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

2018-05-14杨秀玲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探究性创设课文

杨秀玲

一、什么是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或称Inquiry based science education(探究式科学教育)及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即“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反思与建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二、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步骤

(一)情境问题的创设,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需培养出个性化和创新型的学生,而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便是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围绕问题来展开与进行的,“问题”便是学习的载体,“学贵有疑”是流传至今的重要主张,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思维自惊奇与疑问开始”;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目标与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中、逻辑合理的并富于启发性的新颖问题,富有启迪性、能让学生深入思考、并与当前学习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而对问题情境创设,便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索和主体意识,让学生能主动的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继而收获深层次的思考与情感体验。

(二)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思维的核心便是创新,而思维始于问题;张熊飞提出“诱思探究”的教学思想,这一教学理论的三维教学目标分别是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并赋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四为主”教学思想;而启发教学的精髓则是“让教为诱,令学为思,以诱达思,谋求发展”,便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将其归纳为“三阶段七环节”。

(三)确立探究学习的主题

教学时教师要把握时机,创设好探究的情境,然后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的专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寻找答案。如精读《草船借箭》一课,上课伊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语表层”,为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教师要创设情境:“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直到现在,老师还在被一个问题困扰着,百思不得其解,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学生大声回答:想)我先不告诉你们,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谁能猜中老师的心思。”學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思索、商量,积极踊跃地猜测“困扰老师的问题”(其实就是老师设计好的探究主题),即: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 这是一个高质量的探究性阅读的主题,一是具有集中性,最大限度地涵盖了课文的内容;二是具有深广性,有相当的难度,足以让学生花一番精力去研究、探索;三是具有开放性,答案多维,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四是具有逆向性,必须根据文中已知的内容去推断未知,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四)教师应对探究学习的过程指导

探究式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探究学习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智开发,因为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在具体的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如在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些什么”这个问题时,教师首先在方法上做指导,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学生开动脑筋纷纷出高招,有的说看《三国演义》,有的说上网查,有的说读课文动脑想。教师及时指导:“在目前的条件下,最好的办法是反复读书,认真思考。下面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每个小组的人员分好工,先由一个同学轻声读课文,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想边记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后互相交流、讨论,最后由一个人整理答案准备汇报,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学习期间教师巡视、点拨、引导,同时参与学习活动。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潜心探究,而且能引导学生很好地解决问题,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性阅读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五)促使学主动质疑问难

由于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在进行探究式学习时明显与中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不同,小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定律较为浅显,先从问题为出发点,寻找问题的结果和收获到一定的知识,但是,前提是让学生先发现问题,学生主要是依靠自身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为主要参考依据,从中发现问题,在此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这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依靠自己进行解决问题,会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培养,为学生未来的求知路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坐井观天》这一课文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课题,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首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题的形式进行观察,此时,学生就会提出疑问,为什么要坐在井里看天空?是什么 动物做在井里看天空?又如,在教授学生学习《小珊迪》这一课文时,学生会提出小珊迪是谁?在小珊迪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学生提出的问题都与文章的内容息息相关,只有教师可以有效的进行引导,学生会在课文中找到自己提出问题的答案,此时学生会感受到一种成就感与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并且教师也在此过程中,完成了教学的目标,达到双赢的效果。

最后,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在课文后也新增了一些实践性作业。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我们还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生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探究性创设课文
创设未来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端午节的来历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背课文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如何开展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