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的课堂到底缺少什么

2018-05-14傅淑琰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学案教学模式老师

傅淑琰

今年二月份,春节前夕,孩子们刚刚放寒假,大街上熙来攘往,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折叫卖声此起彼伏,一派节日前的火爆繁华景象。而我们——参加“中国好课堂”培训的老师们,却静静地坐在一中会堂,心无旁鹜地享受着一场课改的盛宴。72岁的老人冯恩洪先生那睿智的目光、深情的话语、儒雅的举止洗礼着每个人的心房。会堂里静悄悄的,毫无浮躁之气,——我们等待这样一场学习太久了,一切都是那么及时,刚刚好!

三天培训,我一场未落,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因为我们学校实行“导学案”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对此却没有更多的认识。作为一名奔五的老教师,我很珍惜能有这样的一次学习机会来解开自己内心多年的困惑。通过学习,对“导学案”也算是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我理解,“导学案”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方法而铺的路,架的桥,搭的梯。而这个路、这个桥、这个梯要尽量方便、通畅、宽达,而且一路欢歌最好。(这样说不知是否恰当)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组织者、策划者、调控者、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这几个环节来完成学习目标,质疑生成,拓展延伸。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达成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

然而,从开学到现在实践下来,心中却有增添了新的困惑:首先就是关于导学案的完成,学生在家的预习无法得到保障。这与我们的生活现状有关。虽是县城小学,就读的却多数是农村孩子,很多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查阅资料的渠道也不是很多,最关键缺乏监管,不能很好地独立阅读,很多批注来自于教辅用书(这很可怕!)从听课中,可以感受到,通过训练,有的孩子慷慨激昂,声音洪亮,却完全不是自己的语言。(这也和我们的急于求成有关这个也同样可怕!)

其次就是,很多老师把课堂让给了学生,课堂上似乎很热闹,学生表现也很主动,然而语言缺少选择性,老师似乎为了刻意少说话,连最起码的肯定、激励、评价、纠错都很少。一任学生恣意发挥,老师只做程序上的调控。一节课下来,没有真正静下心来聆听,指导。

(当然,这也是我们老师在有意识地靠近改革的模式,初级阶段,也许很正常。)

我最大的困惑就是:我们的小组合作如何体现,现阶段的课程,合作仅限于一个程序,如同一道不可或缺的配菜,与其说是合作探究,倒不如说是合作展示,这种组团捆绑式的汇报表演,到底有没有必要,学生真正能收获什么,尤其是老师迫于无奈,提前组织好的一些展示。我的看法或许有些偏颇,也许是因为对原本平静的课堂冲击太大,让我产生一种不适应感,所以有了这些莫名的担忧。但愿,随着改革的深入,我的担忧就会越来越少,收获越来越多。

由此,我也提出我的一点点思考。

首先,我们不能对我们以往的课堂全盘否定。其实,新课标实行以来,我们就一直走在新课程的路上。十多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理念的更新,我们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师生关系早已在发生着变化。事实说明,有过程才能有结果。

其次,我们翻开冯恩洪先生的著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就会发现,冯先生一切一切的论述,都基于学生,每一次设想,每一次谈话,每一次实践都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说话,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生平等交流,静下心来聆听孩子们的心声,真正去了解这个时代的孩子的需求。他说,教育学生要先研究学生,满足学生。而不是我们现阶段为了营造“好课堂”而忽略孩子的年龄特点,忽视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看似轰轰烈烈,却不是孩子发自内心的感受。

所以,我认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切形式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一切模式虽然需要,但不是最需要。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最最最主要的是付出我们的真心。只要我们发自内心地去爱孩子,一切才是真实。缺少了爱的课堂,不过是一场孩子们极力配合的表演而已。

最近看了电影《无论西东》,其中展现的西南联大的师生在日寇侵华期间是何其艰苦,教学环境是何其恶劣,根本不存在什么教学模式,唯见他们付出的是自己的真心,对学生的真心,对教育的真心,对国家的真心,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大师诞生。影片中飞虎队陈纳德教官的一句话对我醍醐灌顶:“这世上从来不缺乏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内心给出的真心、勇气、无畏和同情”。今天我也套用这句话来激励一下自己——“这世上从来不缺少优秀的教师,缺的是从内心给出的关爱、聆听、理解和同情”。

有爱的課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中国好课堂。

爱就是尊重,爱就是聆听,爱就是肯定。爱也是纠正,爱也有批评……

猜你喜欢

学案教学模式老师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比例尺(一)”导学案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