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包豪斯的四大原则
2018-05-14来俊男
来俊男
包豪斯设计学院是现代设计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摇篮,他们的设计多是以功能主义和理性的分析为依托,依靠科学技术为动力,采用标准化、机械化和理性化的方式,极大限度的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仍为现代设计教育普及和推广。
包豪斯(Bauhaus)由德文“Bau”(建筑)和“Haus”(房屋)组成,意为“建筑之家”,音译“包豪斯”。包豪斯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最初是关于建筑及产品设计的学习。包豪斯的概念是丰富而复杂的,具有高度的文化特征和强烈的时间感。包豪斯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第一时期,魏玛时期(1919-1924)格罗皮乌斯的理想主义时期,第二时期,迪索时期(1925-1930)迈耶的共产主义时期,第三时期,柏林时期(1931-1933)米斯的实用主义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包豪斯所经历的三大时期的不同精神造就了今天的包豪斯。在格罗皮乌斯的指导下,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围绕着设计的四个原则展开,分别是:
1 高度重视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
1923年,在魏玛格罗皮乌斯的展览展示了艺术灵感与工业技术的完美结合。这个新概念是基于新的世界观、新定义和艺术与技术相互结合的普及。在《包豪斯宣言》中写道“艺术并不是常规笼统的职业,实际上艺术与技术具备一个统筹关系,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没有阶级关系的包豪斯,我们并不赞同艺术家与技术家之间存在很大的壁垒”。为艺术而艺术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了,加强了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
2 以人为本,强调功能性
格罗皮乌斯早前提出,一个完美的行业在技术方面,想要通过提高品质满足必要的有效的市场份额是不容易实现的,如果想要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是由它的功能性决定的。大到一栋建筑,小到一把椅子、一个容器,必须通过去研究其本性特征才能使其功能发挥得当,因为他们的使用目的是需要充分满足的。最具象征意义的作品包豪斯校舍的设计,打破了洛可可和文艺复兴以来传统设计的模式,它以轻巧、紧凑、大方、简洁的设计方法,说明了功能的重要性,影响至今。在西班牙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的外观上,米斯·凡德罗使用了明了的构造、高新的材料、细致的骨点和舒展的空间,尤其是那把巴塞罗那椅表达了他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手法。米斯·凡德罗认为:“ 我们不考虑形式问题,只管建筑。形式不是我们工作的目的,它只是结果,好的功能就是美的形式”。这些都是功能性的体现。
3 尊重自然和客观的原则,强调简洁的美
3.1 自然
在包豪斯的眼中,设计有必要根据自然与客观规律进行。成为设计师的前提是同自然的沟通和交流。设计者是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设计理应顺着自然的增长界定,而不可一味的模拟复制。
3.2 简洁
总体而言,包豪斯的设计简洁明了,具有流线型的特点,在其许多设计中或著名的理论中均有体现。例如布劳埃的钢管椅,拜尔的无衬线字体,米斯·凡德罗所提出的“少即是多”等都反映了当时简洁的风格。到目前为止,这种简洁的风格对我们今天的设计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4 注重科学理性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4.1 科学理性
包豪斯的历史上两大分水岭即感性和理性的时代,曾是以感性的美学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但后来由于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的舆论压力以及人民政府和工业界的抨击,包豪斯面临着经济和舆论的双重压力开始改变,正直汉斯·迈耶的共产主义时期,科学理性的美学思想出现,帮助包豪斯打破尴尬局面。“科学理性”不仅满足了是指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公共生活需求的扩大,更加促进了包豪斯的产品流通,并在公众的思维中留下“科学理性”的设计风格。
4.2 实践
这种做法应该是在包豪斯教育体系中占据首要的一个人物。包豪斯是一种“工厂学徒制”的学习系统,该系统已被重新分类,分别是设计教学、技术教学和预科教学。学生在实践工厂学习了设计原则和表现手法以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工艺制作和后期的设计学习。“纯粹理性的艺术”是莫霍里·纳吉的观点,并由此他将包豪斯的实践推向了高潮。莫霍里·纳吉提倡创造力和在现实生活中服务的实验形式,他希望通过这样的训练,探索学生内心的期望和天赋,这是一种偏向实践教学的课堂模式。
包豪斯对历史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与创作的设计灵感对艺术与技术的全面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出了现代设计与美学的原则,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包豪斯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对于当下的设计时代而言,也独具现实意义。
这些上世纪的语言,着眼于当下,在现代的设计领域仍然没有丝毫的落伍、过时之感。这种精神依然存在,促进了现代艺术院校的进步与发展。包豪斯作为德国魏玛综合艺术设计学院,虽然它是“现代主义设计的启蒙”,但它的教学时间只有10余年。然而它的思想与美学,以及独特的教育理念,促进了现代主义的变革,促使现代设计运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改变了现代艺术院校的新格局,對现代艺术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