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向度刍论

2018-05-14高新文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高新文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决定,与西方普世价值观具有本质的区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不仅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形成的独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维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强化民族价值认同,推动文化自信具有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8)02-0068-05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8.02.010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核心价值建设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意识形态里道德建设的主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始终将道德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也迈出了坚实步伐。2001年,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2006年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确立,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纲领性的价值引领;2012年,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等三个方面提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形成了具有先进性与广泛性、传承性与创新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构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与实践中对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认知与系统总结,更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形势下一次精神力量和价值理念的提升。只有厘清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基础问题,更好地展开价值观的语言叙事,增强社会与个人的广泛认同,才能巩固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之基和价值之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厘清其建构基础,才能正本溯源,呈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基础

任何社会价值理念都有深刻的哲学基础。在我国传统道德价值体系中,不乏对道德形而上学即本体论的建构。以《易经》为例,它以“太极”为逻辑起点来解决宇宙变化和世俗伦理的形而上学依据,从“天人合一”的独特视界构建了两个系统,即宇宙创生系统和道德形而上学系统。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更是将“天人合一”发挥到极致,用带有谶纬神学性质的天人感应论来为“三纲五常”寻求本体依据,从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核心价值的主导地位。如果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还带有神秘主义性质,但随着隋唐佛教的盛行和本土道教对儒家文化的冲击,宋、明两代思想家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积极吸收佛教、道教中的形而上成分,对社会主流价值形而上学本体的构建则带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这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向外诉求诸天理,理为本体,以程颐、程颢理本论,周敦颐太极说,张载气本论为代表,朱熹则是集大成者,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构建了一个严密的道德形而上学系统;二是向内求诸本心,心为本体,以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致良知”为典型代表。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无论是客观唯心主义还是主观唯心主义,二者虽然存在分歧,但对传统道德形而上学的精妙构建,维护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谱系中,可以窥视出哲学本体构建对于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性。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本体基础有没有,是什么,为什么?解决好这个问题,有利于增加核心价值观研究的理论深度,解释其价值呈现的必然性,从而在实践层面强化培育践行力度。显然,我们不能用传统的道德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求本体基础,只能客观的、理性的,从符合时代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来建构其本体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以毛泽东思想诞生为起点,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只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和精神指向。

按照这个逻辑,相应的结论也会一目了然,即马克思哲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也必然是其本体依据。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学界皆有不同述说,有学者认为不存在本体论问题,主张本体论是一种纯粹思辨的哲学;有学者将其归为物质本体论,但限于主客二分的哲学分析框架,存在逻辑上的不周延;有学者提出实践本体论,基本上克服了物质本体论在解释人类发展上的理論困境。近年来,宫敬才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劳动本体论,主张从劳动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哲学。“劳动哲学本体论并不把确定和描述基本事实作为最终目的,它的追逐目标是事实基础上的理解和阐释。一旦进入理解和阐释层面,广义的历史便悄然而至”[1]。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类的活动史就是人类的劳动史,理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价值的演变,劳动无疑是最有力的一把钥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用马克思劳动哲学本体论解读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

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而这种本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人民的主体性。“人民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内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民就是广大劳动者,既包括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工人农民,也包括进行精神财富创造的广大知识分子,还包括所有的社会管理者和资产经营者”[2]。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劳动为本位,尊重劳动,提倡劳动平等,同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本,剥夺和占有无产阶级劳动有本质区别。

其二,社会主义社会旨在消除劳动异化,体现了劳动的目的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开启了消除劳动异化的进程。社会主义社会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靠广大劳动者,但最终目的就是解放劳动者,消除劳动对立,消除劳动剥削,消除劳动异化,让劳动成为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唯一手段和目的。

其三,社会主义社会以劳动神圣为根本的价值导向。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依靠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解放了劳动人民,基本解决了劳动对立问题。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建国后开展至今的全国劳动模范表彰便是一个例证;进入新世纪以来,胡锦涛强调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习近平鲜明提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将劳动神圣观念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用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鉴于此,作为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主流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有将劳动作为自己的出发点,才能更好地展现说服力,为广大劳动者所接受和遵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逻辑也是以劳动哲学本体论来演绎和建构。首先,核心价值观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全体劳动者的价值观念。中国古代社会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价值,带有伦理政治化的倾向,成为地主阶级奴役农民的道德枷锁;西方资本主义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哲学基础构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在阶级属性上代表资产阶级立场,具有伪善性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基本消除阶级对立的基础上,并以消除劳动异化为目标,具有封建主义价值观和资产阶级价值观无法比拟的群众基础,更易为社会成员遵循。其次,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伦理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劳动者普遍遵循的价值准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维护劳动尊严进行制度设计的价值理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劳动者劳动的价值归宿,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道主义。再次,核心价值观也是劳动者自我实现的内在要求。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只有将个体与社会、国家结合起来,个体劳动的价值才会得到尊重和实现;相反,国家与社会只有进行更好的制度伦理设计,才能够更好地维护个体劳动的尊严。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不仅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种价值认同和心理认同,更是凝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并在“七一”讲话中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四个自信”,凸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了著名的“轴心时代”,即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特别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等为代表的思想哲人,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一些学者认为,“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基本上发展传承下来、基本上没有脆性断裂过的基本价值倾向,基本生活方式、基本思維方式、基本社会组织方式与基本审美特色”[3]。纵览世界古代文明,唯有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着一以贯之的连续性,并且在民族危难的历史重大时期,或同化异域文化发扬光大,或吸收外来文化自我修复,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一文化特性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心理。

