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一八事变中蒋介石对日政策分析

2018-05-14屈宏刘宗凯李刚

知识文库 2018年2期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抵抗

屈宏 刘宗凯 李刚

本文以九一八事件中,国内外历史环境和背景各方主体的行为为依据,最终得出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制定了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时的各种依据。

一、历史事件及背景回顾

九一八事变,日本出兵中国东北,东北军奉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军队在中国守军不抵抗情况下,全面占领东北全境。东北爱国抗日人士在有限空间内利用游击行为进行抵抗,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了伪满政权。

历史背景回顾,日本选择1931年9月出兵东北,从国际背景上分析,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全球经济危机,日本急于摆脱国内经济危机,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其他资本主义强国,英、法、美均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殖民地,通过殖民侵略和掠夺是各大资本主义国家摆脱危机的方式。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日俄战争、甲午海战,既获得战争取得经费,又获得战争经验,发觉通过战争赚取财富是一条捷径,侵略行为也源于田中奏折。自从1928年东北王张作霖被日方阴谋杀害后,日本屡次试探张学良及蒋介石对于东北的态度,充分考虑后实施九一八事变。

二、国内政权获取演进分析

从晚清后期慈禧执政开始,君主制发展达到最新高度,慈禧在取得权力、使用权力,具有极高天赋,政治斗争消除异己手段高明,但发展经济、科技以及军事就远落后与西方国家。大臣及有识之士虽然意识到科技作用、军事实力,但碍于君主制的弊端,数次改良,洋务运动,都没有取得成功。军事实力落后导致发生数次战争失败,割地赔款,经济损失巨大,提升科技的资金也不足,君主制下各方面落后,军事实力自然无法保证,形成多次的恶性循环。如下图所示:

在如此循环下,君权神授和世袭制逐渐被军事实力取得政权的思维方式逐步动摇。1908年短暂实施君主立宪也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南方逐渐兴起的民主政治思潮和效仿欧美的议会和内阁制政治被广泛接受。最终以武装革命形势推翻清朝政权。

这种武装夺取政权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谁有武装谁就有政权。最终因为北洋政府武装势力控制华北、广州、武汉,各地均有武装直至南北议和,形式上的民国政治还未形成,政客听从军队领导,军阀混战武装混战连年进行,由此使得武装、军事实力取得政权的思想全面形成。

三、蒋介石政策制定背景分析

1.蒋介石清党运动的发生及结果。国共合作之后目的实现全国统一,结束武装军阀混战,北伐基本统一后,由于共产党也要参与民主政治,影响国民党某些政策和利益,最终发生清党,共产党也独立发展军队武装,以军事实力对抗国民政府政策。

2.蒋介石生于浙江奉化,成长于广州,留学日本,核心圈地处华中,华南为实际控制区。北洋军阀名义归顺国民政府,执行民国政令。共产党的各地区根据地未执行民国政府政令,自成一体。因此,蒋介石出于执政需求也好,统一民国也罢,全力剿灭红军及政权。

3.对于东北地区的得失。由于不是蒋介石的核心地区,如何取舍自然是以最少资源获取最大收益。于是将日本的挑衅上交联合国协调、调查,是议是战。蒋介石在面临国内外情况,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解释为对外认为日本仅局限于国军,但由于以前军阀混战对政府影响巨大,因此蒋介石绝对不允许反对军阀存在。

4.日本侵略东三省前对蒋介石提供财力支持。蒋介石的军事实力取得政权思想根深蒂固,没有财力就没有武装,没有武装就没有政权,确保政权先确保财力支持。

日本政府和东北政府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显然日本政府更重要。因此,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命令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全线退出,日本侵略东北并未损失蒋介石任何利益,自然以调停为主,一旦战局已开,也怕引火烧身。蒋介石政府政策是典型的欺软怕硬,认为红军力量弱,日本军事强,也由于不抵抗政策,导致后来八年抗战的溃败,日本以东北為基地获得大量资源,转移国内危机,充实军事实力,最终全面侵华。

四、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分析

蒋介石出于自身因素和内外环境考虑,制定不抵抗攘外先安内政策。张学良坚定拥护、支持的原因分析:少帅缺乏军事才能,同时缺少守土卫国意识,对自身实力估计不足,想借助于蒋介石帮助从东北易帜归统国民政府指挥开始,便缺少独立性。蒋介石对于各路军阀都很头疼,唯独信任东北军张学良。

张学良的思维推断错误,都是失地存人,与毛泽东完全不同。蒋介石借助东北军攻打红军,张学良以此想借助蒋介石帮助,但事与愿违,东北军损失、消耗,中央不补充,也没有实现借助中央军实力收复东北愿望,最终引发西安事变。

(作者单位:哈尔滨剑桥学院)

猜你喜欢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抵抗
《红旗周报》有关九一八事变报道的分析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1934年,张学良枪毙张学狼
张学良:对汪精卫由佩服到厌恶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瘾君子张学良
论九一八事变后三江地区民众自发抵抗的原因及途径
黑老大助张学良戒毒
拥抱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