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训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关键问题思考
2018-05-14许兆新陈潜心
许兆新 陈潜心
大学是关键的三观养成期,黄金的四年,影响人的一生,影响一个家族,影响着国家的未来,所以,高校的责任厚重又厚重。在教育国际化以及全球经济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教改革是各国家关注的重要发展问题之一。本文从对国内外高校校训的研究出发,分析了校园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希望、目标和方向的影响,提出了通过与时俱进地开放地丰富完善校园文化、把文化落地凝聚到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等实施建议,通过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不同国家大学的校训也反映了这个国家人才培养的理念,也就是对人才的期许。
对比中外大学校训,会明显感受到文化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面对新技术、新思想、立足世界去审视我们科技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难发现,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无论文化,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状态,甚至人的素质等都是不能孤芳自赏的时代。要走向世界去和全球竞争,使我国立于世界强国实现中国梦,对人才的认识、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等都有必要去认真思考,这是关系到国家未来走向的大计,虽然也许要多年后才能评价成效,但必须从现在起步。
1校训与感悟
纵观国内高校,从顶尖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學,到各类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再到地方院校,校训都凝聚着学校的办学主旨,体现了学校对莘莘学子的殷切厚望,践行着高等学府的神圣使命和任务,遍览这些含义深刻的文字,剔除时代的烙印,针对108所高校的校训进行分析,究其深意,注重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德、学、志。首先重德,主要包括真、善、信、毅、诚等;其次学识,包括态度、方法,如博学、践行、严谨、求是、思辨、创新、勤进;再者就是儒家倡导的为学经世济国,博学济世、新民、奉献等。这些校训品味起来,取自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感觉往往更厚重些,更契合大学精神,例如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体现的是一种追求,有让人肃然起敬的感觉。
但是,普遍来看,这些校训展示的内涵师生能体会多少、受多大影响,带给师生的烙印深度,无论定性定量难以考量,可强可弱。如果学校没有形成浓厚传承的校园文化,学校的方方面面治校战略和措施没有统一灵魂,没有载体可依托,就很难根植到师生心里,校训的落地靠文化。从国内高校的校训感受到的是老师在说话,重在教诲、焦点虽也在人,但我作为学生即使做到了将来又会怎样,目标在哪里?我和国家甚至这个世界的关系?我的价值在哪?学习意义在哪?如今,高考志愿是家长报的,学什么是学校指定的,虽然也有选修课,感兴趣的寥寥。毕业季满世界投简历,招聘会人头攒动,薪酬待遇和大都市恐怕是主要选择因素。生命的意义在哪里?精彩的人生该怎么过?似乎很难有答案。
从60余所国外大学的校训来看,感受到的是真理的重要、知识重要、你很重要、你能改变世界。能让人看到方向。
这些校训,大部分都站在受教者的角度去看,让受教者受益。不是要求,不需考量,朴素,具体,容易抓得住,根植到骨子里。
2高素质人才培养关系未来发展
人才成就未来,教育成就梦想。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机器人、三维(3D)打印等现代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培养与争夺成为焦点。
素质的一般定义为: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身体的健康程度,以及家族遗传于自己惯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智商、情商层次高低以及职业技能所达级别的综合体现。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要求和趋势,综合素质是现今快速发展、日益全球化形势下必然的人才培养方向。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关键是素质,而不是知识。竺可桢曾经说过:“大学教育的目的,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爱因斯坦说,“大学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牛津大学向来排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认为大学应提供博雅教育而非纯粹的职业训练,一直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以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全人”。哈佛大学致力于提供博雅教育,培养有教养的人。
3重视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工作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具体体现。校园文化既表现为显性的诸如教育目标和课程文化,又表现为潜在的诸如学生交友关系、师生关系、学校以及班级的氛围等。校园文化对素质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彰显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以及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文化,其中以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因此,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
4校园文化应该随时俱进,丰富其内涵
由校训看,国外世界知名大学的校训体现了目标、追求真理和生命的意义的重要性,国内高校校训中体现的是真善美诚信等道德标准和严勤等治学态度,这些都应该是国内外高校文化建设应追求的正能量,同时,具有国际视野,面向世界和人类,追求自由、荣誉、价值,坚强意志等都应该是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夫人着力点。大学阶段是青年人关键的三观养成期,黄金的四年,影响人的一生,影响一个家族,影响着国家和世界的未来,所以,提升综合素养,塑造完善的人格,培养促进国家、世界经济繁荣、科技进步、人类文明的创新人才是全球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向。校园文化的养成是在学校发展和建设的各项事务中体现和形成的,是做事的态度、风格、途径、目标和评价等全过程的内在精神的反应,校园文化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解读,也应该不断丰富和完善,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国内外高校互相吸取校园文化中精髓,是国际教育领域变革的重要任务。
5应有意识把文化内化到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
美国芝加哥大学常务副校长艾瑞克·艾萨克斯演讲中谈到,不过10年时间,智能手机App现在已有800亿美元市场,这意味着现在30多岁开发这些App的人,以前大学时没学过任何一门和开发这些App相关的课程。技术的挑战可能会使得专业教育一夜之间就过时了。乔布斯曾经说过,苹果光有技术还不够,技术和人文艺術的结合,才给苹果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他指出,教育不仅仅只是让知识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转移,而是让学生学会问那些最基本的问题,掌握最基本的工具,以此迎接未来的任何可能和任何挑战。他大力提倡博雅教育。目前,大部分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其实是没有达到培养目标的,就像产品达不到标准一样,原因可能是原材料、也可能是标准、也可能是市场氛围,当然肯定是生产过程有问题。就个人对高校人才培养相关工作的认识看,主要原因在于在招生、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过程管理、课程设计等过程不精准,国内高校尤其缺乏深入到位的研究和设计,往往因人而为,因政策而为,因时而为,拍脑袋而为,比如关系到具体操作的人才培养方案环节,每个教师、校友、在校生都深有体会,如果让他们发表意见的话,肯定每个人你都会感触颇多。培养方案缺少灵魂。值得高兴的是很多高校在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综合改革,例如,清华大学宣布将于今年开始推行大类招生与培养,成立了由校长邱勇担任组长的“大类培养领导小组”,将本科专业归并为16个大类招生,这是一项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改革。北京大学以元培学院(住宿学院)为平台、多院系协作建成“政经哲”等三个跨学科专业。创新育人方式,改善育人生态,把当今的人才培养放到世界的大格局中,做好人才培养方案这一载体和抓手,于细微处见精神。希望改革期的学校把大学精神、家国情怀、未来希冀都凝练到人才培养方中,润物细无声地逐渐形成学校的文化,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6 结语
世界上各国家都重视高教改革,都在探索未来发展思路,全球教育要基于全球视野,无论中外,无论发达和落后,各国家的高校都应该扬己之长,取他人之长,要确保在理念、模式、途径上是先进的,加强缺少的教育,让人乐学、乐己、乐人、乐世。加强人文教育,提升自我价值实现意识,提升改造世界意识教育。加强乐学意识教育,体验知识的价值,提高对知识和探索世界的兴趣。通过校园文化宣传、制度建设及学校各项工作环节的渗透及与时俱进的完善等途径确保校园文化的形成和效用。多方位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履行好大学神圣使命。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