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育人,以行教人
2018-05-14叶元清
叶元清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孔子的名言,他把道德教育放在了教育的首要地位;而明代的大学问家刘基也说:“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則强调了美好的德行对人们的影响力。在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这一板块,同样也突出了以德育人、以行教人的思想。借用部编教材总编温儒敏教授的话来说,就是“这套教材处处都注意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
在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中,一共安排了三个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分别是第二单元的“倡导低碳生活”;第三单元的“古诗苑漫步”;第六单元的“以和为贵”。在我看来,这三个单元正是体现了“以德树人,润物无声”特点,分别展示了不同的美德:当代中国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美德;在中国古代璀璨的文化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美德;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社会美德和以和为贵的个人美德。
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倡导低碳生活”,他很好的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国理念,是中国当代绿色环保、持续发展的国家美德的宣传教育。中国在经过了三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之后,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可以说,低碳环保既是国家层面的美德,也是国家和社会对个人的德行要求。在教材的活动设计中,在体现这一美德的同时,也注意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征。活动中的三个资料夹分别是校园低碳环保调查;环保部发表的“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宣传海报;世界自然基金会网站上发表的陈波平的“地球也需要减负”的公开信。活动设计以宣传文稿的方式,在展示当代中学生自我的青春风采的同时,也很好的将低碳出行、绿色发展的道德理念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而校园环保调查放在第一个资料夹,很容易引起学生对身边环保的关注,能够教育学生:环保行动,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这样一来,学生就在无形把自己的环保美德和社会的环保要求有机结合,实现个人德行和国家道德全面培养。
在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古诗苑漫步”设计了三个环节:声情并茂诵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分门别类辑古诗。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古诗的音律美,在品评中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情感美;在整理中感受古诗的广博与精彩。这样一来。结合陶渊明世外桃源的美景,魏学洢笔下微雕艺术美物,《诗经》中清幽迷蒙、缠绵悱恻的美景美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中国古人语言之美、艺术之美、情感之美。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形成热爱爱中华传统文化、爱我中华这一最基本的美德。在这个综合性活动中,不需要老师专门的德育提醒,学生自然就在活动中形成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爱国爱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三个综合性学中,我最喜欢第三个综合性活动。因为第三个综合性学习是单元阅读的一个水到渠成的深化,是一个“社会和谐,以和为贵”美德的自然显现,单元阅读中,《庄子》提倡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德;《虽有嘉肴》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的和谐美德,《大道之行也》是社会和谐这一美德的最高追求,而《马说》与《唐诗两首》则是呼唤社会“和谐”美德的体现。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本身就有了“以和为贵、社会和谐”初步印象。而“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正好设在这个单元后面,也就自然而然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以和为贵”的美德。活动中设计了“探和之义”“寻和之用”和“围绕和的班级讨论会”三个板块,从什么是“和”到“和”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再到学生自己如何做到“以和为贵”的个人实践。可以说,第六单元的阅读和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和”这种美德:从古至今;从国家到个人;从感性的课文编排,到理性的什么是“和”,从理论上认识什么是“和”,到实践中如何做到“和”,编者真正体现了“以德育人,以行教人”。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个人品德。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八年级语文下册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安排,成功的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些理念,而作为教者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以行动来践行 “以德育人,以行教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