文章。对此,家长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要将子女所困惑的事情进行事实和价值分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田家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