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钢琴作品音乐风格的演变及发展
2018-05-14张馨之
张馨之
【摘要】本文分析了不同时期的中国钢琴作品音乐风格的特点,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有机融合,并从音乐演变的角度讨论了如何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钢琴作品,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和展望,希望能够创作出更好的中国钢琴民族化作品。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音乐风格;演变;发展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中国钢琴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钢琴作品音乐风格的发展关注度越来越高了,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的钢琴作品创作一直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音乐风格也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下文进行详细讨论,希望对我国钢琴事业的发展带来推进作用。[1]
一、中国钢琴作品音乐风格在不同时期的演变
(一)萌芽时期
中国钢琴作品音乐风格演变的萌芽时期是在1910—1929年,这期间,我国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文化运动,史称“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钢琴作品事业的发展。在中国钢琴作品萌芽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音乐风格开始由学堂乐歌转变为欧美音乐,同时,国内有非常多的音乐学子到欧美留学,学习西方的音乐风格、知识、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开始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赵元任先生是最先进行尝试将中国的传统乐曲进行钢琴曲改编的人,中国的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就是赵先生改编的,同时也是中国的钢琴曲第一次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发表。当时的那个时期,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属于萌芽摸索期,这时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还是生拉硬扯的情况,但是也不乏拥有创新精神的人,许多的创作者逐渐对中国民族文化进行了思考。比如,赵元任就曾说过要将弦做得具有中国味道。《锯大缸》是由李荣寿创作,这也是中国民族旋律和欧美传统和声的初次融合。这种初次的合作当然也存在不完善或不成熟的问题,但在最开始就拥有了对待钢琴创作的正确态度,这为后来的钢琴创作指出正确的方向,就是以民族音乐为根基的发展。
(二)雏形时期
中国钢琴作品音乐风格演变的雏形时期是在1930—1949年。1934年,俄国钢琴家齐尔在我国上海举办了钢琴大赛,本次钢琴创作大赛的主题是以“中国风”为主,本次钢琴创作大赛第一名是《牧童短笛》,由我國作曲家贺绿汀创作,这部作品的诞生是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里程碑。这部作品的创作基础是我国民间传统音乐,其充分借鉴和融合了西方作曲家的技法。作品结构分为三部曲,首段利用了典型的复调手法,中间段落和尾段则使用了主调的手法,整部作品带给人的感受是优雅并饱满。[2]《牧童短笛》作为一首享誉世界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中西方音乐是可以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并展现出了中国音乐独有的气质,后来的许多作品参考了《牧童短笛》的创作手法。所以,我国这一时期主要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风格就是“融合”,是一种继承和创新的融合。
(三)繁荣时期
中国钢琴作品音乐风格演变的繁荣时期是在1950—1966年,这一时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我国的作曲家们带来的好的环境和机遇,这也是之前从来没有的好时候。此时期的钢琴创作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出现了大批较高质量的作品,且创作风格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比如,桑桐创作的《内蒙古主题钢琴小曲》,在进行了无数次的创新尝试后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在具有民族风格的同时手法十分简练,使得内容—形式——风格都达到了相当的统一。这一时期的中国钢琴创作迎来了最繁荣期,多种多样的创作手法以及广泛的题材,以及民族音乐和欧洲技法的完美结合,都其具备“标题性”的特征,有些作品还直接用传统音乐的本名来命名,这样也有别与西方作品的特征,这样也更加突出了中国的风格。
(四)滞缓时期
中国钢琴作品音乐风格演变的滞缓时期是在1966—1976年,此时期,文艺思潮的到来影响了钢琴创作作品的数量,创作的作品都是将民族器乐曲进行了改编,比如,储望华创作的《二泉映月》和殷承宗创作的《十面埋伏》等,都没有改变作品的原旋律,都将创作重点放在了多声思维上,这也为多声部创作技法探索出了一条成熟的道路。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作品《黄河》,由殷承宗、刘庄、石叔诚等人改编,改编的原型就是《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和冼星海创作,这部钢琴作品在截取原有素材,到对每个乐章的结构安排,都进行了艺术加工,完美展现了协奏曲的表现形式的特长。[3]《黄河》既融入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征,又借鉴了西方的传统音乐,这在我国的钢琴协奏曲领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钢琴作品。
(五)多元时期
