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多样化”用途的长城
2018-05-14吴家睿
长城(The Great Wall),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宏伟、著名的古代“建筑”和防御工事之一,已经在中国北部屹立了两千多年。每当人们谈论起它的时候,都不经会被它宏伟的轮廓、壮丽的风景、不可思议的建造难度等所吸引。然而当人们问起长城的历史意义(或者说古人建造长城的目的)的时候,很多人的回答却基本是:“长城不就是用来防御匈奴和其它外族的么?”我一直对此很疑惑,甚至有些怀疑:长城既然是古代中国几乎最重要且最有意义的“建筑”,难道它仅仅被用来抵御像匈奴这样的外族吗?它的功能和贡献就仅限于此吗?
2018年暑假,一直“疯狂地”热爱着历史学的我参加了由芝大历史系教授Richard Payne负责的关于历史的研究课程,并在对诸多的历史资料的分析、归纳和探索中解开了这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得出了一个新颖的答案—长城的防守效果并不显著,并且它还有着许多其它可能的作用。
軍事作用上的长城
(因为长城的自身就是一个军事建筑,所以我将在这一方面指出长城防御作用的低效和其它可能的作用)
首先,长城所涉及的不可思议的长度和范围几乎不可能有效的布置防御兵力。根据考古报告,长城的全长(包括所有分支)超过21,196千米,显然,即使中国古代的朝廷有能力在北方边界维持着一直庞大的军队,但一旦分摊到如此长的防线,每一处的防守也必然会十分薄弱。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明长城,虽然明长城的防御质量和维护都为历代长城之最,但无论是蒙古人、也先、伯颜帖木儿,还是嘉靖年间的俺答,都依然可以越过长城,南下进犯中原,并未因长城的防御而停止进军的脚步。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尽管皇太极的军队已经以骑兵为主(不适合攻城),但依然总是选择从长城南下进军。而长城的守军则往往做不出像样的抵抗,皇太极由此可以长驱直入,甚至直捣京师,杀明军一个措手不及。其次,在古代边界的维护费用非常昂贵。我们可以从史料中得知:“1.中国与长城外的异族势力之间的关系充满着不确定性,所以很难从外族得到补给上的互相帮助。2.因为北方边境的自然条件非常严酷,而用来对抗这些残酷天气的必需品(包括药物)完全难以保证。3.从内地往边境地区运输资源的成本极为昂贵且需要很长的时间。4.当生活必需品、住宿条件和饮食等得不到保证的时候,军心的稳定就会成为很大的难题。”[1]所以,朝廷要想全凭长城的防御力量抑制敌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什么越过长城的敌人都不会给中原内陆造成极大的创伤,甚至他们会被有效地消灭呢?我发现这一点可以被归功于长城所能提供的重要的预警功能,也就是说虽然长城的防御无法完全阻挡敌人的入侵,但它烽火台这样的预警可以让内陆的人民和北方的守军尽早知道外来的侵袭,以便于做好防备降低损失并及时集结军队抵御入侵者。在汉史中,一位大臣提供给皇帝的(关于长城)陈述就能很好地证明汉朝对长城的预警功能的重视:“我们已经没有能力继续维持外城和边界的瞭望塔,现在烽火台就是我们唯一能得知入侵的依靠。”[2]
通过对中国许多朝代的历史情况的探究,我发现长城另一个可能的重要作用就是为“积极进攻”做铺垫。事实上,最开始的秦皇汉武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优势时修建长城的。反观后来的宋朝与明朝,他们将极大一部分的资源(兵力和财力等)用于修建和加固城墙防御,而不着重发展军队规模和打造战斗力,因此几乎就只能在野战中被动挨打,将战争的主动权拱手相让并且这种消极的退守的战略甚至会拖垮王朝的经济并被动地削弱军队的战斗力,使国家走向衰亡。这说明,修筑长城应是一种积极防御、化被动为主动,为积蓄力量、继续进取做支撑的谋略,如果这样的思想支撑,再多的纯粹防御也可能是徒劳的。
长城其余可能性的探索(长城可能作为北方地理边境的标志?长城可能会有“海关”一样的边境管理作用?长城能促进中外交流?)
长城不仅标识古代中国北方领土的边界,它也很好地划分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地理界线。中国北方的黄土为谷物的生产提供了理想的环境,而这样的耕作式的农业生产形成了静置的中国文化。而长城之外的游牧文明则相反,畜牧为主的游牧式农业则更具流动性。而著名英国历史学家Barry Cunliffe也在书中指出长城的存在明确的划分出了古代中国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地理界限。[3]
根据对汉史的研究,长城很好的帮助朝廷达成了控制边界和“海关”一样的作用[4]。主要包括:1.控制对外贸易,并且可以有效进行征税;2.阻止了人们从北方逃离中国(主要包括:[1]贪婪的王子或大臣们在对权力的非法追求失败后 [2]想到境外寻找被匈奴或外族掳走的亲人的人们;[3]想从北方逃离中国的罪犯;[4]边境生活困难的人民和奴隶或者欠债逃亡的人)。
在古代,长城的建造和存在也为中外文化、贸易的交流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为长城那不可思议的长度几乎囊括了整个中国的(北部)边界,所以在史料的分析中,长城不但醒目地标显出了中国的边境让外来者更容易找到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保护和帮助,更便利了中国的使者好让他们可以沿着这条“边界线”直接前往中国以外的地域。同样,汉史为这一点提供了最好的支持:“这时候,中国的势力基本抵达了今甘肃地区,并在这一区域的边界建造长城,中国的使臣和贸易也能沿着城墙直接前往西北方的外域。”[5]
[1]主要来自于Han Histories, content V, “A Chinese Memorial Discussing Strategy of the Building and Maintaining of the Great Wall”
[2]主要来自于Han Histories, content V,“A Chinese Memorial Discussing Strategy of the Building and Maintaining of the Great Wall”
[3]Page 33, Barry Cunliffe, By Steppe, Dessert and Ocea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4]主要来自于Han Histories, content V,“A Chinese Memorial Discussing Strategy of the Building and Maintaining of the Great Wall”
[5]主要来自于Han Histories, content III,“The Mission to the West by Zhang Qian”
吴家睿(Raymond Wu)
年龄:17岁
就读学校: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
目标专业:历史学(及其相关学科)
这次的历史研究对我而言可以说是获益非凡,它不仅扩充了我的历史知识并帮助我找到了一个客观的答案,更给了我一把理解历史学重要意义的金钥匙——有时历史不仅仅是大多数人所传统地认为的表象,我们应该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学会反思和质疑以突破寻常的思维,去寻找更多的可能性甚至真相,还原更加全面和真实的历史才好进一步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就好比许多人一直相信古人建造长城的目的和长城的贡献仅仅是抵御匈奴这样的外族,但这次研究却证明了长城可能还包含着更多人们没有想到的用途和意义)。因此,我对历史学相当于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它支持并浓化了我对历史学的兴趣,让我好站在一个更高、更可观的台阶上继续追逐我的“历史梦”。最后,我希望能把这次新颖的研究的成果分享给大家,很高兴能和更多的伙伴们一起遨游于历史的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