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历程

2018-05-14白艳冰

知识文库 2018年16期
关键词:中国化外交马克思主义

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是我国最早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之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周恩来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在军事、经济、党建以及外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从中凸显出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的不断深刻和在实践中的逐渐深化。

周恩来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过程是呈现由浅入深的发展特点,大体上由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成熟阶段三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的探索内容和实践方向上存在差异,这是与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发展需要紧密相关,但每个阶段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相互分离的关系,恰恰相反的是,每个阶段的探索内容上都呈现递进的关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体现了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上不断深刻,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重大贡献。

1 萌芽阶段: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周恩来在五四前夕到旅欧时期,通过对各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周恩来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萌芽阶段,开启了他为民族和国家利益而进行探索的历程。

周恩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绝非偶尔,与当时的社会时局和个人的生长环境有直接关系。周恩来出生时家境已走向没落,年幼的他受尽了生活的艰辛,在读书过程中对封建习俗产生了深恶痛绝,并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这些成长历程为后来周恩来探寻革命真理,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打下基础。在五四运动时期之前,周恩来赴日本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在这里他通过阅读《震动环球的十日》、《贫乏物语》等著作,开始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随后,周恩来在旅欧期间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通过认真比较欧洲当时的社会思潮,认准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由此,他在巴黎加入了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除此之外,周恩来在旅欧期间,还组织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回到国内后,周恩来与南开学生领袖一起策划救国之策,创办《觉悟》刊物,并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改良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涌现,为了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周恩来加强对其他社会思潮和流派的批判,指出在中国大地上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才是救国救民的唯一选择。

在周恩来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萌芽阶段,周恩来还较为清晰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首先,他提出在中国只有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才能取得救国救民的胜利。周恩来在五四运动后由于是学生示威游行活动的主动倡导者,由此受到反动当局的关押,在长达半年的关押期间,更让他认识到社会现实的残酷,在这种情况下暴力革命意识在他心中开始萌芽,而后,在他赴欧求学过程中,受到英国工人运动的启发,他又进一步认识到请愿行动、示威游行等方式都不能解决无产阶级与资本家的根本矛盾,唯一的方式只有暴力形式。其次,周恩来提出只有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救中国。在五四运动时期,周恩来已经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如在1924年他提出要联合无产阶级,增强反对国民革命的实力,共同向压迫阶级进攻等口号,并发表了《革命救国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等文章。周恩来提到:“帝国主义列强、军阀官僚和洋行买办是中国革命的对象,海外华侨、劳动阶级、知识界、新兴的工商业家、庞大的农民阶级是中国国民运动的革命势力,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国民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联合此五派革命势力,共同奋斗。”强调了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第三,周恩来提到只有共产革命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周恩来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运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得出马克思主义是解救中国的救世良方,要通过共产党主义来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总体来说,周恩来早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主要体现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并积极投入到宣传过程中,这些实践也标志着他已逐渐发展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2 形成阶段:建设统一战线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在1924年,周恩来回国以后就加紧创立和发展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统一战线,他充分发挥农民、手工业工人、民族资产阶级等,形成一个强大的统一战线。在1926年,周恩来撰写的《现时政治斗争中之我们》一文中,对发展统一战线的经验做了总结,并提出一系列新观点,主张号召和发动学生、发动军官,加强同国民党左派的联系,并与国民党右派进行坚决的斗争。周恩来在发展和巩固抗日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做出了杰出贡献,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统一战线策略,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开创新局面,有利于推进革命胜利的取得,这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大地上的具体体现。

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不断深入,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也在不斷加深。自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以来,全党逐渐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共识。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中提到:“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是贯穿着整个党的历史时期,发展成为一条马列主义中国化,也就是中国共产主义的路线;……共产主义不但适用于中国,而且它经过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的运用和发展,已经和中国民族的解放运动、中国人民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而成为在中国土地上生根的共产主义了。”由此可见,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我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总结,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

在对中国革命进行艰辛探索的过程中,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在大革命失败之后,周恩来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必须用武装的革命去反击武装的反革命,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为此,他命令起义军要加强与当地农民的结合,一方面要通过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另一方面还要依靠人民群众,这两个方面构成革命胜利的基本要素。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特别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论是在军事斗争,还是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上,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如支持毛泽东关于游击战术的主张,开辟第二战场,加强非武装斗争与武装斗争的配合等,这些思想具有开创性和实践性,不仅对于探索我国革命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成熟阶段: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周恩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熟时期主要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对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具体来说,在经济建设和外交方面表現如下:

第一,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周恩来在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下,主张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方针。在他领导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如在农业发展方面,周恩来提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领导”的思想。把农业作为国家建设的前提,要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建国初期,我国在执行“一五”计划期间,周恩来提出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发展轻工业和运输业、扩大商业,促进各方面协调发展。随后,周恩来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这是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来思考中国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伟大论断,对于发展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深刻意义。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破坏,周恩来力王狂澜,想尽一切办法将损失降到最低,先后发表《抓革命,促生产》、《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通知》等文章,对于当时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性作用。从整体上来说,周恩来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体现了,他注重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等特点。

第二,对我国外交工作的探索。周恩来在外交工作上的杰出表现是他一生光辉事迹的浓重一笔,书写了他传奇和智慧的外交生涯。他积极贯彻独立自主政策,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周恩来在一次外交部的会议上提出,要把外交学中国化的思想,就是要加强外交的科学化的与系统化,促进中国外交的迅速发展。为此,在由他起草的《共同纲领》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坚持独立自主与和平外交的根本立场,而后,在1952年,加强与西方一些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这不仅是外交上的胜利,也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在1953年,周恩来与印度代表团谈话时数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随着内容的不断丰富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外交方针,周恩来主张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他提到:“我们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应该以平等为基础,而不应该附有任何特权和条件,我们互相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应该以促进各国独立经济发展为目的,而不应该使任何一方。”由此可见,周恩来在加强中国外交工作过程中,结合我国的发展特点而提出了一些观点和见解,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外交工作的健康发展,也是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在周恩来光辉的一生中,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巨大贡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探索和总结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形成了周恩来关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理论思想。对周恩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历程的梳理,不仅是对周恩来伟大实践贡献的总结,也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借鉴的宝贵内容,通过对历史上党的重要领导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吸取经验、借鉴优点,从而实现有利于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目标。

作者简介:白艳冰,女,辽宁铁岭人,铁岭市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接待部主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书院历史文化研究。

(作者单位:周恩来同志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

猜你喜欢

中国化外交马克思主义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HIP –HOP AGANDA?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