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读懂高考古诗词

2018-05-14

知识文库 2018年20期
关键词:首词辛弃疾梧桐

刘 华

高考试题中,文学鉴赏题材有利于考察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古诗词鉴赏是历年来高考的必考考点,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几个方面,因对学生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的考查全面深入而受到命题人的青睐。但考生考试中诗词鉴赏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在于诗词读不懂,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而读不懂是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

其实,对于古诗词,我们如何读懂,还是有一定的规律,下面我就在考场上考生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词谈谈我的一些方法.。

1 看标题: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读标题可以读出以下内容:(1)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2)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3)作品的感情基调;(4)诗歌的主要内容;(5)诗歌的题材。

了解这些特点,将为你解题提供一个捷径,例如:根据标题我们就可以推测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①《春日秦国怀古》(周朴):通过踏访秦国故地,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②《山中留客》(张旭):通过描写山中景致,表达了诗人以美景留客之情

2 识作者:联系作家的创作风格及作品的背景。所谓“文如其人”,每一个作家,他的作品都会体现出一种风格,有了这些知识储备作基础,这将大大降低做题的难度。

比如:请思考:下面这首词中,诗人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慨?

南乡子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对于辛弃疾这个人,同学们并不陌生,在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我们学习过他的两首词,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对辛弃疾这个人肯定有了一个全面地介绍,对他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在这种背景的影响之下,他的创作风格也有了具体的认识。在此知识储备之下,我们不难理解这首词的情感:这首词里,词人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

3 用注释:注释的内容有:(1)提供写作的背景,暗示主旨感情;(2)介绍作者,暗示思想情感、写作风格;(3)解释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4)注解典故;(5)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比如:思考:你知道在這两首诗中,诗人在谈论什么话题?

近试上张水部                    酬朱庆馀

朱庆馀                          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                越女新妆出镜心,

待晓堂前拜舅姑。                自知明艳更沉吟。

妆罢低声问夫婿,                齐纨未足时人贵,

画眉深浅入时无?                一曲菱歌抵万金。

[注释]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

这两首诗,如果考生无视注释的话,那么很难把握整首诗的内容,更无法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考虑他们共同谈论的话题。但是,聪明的考生一看见注释,就会豁然开朗,对他们所谈论的考试话题这一答案也就手到擒来了。

4 抓意象:在古诗词中,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一定要选取自然界里能够寄托他情感的具体意象。而有些意象所能够寄托的情感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了,比如:月(残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是思乡的代名词;斜阳,给人以凄凉、沮丧、失落之感等等。

比如:请思考,下面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在这首诗歌里,描写的景物有:秋夜、烛花、梧桐、明月。接下来,联想这些景物虽代表的象征意义:秋多表愁情,梧桐多表寂寞悲凉之情,明月多表团圆,烛光多表深夜。最后,看修饰词语:“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通过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确定这首诗的主旨了:表达了女诗人月夜独处时的寂寞愁苦。

5 理关键词、句:关键词是指古诗中带有喜怒哀乐等情感色彩的词语,它们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往往也是全诗之“眼”。抠出这些关键词,也就找到了诗歌的点睛之笔,就把握住了诗人应表之意与应抒之情。

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最后,做诗词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通过这些方法,考生高考诗词鉴赏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第一中学(西校区)

猜你喜欢

首词辛弃疾梧桐
梧桐妈妈有办法
神回复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梧桐树下
梧桐
宋高宗的眼力
辛弃疾作词限酒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
辛弃疾:做不成英雄,只好当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