考察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对基于传统文化出现的几种主要社会思潮进行关照。一是人道主义思潮,主要体现在哲学领域对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的探讨,随后对人、实践、主体性等哲学层面的深入研究,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二是科学主义思潮。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百业待举,百废待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掀起了科技兴国的热潮,科学主义精神也在社会上普遍弥漫开来;三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主要体现为因社会转型出现的道德“滑坡”、价值“迷茫”、理想“示微”而进行的一种文化寻根,提出在传统文化中探求价值根基;四是新自由主义思潮,突出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价值,这是对西方自由价值观的回应,其理论根基多为西方自由价值理论,带有非理性、盲从性的特点。除了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其他三种思潮与传统文化貌似关系不大,但在文化心理上却存在着密切关系:人道主义思潮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文化反思,科学主义思潮是对传统文化隐性基因的放大,而新自由主义思潮则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是西方文化的“转基因”,尤为值得反思。

基于以上主要思潮,可以窥探出其中的核心就是所反映出的社会价值,原因在于价值是社会思潮的风向标。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必须有自己民族的价值和文化坚守,破解各种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浸淫,对策之举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4]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于传统文化,才能体现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引领社会思想潮流。

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目标,可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其价值根源。先秦时期,老子主张“我无事而民自富”,孔子主张“富而后教”,管子强调“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反映了富强的价值追求;荀子主张“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民惟邦本”的政治理念反映了朴素的民本思想;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为有礼也”,“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道德教化,礼仪规范,无不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民胞物与”“和为贵”等思想,反对征伐,追求和谐,古今一理。

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诉求。庄子《逍遥游》以寓言的形式阐释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反映了古代朴素的公正与平等观念。荀子主张“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隆礼”即德治,“至法”即法治,与国家的“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固然,传统文化虽然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个层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仍然带有神秘主义和朴素主义的性质,只有结合具体的历史实践,坚持古为今用,积极扬弃,才能形成真正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观念,与党的治国理政理念相契合。

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个体的价值引导。在传统文化的道德谱系中,个体自我价值以社会价值为最终追求,突出表现在“爱国”这一道德观念中,从屈原投江到苏武牧羊,从岳飞精忠报国到文天祥兴师救亡等等,无不深刻诠释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发展与国家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历代思想家关于“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信是言行相顾之谓”等对个体道德要求的探讨更是鞭辟入里,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知,并历经时间积淀而成为个体和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时至今日仍历久弥新,彰显着传统道德文化强烈的社会感召力。

每个时代均有特定的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价值重构,都与文化的诠释紧密相关,而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才能在两个百年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有效转换,激发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理念。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依据

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为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直接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要求,这即是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及分配方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基础。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在分配形式方面,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强调:“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决定了按劳分配的分配形式。作为参与社会生产的个体人,既占有劳动生产资料,参与社会生产,又根据劳动贡献大小,分享生产成果,这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分配形式的直接顯现。

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学原理,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分配形式决定了核心价值观这一社会意识形态。从表面上看,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的价值观念彼此独立,但从本质上来看,又是相互依存,彼此呼应的三位一体关系。个体人要立足于世,必然要恪守个人私德,遵守社会公德,才能形成国家大德,这种逻辑与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参与社会劳动,按劳分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分配形式在逻辑上一致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这与西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本质的区别,表现在社会价值的主流价值观念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比而言更具时代的先进性和理论的彻底性。当前,国内、国际由于各种经济成分的不同,也涌现了不同的社会思潮,对此要认真鉴别,特别要注重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国内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存在,使得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多样化。由于非公有经济的逐利特征,在部分领域存在着狭隘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但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仍处于中心地位。当前,非公有制经济领域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仍然能与中国的改革方向和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一方面要坚持和而不同,尊重价值的多元性,接纳和吸收不同的社会思潮;一方面要坚持以和化异,发挥自身的先进性,影响和优化其他社会思潮,形成强大的价值合力,充分彰显“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这一经济形式的优越性,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

二是防范和抵制西方建构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等各种思潮的渗透。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劳动者的个人生产劳动被资本家掌握的生产工具制约,并不得不屈服于劳动分工。马克思认为,“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一种没有从它的能动关系上、它的内在关系上来理解的对立,还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5]。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强化了有产与无产的对立,同时也扩大了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使得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无法调和的矛盾。鉴于这一历史事实,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以及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不过是披着美好的外衣招摇撞骗,同化和安抚无产者的抵触情绪,为资产阶级有产者剥削压迫无产者提供华丽的思想庇护。

美国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认为,“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为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6]。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高举着“普世价值”的大棒,不惜以引发战争为代价到处兜售西方价值观念,其言可谬、其行可鄙。对此,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认识和揭露所谓“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的欺骗性。只有培育和践行更为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防范和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斗争中占据主动,从而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支撑。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处于决胜攻坚阶段,外部环境依然很严峻,特别是西方普世价值观对我国的渗透,给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由马克思主义指导,并积极借鉴其他先进文明成果而形成的一种符合中国实践的价值理念,同时也是打破西方“普世价值”和“中国威胁论”西方话语偏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的关键所在。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核心价值观中提炼人类的共同价值同样重要。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9月在联合国的演讲时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不仅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思想智慧和精神食粮,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价值理念的重要窗口。

[參 考 文 献]

[1]宫敬才.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80.

[2]黄云明.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36.

[3]云杉.文化中国[M].北京:新红旗出版社,2011:130.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5]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6]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45.

On the Constructing Foundation of Socialism Core Values

GAO Xin-wen

(President Office,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Abstract: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the products with combination of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arxism values, also are the core value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s which have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from western universal values. The research of socialism core values is ver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value identity and promot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also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from Marxist philosophy,traditional excellent culture an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o analyze.

Key words: socialism core values;ideology;traditional culture; marxism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