中国钢琴作品音乐风格演变的多元时期是在1978年之后,这一时期,中国正是改革开放后,也是思想的解放时期,同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也由单元转向多元。在许多中国钢琴作品创作者的努力下,创作的作品开始了全新历程。随着文化事业的进步,人们对于民族音乐的重视也在不断提高,为这个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提供了很多的借鉴素材;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为中国钢琴的创作者们提供了较为宽阔的艺术视野,使得创作者的艺术技巧得到了充分的丰富,我国的钢琴创作发展呈现出多元化。
二、中国钢琴作品未来音乐风格的发展方向分析
(一)在音乐风格上需要加深把控和理解
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从20世纪至今看来,已经从简单的音乐模仿转变为中西方音乐文化相结合,从中国的民族化风格转变为多元的文化需求。从中可以分析出,我国的钢琴创作者们对于音乐风格已经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追求,并且一直坚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进步。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对于创作风格的把控和理解体现在了对于民族风格的认知上。在钢琴作品中提倡体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使这些作品看起来极具中国民族特色,这样能够有效地得到大众的认同感,通过聆听作品以后,拥有民族的自豪感,并在世界乐坛上获得认可。但是,以现在的创作作品来看,有个较为明显的问题,就是太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民族因素,民族风格不单单是指气质和意蕴,其实风格就是通过内容为依托的,只有合适的内容才能够体现出合适的风格。[4]那么,钢琴音乐创作者不能为了体现民族音乐的特色,就不顾音乐内容的进行生拉硬扯,这并不是对民族音乐的正确解读。
(二)建立屬于我国特有的作曲风格和理论体系
从中国的钢琴音乐作品最初的萌芽时期开始,我国的钢琴创作者一直走在中西文化融合的道路上,一直在探讨如何能够更好地展现属于中国的音乐表达内容,并能够使中西方的音乐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中国的音乐钢琴作品既具有普遍的特征又具有民族的特征。这是我国几代的钢琴音乐创作者共同探索的目标,这个目标实现的难度自然可想而知。首先,从中西方音乐的本质差异性来讲,西方的作品通常的目标是为了解释事物的整体;而中国音乐的作品则是对现实和终极体验过程和感悟的艺术行为的归旨,西方的音乐较为注重理性思维,中国的音乐较为注重感性思维。其次,中国的钢琴作品创作更多的是贯穿于当代文化发展时期,大部分创作者是各自为战,并不是进行集体性的创作合作,也没有一个组织或者机构将每位音乐创者的技术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整理,当然也就不能够形成像西方一样科学、系统的作曲理论体系。这就说明我国的钢琴创作还要继续坚持走在中方和西方有机融合的道路上。还有,当前的社会发展也跟之前不一样,现在有关的音乐文化部门也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多组织和开展一些相应的音乐文化建设活动,使中国的钢琴音乐能够拥有自己的创作群体,并形成我国特有的钢琴学派。
(三)促进创作目光国际化的形成
钢琴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艺术形式,要想使中国的钢琴作品真正走向世界,就要加大其在世界乐坛的影响。虽然我国的很多钢琴作曲家在一些国际性的作曲比赛上获得了奖项,但通常都是一些中小型的单章作品,同时,许多作曲家并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的创作理念和模式,这就会导致创作的影响力较小,并且达不到欧洲作品那样的普及和深远。还有,中国世界级别的演奏家较少,这也使得钢琴作品无法更好地推广,从而导致创作和演奏没有进行有机结合。因此,要促进我国的钢琴创作者使其具有国际化的创作眼光,提升在国际乐坛的影响力,并与演奏家们形成良好的互动沟通和交流,真正将中国的钢琴作品展现给全世界。
(四)合理利用教育的载体
如何保证一个艺术风格和学派能够传承下去,就要依靠教育。中国的音乐人才主要培养的途径就是高校的教育,这也是赋予其的神圣职责之一。首先,要树立高校学生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真正认识,演奏中国人自己创作的钢琴作品,既丰富了我国的演奏技术,又传承了民族的责任感和文化;其次,要充分深刻地把握中国钢琴的内容,摒弃形式主义。通过教育,作品才能代代流传下去,作品也能通过不同人的理解获得不同的新意义和新内涵,从而才能延续我国钢琴作品的“生命”。
三、结束语
结合上文,本文从中国的钢琴音乐风格入手,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的音乐风格的演变过程,从中可以分析出中国的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是不断发展的,并在发展中总结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钢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根本就是民族化,还要充分融合中西方文化,在把握中国钢琴音乐内涵的基础上建立我国独特的钢琴学派,有效提升我国钢琴教学的重视程度。[5]
参考文献
[1]孙钰.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风格浅析[J].艺术教育, 2016(03):101.
[2]钟祎清.我国钢琴改编曲及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解读[J].音乐创作,2017(06):96-97.
[3]周婷婷.基于文化角度分析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J].艺术研究,2017(02):88-89.
[4]刘奕君.试论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J].北方音乐, 2016(14):153.
[5]葛艳秋,GeYanqiu.论中国钢琴音乐中民族性的发展及其特点[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08):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