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中国精神

2018-05-14

新传奇 2018年2期
关键词:四君子墨梅赏梅

梅花,集色、香、姿、韵等诸多绝妙于一身,与兰、竹、菊并称“四君子”,又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梅文化是国人在植梅、赏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是“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中国精神的象征。

百花魁首

梅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与兰、竹、菊并称“四君子”,又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她集色、香、姿、韵等诸多绝妙于一身,且不畏严寒,凄风而怒放,伴白雪而盛开。

俗语云:花木管时令。古人以二十四种花对应自小寒至谷雨八节气二十四候的时间阶段,这是先人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对大自然形成的规律性认识。而梅花代表小寒第一候,从而位居二十四番花信风首位,可见其在群芳谱中的地位。

梅进入中国人视野,首先是在物质生活领域。20世纪70年代,在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铜鼎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梅核,表明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梅已经被当作食物。《左传》中记载,“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即是明证。

梅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对象

梅文化,是国人在植梅、育梅和赏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品位高洁,颇值得一书。

梅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对象是与最早的文学同时出现,如《诗经》中写“山有嘉卉,候栗候梅”。可见,中国人的“咏梅”传统与中国文学一样古老,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古老的根系。

魏晋南北朝时,以咏花为题材的诗词曲赋甚多,而传世者尤以咏梅者最盛。刘宋名士陆凯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以梅为传情信物,并附诗佐之,自陸凯始。

到了唐代,朱砂梅的品种开始出现,也即今人普遍看到的红梅。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韩愈、李商隐等诗人,均有咏梅诗。

梅花清癯典雅,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梅干老辣苍劲,象征不畏权势,刚正不阿。与古人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品格正相符合。所以画家常以清逸来表现梅花的神韵。

元代画家王冕,隐居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冕工于画墨梅,花密枝繁,行笔刚健,别具风韵。其《墨梅》诗,更是名扬天下。诗曰:“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呈现出新时代的气息与精神

从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李苦禅、陈少梅、朱屹瞻、王个簃,到关山月、黄胄,近现代名家也几乎都画过梅花。其中以关山月最为着力,他的梅花充满了热烈的气氛,呈现出一种新时代气息。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数次提及“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咏梅诗句。2017年,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王冕《墨梅》中的诗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引发国人强烈共鸣,展现出新时代国人的底气和新时代的国人精神,传递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卓然品格。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11.9、《老年文摘》总第2223期等)

猜你喜欢

四君子墨梅赏梅
赏梅时节品咏梅诗联
我就是我
柳佳玮作品
褚玥莹作品
录元·王冕《墨梅》(草书)
三岁孙女回家,毁我书作,不怒反喜,因成四句
赏梅寄忧伤 跌宕生多姿
花中四君子 中国传统文化与法式染色布花工艺
无字遗书
国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