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伶官传序》教案

2018-05-14武桂霞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史实论点文章

武桂霞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语词

2.体会文章论证说理的过程,把握文章论证说理的结构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士人情怀

学习重点:

体会文章论证说理的思路和结构

学习难点:

体会文章论证说理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习近平主席曾说过:要保持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需要“正衣冠”,正衣冠往往一天一次不够,还需要“吾日三省吾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能收到防微杜渐之效,能有效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那么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意思是什么呢?

习主席引用的这句话正是苏洵《伶官传序》中的句子,你认为这篇文章还有哪些句子我们应该牢记它们的含义?文中哪些词应该重点积累?

二、巩固复习,积累语词

学生自主找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释义。

三、梳理文脉,把握结构

思考:这篇文章是一篇传序,同时也是一篇典型的史论,更是一篇政论文。作者是如何展开自己的论证过程的?

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文脉——

(一)第一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举出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来论证论点。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庄宗的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补充庄宗简历:

908年,23岁,接受父亲遗命

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灭燕

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亡梁

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十五年艰辛创业,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终于立国。可三年后国家迅速灭亡。得失之间,正说明了一个道理:盛衰之理,皆由人事。是忧劳兴国,是逸豫亡身。作者选取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做立论的依据,很有代表性。

(二)第二段分两个小层次,第一层写晋王赐矢。思考:晋王临终交给庄宗的只是三支箭吗?作为一个父亲让自己的儿子心怀复仇之念,是对是错?他的深意是什么?

父亲给儿子的是一份家国使命,是一份危机意识,是一份进取之心。正是在父亲的嘱托之下,庄宗才励精图治,一步步完成了立身、立国的使命,使家国呈现了鼎盛之势。

第二层,作者用了多少动词?这段话中能否看到庄宗的人物形象?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思考作者使用连续性动词的深意。

(三)第三段可以分成几个小层次?层次之间关系如何?

思考:后唐走向衰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没有做任何的阐释和说明?

《伶官傳序》是欧阳修《伶官传》的序文,伶官祸国败政的史实详细记载在《伶官传》中,此处不再重提伶官祸国的史实,一方面显示了作者对历史事实进行剪裁处理的功力,一方面又凸显了序文的写作特征:评述史实,阐述观点,表达见解。

(四)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文末再写庄宗盛衰之势,延续前文的对比论述,在此基础上推出结论,警醒世人:重忽微,弃所溺,尽人事,勿蹈后唐覆辙。文末强化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讽喻现实的力量。

(五)师生小结文章的行文思路,体会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分析史实,具体论证

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汲取教训

全文是“总——分——总”式结构

四、比较鉴赏,挖掘意图

文章以后唐庄宗忧劳而得天下,逸豫而失天下的历史事实为依据阐述了“盛衰之理,皆由人事”的道理,这个道理曾被许多历史证实。如——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 仁政则兴,暴政而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而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贾谊、苏洵、欧阳修,这些大家用这些史实写就了政论文章《过秦论》《六国论》《伶官传序》,那么在这些文章中分别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创作意图?

贾谊、苏洵、欧阳修,三个人的文章写作目的虽然各有不同,但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以古鉴今,这些作者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种精神?

在这些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担当精神,一种责任意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正是在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驱使下,他们才拿起手中的笔,饱蘸浓墨,将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感贯注在笔端,流泻成文字。他们或议论,或叙事,或抒情,笔力纵横;他们或委婉含蓄地讽谏规劝,或慷慨淋漓地写意抒情,摇曳多姿。在一篇篇或华美或朴质的文字中,他们关注国运兴衰,心系民生乐苦,抒写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士人的精神信仰。因此,我们阅读文章,不但要看他们 写了什么,怎样去写,更要看他们为什么而写,看他们贯注在文字之中的精神气脉,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前人的文字,无愧于作者的情怀。

五、悟点写读,贯通古今

文中有许多语句可以视为格言,请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猜你喜欢

史实论点文章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例谈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史学素养视域下“三史”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议论文如何分解分论点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